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带平行分流隔板的管壳式换热器及其安装方法,它用平行流分隔板,在管壳式换热器壳程相邻两块折流隔板间插入平行分流隔板,使两折流隔板间的单股流通道改变为多股平行流通道。它由换热器壳体、折流隔板、传热管束、平行分流隔板、管板、封头、管程进出口管、壳程进出口管连接构成,其相互关系为;传热管束与两端管板相接后并至于壳体内,传热管束在壳体内由相邻两块折流隔板间平行插入构成多股平行流道,两端封头分别与两端管板相接并与管程进出口管接通构成管程流道,壳程进出口管与壳体相接通与折流隔板构成往返折流管间壳程流道。它具有降低壳程流体形体阻力,提高传热管束的传热效率,适合较小体积流量操作,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的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属换热设备,特别涉及利用平行分流隔板的换热设备技术。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结构技术方案和方法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的结构技术方案如下本带(单弓折流隔板内插带弓形缺口)平行分流分隔板的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A-A剖视图如图2所示。它由换热器壳体1、折流隔板2、传热管束3、平行分流隔板4、管板5、封头6、管程出口管7、壳程进口管8、壳程出口管9、管程进口管10共同安装连接构成,其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为传热管束3与两端管板5通过焊接或胀管相连接后并置于壳体1内,传热管束3在壳体内由相邻两块折流隔板2间平行插入平行分流隔板4构成折流隔板间多股平行流道,两端封头6与两端管板5通过焊接或法兰密封相连接并分别与管程进出口管7、10通过焊接相连通构成管程流道,壳程进出口管8、9与壳体1通过焊接相连通,与重复安置的折流隔板2构成往返折流的管间壳程流道;其中上述的平行分流隔板4的缺口形状结构是弓形缺口(如图1~2所示配弓形折流隔板)或是圆形缺口(如图5~6所示配碟环折流隔板),或是扩大的管孔与传热管间的环隙及隔板上开泄流孔眼(如图3~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平行分流隔板的安装方法是用一块或多块平行分流隔板平行插入相邻的两块折流隔板管间支承物之间,使两折流隔板间的单股流道分隔为多股平行流道。本带平行分流隔板的管壳式换热器其运作原理为壳程流体由壳程入口8进入管束3间,沿与传热管间的多块折流隔板作管间往返折流流动,在相邻的两折流隔板之间按平行分流隔板4分隔的平行流道分多股平行流体流动,最后由壳程出口管9流出壳体,管程流体由管程进口管10进入管程流道,经传热管束3之后再经由封头6及管程出口7流出管程。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的优点和效果①在相邻的两折流隔板间平行插入平行分流隔板,将原单通道改为多股平行通道,将原单股流分为多股平行流,可有效控制原单股流在折流隔板迎风及背风面回流死区的涡流尺度,减小壳程形体阻力损失,节省流体输送功;②在多股平行流流量分配均匀的条件下,可使原单股流流速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得以改善,均化管间流场流速,减少不良传热区域,使传热管束的传热面积得以充分利用,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③该种高效换热器可适用于物料体积流量较小的换热场合,以解决壳程轴流式换热器难以适应物料体积流量小的传热操作问题。附图说明下面对说明附图进一步说明如下图1是单弓折流隔板内插带弓形缺口平行分流隔板的管壳式换热器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向剖视示意图;图3是单弓形折流隔板内插带扩大管孔或增开泄流孔眼的平行分流隔板的管壳式换热器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B-B向剖视示意图;图5是双弓形及碟环折流隔板内插带圆形缺口平行分流隔板的管壳式换热器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C-C向剖视示意图。各图中1是换热器壳体,2是折流隔板,3是传热管束,4是平行分流隔板,5是管板,6是封头,7是管程出口管,8是壳程进口管,9是壳程出口管,10是管程进口管,11是扩大的管孔。(五)具体的实施方式专利技术人认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可为如下(1)可按图1、图2所示,本带平行分流隔板的管壳式换热器的加工、制造方法及工艺均可采用现有的折流隔板管壳式换热器的加工、制造方法及工艺来进行加工、制造、安装。