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康复护理用辅助移动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护理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康复护理用辅助移动装置。
技术介绍
骨科是各大医院最常见的科室之一,主要研究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生理与病理,运用药物、手术及物理方法保持和发展这一系统的正常形态与功能,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更,骨科伤病谱有了明显的变化,例如,骨关节结核、骨髓炎、小儿麻痹症等疾病明显减少,交通事故引起的创伤明显增多,骨科伤病谱的变化,这就需要骨科与时俱进了。骨科病人在进行康复治疗时,需要用到辅助行走支架来帮助病人进行行走,但是目前的行走支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能根据不同身高的病人进行自动调节的功能,不利于病人进行康复行走的治疗,导致需要护士进行搀扶着行走,不仅费时该给忙碌的护士增加工作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康复护理用辅助移动装置,可以对其高度进行调节,便于适用于不同身高的病人使用。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康复护理用辅助移动装置,包括手扶杆、扶手、调节压杆、中心调节杆、侧支架、定位架、定位顶块、上门形架、下门形架和万向轮,所述手扶杆固定连接在上门形架顶面的前端;所述扶手设有两个,两个扶手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一个侧支架;两个侧支架的上端固定连接在上门形架的左右两端,两个侧支架的下端固定连接在下门形架的左右两端;所述中心调节杆的上端转动配合连接在上门形架的中端,中心调节杆的下端固定连接在下门形架的中端;所述下门形架底面的左右两端分别转动配合连接前后两个万向轮,下门形架底面的中端转动配合连接一个万向轮;所述扶手的内侧连接 ...
【技术保护点】
1.康复护理用辅助移动装置,包括手扶杆(1)、扶手(2)、调节压杆(3)、中心调节杆(4)、侧支架(5)、定位架(6)、定位顶块(7)、上门形架(8)、下门形架(9)和万向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扶杆(1)固定连接在上门形架(8)顶面的前端;所述扶手(2)设有两个,两个扶手(2)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一个侧支架(5);两个侧支架(5)的上端固定连接在上门形架(8)的左右两端,两个侧支架(5)的下端固定连接在下门形架(9)的左右两端;所述中心调节杆(4)的上端转动配合连接在上门形架(8)的中端,中心调节杆(4)的下端固定连接在下门形架(9)的中端;所述下门形架(9)底面的左右两端分别转动配合连接前后两个万向轮(10),下门形架(9)底面的中端转动配合连接一个万向轮(10);所述扶手(2)的内侧连接调节压杆(3),调节压杆(3)的后端固定连接在定位架(6)的顶端,定位架(6)的中端滑动配合连接在上门形架(8)和下门形架(9)上,定位架(6)的底端固定连接定位顶块(7)。/n
【技术特征摘要】
1.康复护理用辅助移动装置,包括手扶杆(1)、扶手(2)、调节压杆(3)、中心调节杆(4)、侧支架(5)、定位架(6)、定位顶块(7)、上门形架(8)、下门形架(9)和万向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扶杆(1)固定连接在上门形架(8)顶面的前端;所述扶手(2)设有两个,两个扶手(2)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一个侧支架(5);两个侧支架(5)的上端固定连接在上门形架(8)的左右两端,两个侧支架(5)的下端固定连接在下门形架(9)的左右两端;所述中心调节杆(4)的上端转动配合连接在上门形架(8)的中端,中心调节杆(4)的下端固定连接在下门形架(9)的中端;所述下门形架(9)底面的左右两端分别转动配合连接前后两个万向轮(10),下门形架(9)底面的中端转动配合连接一个万向轮(10);所述扶手(2)的内侧连接调节压杆(3),调节压杆(3)的后端固定连接在定位架(6)的顶端,定位架(6)的中端滑动配合连接在上门形架(8)和下门形架(9)上,定位架(6)的底端固定连接定位顶块(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康复护理用辅助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调节杆(4)包括调节转盘(4-1)、调节转管(4-2)和升降螺杆(4-3);所述调节转管(4-2)通过带座轴承转动连接在上门形架(8)的中端,调节转管(4-2)的内侧通过螺纹连接升降螺杆(4-3),升降螺杆(4-3)的下端固定连接下门形架(9)的中端;所述调节转管(4-2)上固定连接调节转盘(4-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康复护理用辅助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支架(5)包括上架板(5-1)、下架板(5-2)和限位滑块(5-3);所述上架板(5-1)固定连接在上门形架(8)上,上架板(5-1)的顶端固定连接扶手(2);所述下架板(5-2)的上端滑动配合连接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琳,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江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