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热式蒸汽发生器的热交换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9101 阅读:2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管式热交换器装置,在该装置中使用了上入口和出口集管,通过多排细长的竖直走向的U形管使上述集管与至少三根下集管相连。U形管装在一个绝热外壳内的相邻管排和管列中,下集管数目最好为4-12根,每根下集管上定位有由4-20根竖直管组成的管排。这种热交换器装置由内部绝热的外壳包围着,它适于用作回热式蒸汽发生器(HRSG)中的省煤器和过热器。(*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回热式蒸汽发生器(HRSG)中的管式热交换器,更具体地说,涉及采用了与长平行集管相连的倒U型管的热交换器装置,这种装置在回热式蒸汽发生器中用作省煤器或过热器。用在回热式蒸汽发生器中的省煤器或过热器的管式热交换器常采用由多根竖直走向的管连在一起的上下集管对,使热气,例如从气体涡轮排出的气体,能横向流过热交换器而加热在管内竖直流动的液体,从而产生加压蒸汽。现已公知这类热交换器有各种结构,例如在已公开的Haneda等人的美国专利4644067号,已公开的Kidaloski等人的美国专利4685426号,以及已公开的Motai等人的美国专利4944252号中都披露了这类热交换器。但是,采用上、下集管对的热交换器结构传热效率不高,而且成本昂贵,不符合要求,因此,人们力图改进这类热交换器的结构和设计。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管式热交换器装置和具有改进的集管及管构件的组装件,该装置尤其可用于回热式蒸汽发生器(HRSG)中的省煤器或过热器。该热交换器装置至少使用了两根长的平行集管,上述集管的走向彼此大致平行,并具有分别与第一集管和最后一根集管相通的入口和出口。相邻的集管由至少三排竖直走向的倒U型管连接在一起,这些集管由适当的构件从下面支承着。该热交换器装置由绝热对壳包围着,因而形成一个组装件。通常在另一种更好的热交换装置的结构中,还装有两根上入口及出口集管,每根集管通过多排竖直走向的U形管与至少两根下集管相连,至少在两排相邻的管中装有这种U形管。最好采用四至十二根相邻的下集管,上述相邻的下集管由装在至少四排而通常为六至二十排相邻管中的多排倒U型管连接在一起。本专利技术的管式热交换器装及绝热外壳有助于提供在回热式蒸汽发生器(HRSG)中适于用作省煤器或过热器的热交换器组件。这种热交换装置及组件对于在竖直管中流动的水或水蒸汽之类的流体传热均匀且能增大流体在管内流动的速度以改善热传输。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其中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管式热交换器装置和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平面图,该装置适合用于回热式蒸汽发生器(HRSG)中;图2为沿图1中2-2线截断一排竖直走向的,包括上、下集管的管路正截面图;图3为沿图1中3-3线截断相邻一排竖直走向的管路的另一正截面图,上述管的下集管具有从下面支承的结构;图4为与图1类似的管式热交换器组件的平面图,但该组件包括一个第二部件,此部件的集管位于靠近第一部件集管的一端,并与第一部件集管对准,每一部件都有分开的入口管道和出口管道;图5为与图2和图3相似的管式热交换器细部放大正视图,图中示出了上和下外壳以及支承构件。如图1所示,回热式热交换器装置10包括与入口上集管12相通的入口管道11,入口上集管通过多排竖走向管13与下集管14相连。下集管14通过多排竖直走的U形管15与相邻的平行集管16相连。图1中示出了四根相邻的下集管14,16,18和20,这些下集管通过多排U形竖直管15,17,19和21连在一起,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对每根集管而言,这些U形管都排成一列。最后一排管21与一根出口上集管22相连,该集管又与出口管道23相通。显然,如图2和图3所示,四根下集管14-20连通在一起,并通过另外几排平行的、竖直走向管与入口上集管和出口上集管相连。可根据具体设备的空间范围或限制将入口管道11和出口管道23安排在沿集管长度方向的任何位置上,以使它们与各集管相通。热气流30,例如从气体涡轮中排出的已燃气,能横向流过热交换器管排或管列,将热量传给在多排管内流动的流体,例如传给已增压的水或水蒸汽。