具体来说,可选用铝合金或钢材作为材料,采用通用的机加工及焊接方法来加工制造和安装;(2)首先按图1~2或图3~4或图5~6所示,设计、加工制造本换热器的各部件和组件,换热器壳体1可由卷板焊接或无缝管加工而成;折流隔板2及平行分流隔板4可由薄板钻孔或冲孔加工而成;管板5可由钻孔加工而成;封头6可由模冲压或铸造加工而成;传热管束3、管程及壳程进出口管7、8、9、10根据操作压力、温度及工作介质可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无缝或有缝管机加工而成;各部件的材质可按国家标准选用钢、铜、铝等多种金属材料。然后按上面说明书所述的各部件的相互连接关系及平行分流隔板的安装方法进行安装连接,构成如图1或图3或图5所示的带平行分流隔板结构的管壳式换热器,这样便能较好地实施本专利技术。专利技术人经过多年的研究、设计、试验,特推荐设计由180根Φ25×2.5×6000mm的传热管束在Φ600mm壳径换热器中安置,管间可采用18块单弓形折流隔板等距均布支承传热管束,相邻两折流隔板间均安置一块平行分流隔板,厚度可为3mm,使两折流隔板间的单股流道改为双股平行流道,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权利要求1.一种带平行分流隔板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它由换热器壳体(1)、折流隔板(2)、传热管束(3)、平行流分隔板(4)、管板(5)、封头(6)、管程出口管(7)、壳程进口管(8)、壳程出口管(9)、管程进口管(10)共同安装连接构成,其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为传热管束(3)与两端管板(5)通过焊接或胀管相连接后并置于壳体(1)内,传热管束(3)在壳体内由相邻两块折流隔板(2)间平行插入平行分流隔板(4)构成折流隔板间多股平行流道,两端封头(6)与两端管板(5)通过焊接或法兰密封相连接并分别与管程进出口管(7)、(10)通过焊接相连通构成管程流道,壳程进出口管(8)、(9)与壳体(1)通过焊接相连通,与重复安置的折流隔板(2)构成往返折流的管间壳程流道;其中上述的平行分流隔板(4)的缺口形状结构是弓形缺口或是圆形缺口,或是扩大的管孔与传热管间的环隙及隔板上开泄流孔眼。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平行分流隔板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平行流分隔板的安装方法是用一块或多块平行分流隔板平行插入相邻的两块折流隔板管间支承物之间,使两折流隔板间的单股流道分隔为多股平行流道。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它用平行流分隔板,在管壳式换热器壳程相邻两块折流隔板间插入平行分流隔板,使两折流隔板间的单股流通道改变为多股平行流通道。它由换热器壳体、折流隔板、传热管束、平行分流隔板、管板、封头、管程进出口管、壳程进出口管连接构成,其相互关系为;传热管束与两端管板相接后并至于壳体内,传热管束在壳体内由相邻两块折流隔板间平行插入构成多股平行流道,两端封头分别与两端管板相接并与管程进出口管接通构成管程流道,壳程进出口管与壳体相接通与折流隔板构成往返折流管间壳程流道。它具有降低壳程流体形体阻力,提高传热管束的传热效率,适合较小体积流量操作,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的优点。文档编号F28D7/16GK1370974SQ0211500公开日2002年9月25日 申请日期2002年3月26日 优先权日2002年3月26日专利技术者邓先和, 张亚君 申请人:华南理工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平行分流隔板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它由换热器壳体(1)、折流隔板(2)、传热管束(3)、平行流分隔板(4)、管板(5)、封头(6)、管程出口管(7)、壳程进口管(8)、壳程出口管(9)、管程进口管(10)共同安装连接构成,其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为:传热管束(3)与两端管板(5)通过焊接或胀管相连接后并置于壳体(1)内,传热管束(3)在壳体内由相邻两块折流隔板(2)间平行插入平行分流隔板(4)构成折流隔板间多股平行流道,两端封头(6)与两端管板(5)通过焊接或法兰密封相连接并分别与管程进出口管(7)、(10)通过焊接相连通构成管程流道,壳程进出口管(8)、(9)与壳体(1)通过焊接相连通,与重复安置的折流隔板(2)构成往返折流的管间壳程流道;其中:上述的平行分流隔板(4)的缺口形状结构是弓形缺口或是圆形缺口,或是扩大的管孔与传热管间的环隙及隔板上开泄流孔眼。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先和,张亚君,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