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缆检测设备,包括:主控制模块、以及连接主控制模块的电缆模拟负载和差分放大电路,差分放大电路也连接至电缆模拟负载;电缆模拟负载用于将阻抗值调节至被测电缆的标准阻抗值;主控制模块用于向被测电缆和调节至标准阻抗值的电缆模拟负载发送基准脉冲信号;差分放大电路用于将从被测电缆接收到的包含基准脉冲信号的实际反射信号与从电缆模拟负载接收到的包含基准脉冲信号的理想反射信号进行差分,得到被测电缆的回波特征信号;主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发送基准脉冲信号的时间和接收到回波特征信号的时间的差,计算被测电缆的回波点所在位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了对电缆异常位置检测的精度和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缆检测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缆检测
,特别涉及一种电缆检测设备。
技术介绍
通讯电缆和电力电缆担负着信息传递和电力供应的重要使命,随之时间的推移,电缆收到外界环境、气候、外力等因素的影响而腐蚀老化,线路特性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将会出现线路短路、断路等故障,导致系统通讯供电异常。传统技术中的电缆检测系统其设备结构部分较为不完善,部分只单一采集被测电缆端的信号,导致在采集的数据信号中难以实现对电缆异常点的定位,其对电缆的检测精度较低且抗干扰能力较差,不便于准确地掌握电缆的实际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传统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电缆检测设备。在一个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缆检测设备,包括:主控制模块、以及连接主控制模块的电缆模拟负载和差分放大电路,差分放大电路也连接至电缆模拟负载;电缆模拟负载用于将阻抗值调节至被测电缆的标准阻抗值;主控制模块用于向被测电缆和调节至标准阻抗值的电缆模拟负载发送基准脉冲信号;差分放大电路用于将从被测电缆接收到的包含基准脉冲信号的实际反射信号与从电缆模拟负载接收到的包含基准脉冲信号的理想反射信号进行差分,得到被测电缆的回波特征信号;主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发送基准脉冲信号的时间和接收到回波特征信号的时间的差,计算被测电缆的回波点所在位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在主控制模块与差分放大电路之间的电压比较电路,用于将回波特征信号整形成方波信号。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功率放大器,连接在主控制模块与电缆模拟负载之间并且还用于连接至被测电缆,从而用于将基准脉冲信号的功率放大后分别发送至电缆模拟负载和被测电缆。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缆模拟负载为第一变阻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变阻器为数字电位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至主控制模块的第二变阻器,用于连接至被测电缆以将基准脉冲信号的输出阻抗匹配至与被测电缆当前的阻抗值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数模转换电路,分别连接至主控制模块和电压比较电路,用于将主控制模块输出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电压信号作为电压比较电路的基准比较电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差分放大电路的正输入端连接电缆模拟负载,差分放大电路的负输入端用于连接至被测电缆的一端,差分放大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主控制模块。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压比较电路的电压取样输入端用于连接外部电压源,电压比较电路的电压输入端连接差分放大电路的输出端,电压比较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主控制模块。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还包括连接主控制模块的显示操作面板,用于显示包含回波点所在位置的检测结果和获取电缆检测指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缆检测设备,包括连接主控制模块的电缆模拟负载和差分放大电路,差分放大电路连接在所述主控制模块和电缆模拟负载之间。进而,当对被测电缆进行检测时,可通过差分放大电路将实际反射信号和理想反射信号差分得到被测电缆的回波特征信号,以便主控制模块根据发送基准脉冲信号的时间和接收到回波特征信号的时间的差,计算被测电缆的回波点所在位置,从而准确定位到被测电缆的异常点。本专利技术可通过差分放大电路和电缆模拟负载,剔除基准脉冲信号以及其他噪声信号的影响,从而提取出被测电缆的回波特征信号。同时,还可减小对基准脉冲信号宽度的局限性,以及能够实现对微弱阻抗变化特征信号的提取,即对除电缆短路、断路之外,还能对如连接器节点或者不同电缆类型连接点进行检测。本专利技术的电缆检测设备结构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对电缆异常位置检测的精度和准确性。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电缆检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电缆检测设备中检测电缆的波形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电缆检测设备中检测电缆的另一波形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电缆检测设备中检测电缆的另一波形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电缆检测设备中检测电缆的另一波形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电缆检测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电缆检测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电缆检测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9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电缆检测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10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电缆检测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1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电缆检测设备中差分放大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1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电缆检测设备中电压比较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更全面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例。