热交换器装置10的各个集管和各个管道均被包围在外壳32中,该外壳是内部绝热的,以33表示,通常其横截面为矩形。下集管14-20由横梁34支承,该横梁沿集管长度方向留有间隔,横梁内部可以嵌入绝热层33。在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装置10的另一种使用结构中,可以省去上入口集管12和上出口集管22,而将入口及出口管道24和26分别直接与第一下集管14和最后一个下集管20相连,如图2和图3中虚线所示。这种结构与图3中所示的结构相似,也用一个绝热外壳32将热交换器装置包围,每根下集管14-20也由横梁34支承着。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用于热交换器装置的集管和U形管结构能确保把热气流的热量均匀地传给管内流动的流体(水或水蒸汽),而且还能增加管内流体的流速,大大减少回热式蒸汽发生器(HRSG)中特殊热负荷所需要的传热表面积,其减少量可高达5%。本专利技术对于回热式蒸汽发生器(HRSG)的加热是使用加热省煤器装置中具有一定压力的水,及加热过热器装置中的蒸汽来实现的。上述管的外径为1-3吋,长20~60呎。每根管的各端紧紧地压入上集管和/或下集管中,然后再焊接,因而在每根集管中形成邻近的管排及与相邻集管相连的管列。每根集管的外径为3-6吋,长为6-14呎,其尺寸视具体回热式发生器设备的需要而定。相邻的下集管和它们的连管在气流方向上所要求的间隔是4-10吋,相邻管之间在平行于集管并与气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所要求的间隔是4-10吋。横过管排的已燃气的表面速度可以为20-50呎/秒,温度为200-1600°F热交换管内流体的压力可以为5-2700磅/吋2。本专利技术中所用的下集管数和管排数可根据从热废气中所得到的热量而定。在实际应用中,至少采用两根但不超过十二根下集管和与之相连的管排,而装有十二根集管的热交换器装置通常是具有最大传递尺寸极限。如果需要还可在一个外壳中平行对中地装入两个或更多个热交换器装置10,可以将这些装置安排成让热气流30前后顺序地流过它们。如图4所示,在又一种结构中,将两个热交换器装置10和10a装在一个公共外壳40中,该外壳的内部是绝热的,以41来表示。第二个热交换器装置10a的集管14a和20a位于靠近热交换器10a的集管的一端,并与热交换器10的集管14-20对准。虽然图4中没有示出,但第二热交换器装置10a的支承方式与图3所示相似。图5更详细地示出热交换器10,该装置中每根下集管14-20均由水平工字横梁34支承着,上述各横梁依次由位于外壳32下侧外部的横梁36支承上。在下集管14-20与外壳32下侧之间装有绝热材料层33,在上集管12,22与外壳32上侧之间也装有绝热材料层33。内部绝热材料33可以是一种硬质耐高温材料,或者最好是一种用金属内衬33a,例如不锈钢,来保护陶瓷纤维材料层,因而在热气流30流过时能可靠地维持纤维层的绝热效果。外壳32和钢梁构件36可以使用任何传统的支承方式,例如可以固定到加强的混凝土构件38上。通常排放连管39由每根下集管14-20引出。在回热式蒸汽发生器中的热交换装置10运行期间,热燃烧气30流过长形绝热外壳32,并以30-50呎/秒的表面速度横向流过管道,因而加热了在管内流动的如水和蒸汽之类的流体。对于长度超过约10呎的管子通常采用紧贴着的防震支承件或拉杆42,因而能可靠地阻止其横向振动,上述防震支承件顺相邻管之间延伸并紧配在管周围。若管长超过约30呎,最好采用沿管长方向相隔约8-10呎的两根拉杆42。根据所需求的工作温度和压力,管道和集管通常可用碳钢或合金钢制成,并将金属管压入热交换器装置的上、下集管中焊接而成。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管式热交换器装置可方便地用作回热式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将热气的热量传给在装置的管内流动的冷液体的管式热交换器装置,它包括至少三根彼此平行走向的长集管,每一根集管经多排细长竖直走向的U形管与相邻集管相连;至少有四排平行的U形管,每排U形管横向定位于集管上,对每根集管而言,上述管子均对准成一列;以及与第一集管相通的入口管道构件和与最后一根集管相通的出口管道构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约翰波瑟
申请(专利权)人:福斯特惠勒能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