一种流体打磨装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9701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流体打磨装夹结构,包括有前盖、后盖,所述前盖和/或后盖朝向对方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前盖可拆卸式组装于后盖的前侧,且,前盖组装于后盖时两者之间形成有环绕延伸部外围的定位槽;所述前盖、后盖均设置有磁吸件以使两者可脱离式磁吸,两者的磁吸件中,其一为第一磁性件,另一为可与第一磁性件相吸附的第二磁性件或吸附件;如此,对流体打磨装夹结构的改良设计,采用磁吸方式实现前盖与后盖上的开合,操作方便、定位简单、轻松,便于装入或卸下工件,且,该种流体打磨装夹结构可对多个工件同时打磨,节约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流体打磨装夹结构
本技术涉及打磨抛光装置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流体打磨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技术中,打磨抛光一般采用磨砂轮对工件进行打磨或抛光,但这种方式得到的打磨、抛光的品质难以保证,特别是对于一些细小、形状复杂或形状不规则的工件;后来,出现了流体打磨的方法,采用工件在流体打磨液中不断运动,以不断与流体打磨液摩擦的方法实现对工件表面的打磨或抛光;上述的现有技术中,虽然能够使得工件得到较高的打磨或抛光质量,但是,其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工件装夹过程繁琐、定位不便、可同时进行工件打磨的数量有限等。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流体打磨装夹结构,其对流体打磨装夹结构的改良设计,采用磁吸方式实现前盖与后盖上的开合,操作方便、定位简单、轻松,便于装入或卸下工件,且,该种流体打磨装夹结构可对多个工件同时打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流体打磨装夹结构,包括有前盖、后盖,所述前盖和/或后盖朝向对方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前盖可拆卸式组装于后盖的前侧,且,前盖组装于后盖时两者之间形成有环绕延伸部外围的定位槽;所述前盖、后盖均设置有磁吸件以使两者可脱离式磁吸,两者的磁吸件中,其一为第一磁性件,另一为可与第一磁性件相吸附的第二磁性件或吸附件。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磁性件、第二磁性件均为磁石。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前盖、后盖的磁吸件设置于两者的对侧面。<br>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后盖的前侧延伸有第一延伸部,后盖的磁吸件设置于第一延伸部所围区域内。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前盖的后侧延伸有第二延伸部,前盖的磁吸件设置于第二延伸部所围区域内;当前盖组装于后盖的前侧后,所述第二延伸部适配于第一延伸部所围区域内。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有轴承,所述后盖装设于轴承的外周;所述轴承为多向位轴承,其外周间距设置有两个以上的安装位,每个安装位分别装设有前述的后盖,后盖的前侧配置有相应的前盖。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后盖配置有后连接螺丝,所述后连接螺丝自前往后依次连接后盖的磁吸件、后盖、轴承。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前盖配置有前连接螺丝,所述前连接螺丝自后往前依次连接前盖的磁吸件、前盖,并伸露出前盖的前侧以形成外露段。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轴承装设于一主轴杆上,所述主轴杆间接或直接地连接有驱动装置以使主轴杆旋转动作。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轴杆布置有若干个上下间距的轴承。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一、对流体打磨装夹结构的改良设计,采用磁吸方式实现前盖与后盖上的开合,操作方便、简单、轻松,便于装入或卸下工件,该种流体打磨装夹结构主要应用于钟表首饰等圈状工件的表面处理,例如手表外圈、手镯等;二、该种流体打磨装夹结构对轴承的改良使得轴承上可安装多个装夹件,即,使得整个流体打磨装夹结构可以装夹多个工件同时打磨,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电力、人力等资源;三、本技术中的流体打磨装夹结构,其整体结构设计巧妙合理,从零部件生产制作可行性、产品组装定位可靠性、安装应用方便性、打磨效果等诸多方面来考虑,兼具使用操作方便、实用性强等优势。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多向位轴承与装夹件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多向位轴承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装夹件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装夹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装夹件另一角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主轴杆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识说明:10、装夹盘11、装夹轴12、第一圆柱13、第二圆柱14、定位销孔20、主轴杆21、让位孔22、第三圆柱30、多向位轴承31、圆柱台40、装夹件41、前盖411、第一安装凹腔412、第一凹圈413、前连接螺丝4131、外露段42、第一磁石43、第二磁石44、后盖441、第二安装凹腔442、第二凹圈443、后连接螺丝50、定位槽。