本专利技术可具有各种实施例,并且可在其中做出调整和改变。然而,应理解:不存在将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限于在此公开的特定实施例的意图,而是应将本专利技术理解为涵盖落入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调整、等同物和/或可选方案。在下文中,可在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包括”或“可包括”指示所公开的功能、操作或元件的存在,并且不限制一个或更多个功能、操作或元件的增加。此外,如在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例中所使用,术语“包括”、“具有”及其同源词仅意在表示特定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并且不应被理解为首先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存在或增加一个或更多个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可能性。在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例中,表述“A或/和B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同时列出的文字的任何组合或所有组合。例如,表述“A或B”或“A或/和B中的至少一个”可包括A、可包括B或可包括A和B二者。在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表述(诸如“第一”、“第二”等)可修饰在各种实施例中的各种组成元件,不过可不限制相应组成元件。例如,以上表述并不限制元件的顺序和/或重要性。以上表述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其它元件区别开的目的。例如,第一用户装置和第二用户装置指示不同用户装置,尽管二者都是用户装置。例如,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例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被称为第二元件,同样地,第二元件也可被称为第一元件。应注意到:如果描述将一个组成元件“连接”到另一组成元件,则可将第一组成元件直接连接到第二组成元件,并且可在第一组成元件和第二组成元件之间“连接”第三组成元件。相反地,当将一个组成元件“直接连接”到另一组成元件时,可理解为在第一组成元件和第二组成元件之间不存在第三组成元件。在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用户”可指示使用电子装置的人或使用电子装置的装置(例如,人工智能电子装置)。在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并且并非意在限制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例。除非另有限定,否则在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例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术语(诸如在一般使用的词典中限定的术语)将被解释为具有与在相关技术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缆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制模块、以及连接所述主控制模块的电缆模拟负载和差分放大电路,所述差分放大电路也连接至所述电缆模拟负载;/n所述电缆模拟负载用于将阻抗值调节至被测电缆的标准阻抗值;/n所述主控制模块用于向所述被测电缆和调节至所述标准阻抗值的所述电缆模拟负载发送基准脉冲信号;/n所述差分放大电路用于将从所述被测电缆接收到的包含所述基准脉冲信号的实际反射信号与从所述电缆模拟负载接收到的包含所述基准脉冲信号的理想反射信号进行差分,得到所述被测电缆的回波特征信号;/n所述主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发送所述基准脉冲信号的时间和接收到所述回波特征信号的时间的差,计算所述被测电缆的回波点所在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缆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制模块、以及连接所述主控制模块的电缆模拟负载和差分放大电路,所述差分放大电路也连接至所述电缆模拟负载;
所述电缆模拟负载用于将阻抗值调节至被测电缆的标准阻抗值;
所述主控制模块用于向所述被测电缆和调节至所述标准阻抗值的所述电缆模拟负载发送基准脉冲信号;
所述差分放大电路用于将从所述被测电缆接收到的包含所述基准脉冲信号的实际反射信号与从所述电缆模拟负载接收到的包含所述基准脉冲信号的理想反射信号进行差分,得到所述被测电缆的回波特征信号;
所述主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发送所述基准脉冲信号的时间和接收到所述回波特征信号的时间的差,计算所述被测电缆的回波点所在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在所述主控制模块与所述差分放大电路之间的电压比较电路,用于将所述回波特征信号整形成方波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功率放大器,连接在所述主控制模块与所述电缆模拟负载之间并且还用于连接至所述被测电缆,从而用于将所述基准脉冲信号的功率放大后分别发送至所述电缆模拟负载和所述被测电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模拟负载为第一变阻器。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涛,唐健钧,王丹阳,楼英,刘杨,叶波,何磊,周翔辉,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英鑫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都联星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