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9,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一种流体打磨装夹结构,包括有前盖、后盖,所述前盖和/或后盖朝向对方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前盖可拆卸式组装于后盖的前侧,且,前盖组装于后盖时两者之间形成有环绕延伸部外围的定位槽;所述前盖、后盖均设置有磁吸件以使两者可脱离式磁吸,两者的磁吸件中,其一为第一磁性件,另一为可与第一磁性件相吸附的第二磁性件或吸附件。优选地,所述前盖、后盖的磁吸件设置于两者的对侧面。所述后盖的前侧延伸有第一延伸部,后盖的磁吸件设置于第一延伸部所围区域内。所述前盖的后侧延伸有第二延伸部,前盖的磁吸件设置于第二延伸部所围区域内;当前盖组装于后盖的前侧后,所述第二延伸部适配于第一延伸部所围区域内。所述之流体打磨装夹结构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的流体打磨抛光装置中,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之流体打磨抛光装置,此处,仅以该种流体打磨抛光装置为例作说明。一种流体打磨装置包括:装夹盘10、主轴杆20、多向位轴承30及安装在多向位轴承30上的装夹件40;所述装夹盘10一端用于连接驱动装置,另一端固定连接主轴杆20,所述主轴杆20上安装有若干多向位轴承30;所述多向位轴承30上安装有若干工件装夹件40;工作时,将工件装在多向位轴承30(本实施例为三向位轴承)上的装夹件40内,再将主轴杆20放于流体打磨液中,使得整个待打磨工件浸入流体打磨液中,启动驱动装置后,整个流体打磨装置在流体打磨液中旋转,所述待打磨工件也随之在流体打磨液中旋转;工件表面与流体打磨液充分接触且不断地相互运动形成摩擦,从而实现对工件表面的打磨和/或抛光。具体而言:所述装夹盘10优选为圆柱形,其一端面延伸有装夹轴11,用于与驱动装置安装连接;所述装夹盘10另一端面设有若干第一圆柱12,所述第一圆柱12延伸有第二圆柱13,所述第二圆柱13设有用于安装主轴杆20的安装孔,所述第二圆柱13的外端口向内凹设有一圆凹台供主轴杆20匹配;所述第二圆柱13还设有定位销孔14;优选的,所述第一圆柱12围绕装夹盘10的圆心沿周向间距式设置;所述主轴杆20为圆柱状,所述主轴杆20上端延伸有第三圆柱22与上述第二圆柱13安装连接;所述主轴杆20上间距设置有若干用于安装多向位轴承30的安装孔;所述主轴杆20上设有供定位销穿过的让位孔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流体打磨装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前盖、后盖,所述前盖和/或后盖朝向对方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前盖可拆卸式组装于后盖的前侧,且,前盖组装于后盖时两者之间形成有环绕延伸部外围的定位槽;/n所述前盖、后盖均设置有磁吸件以使两者可脱离式磁吸,两者的磁吸件中,其一为第一磁性件,另一为可与第一磁性件相吸附的第二磁性件或吸附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流体打磨装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前盖、后盖,所述前盖和/或后盖朝向对方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前盖可拆卸式组装于后盖的前侧,且,前盖组装于后盖时两者之间形成有环绕延伸部外围的定位槽;
所述前盖、后盖均设置有磁吸件以使两者可脱离式磁吸,两者的磁吸件中,其一为第一磁性件,另一为可与第一磁性件相吸附的第二磁性件或吸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打磨装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件、第二磁性件均为磁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打磨装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后盖的磁吸件设置于两者的对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打磨装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的前侧延伸有第一延伸部,后盖的磁吸件设置于第一延伸部所围区域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体打磨装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的后侧延伸有第二延伸部,前盖的磁吸件设置于第二延伸部所围区域内;当前盖组装于后盖的前侧后,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永台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冠熹精密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