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中风偏瘫病人康复助行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腿,所述支撑腿的内侧固定连接有辅助杆,所述壳体内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放置板,所述壳体的内腔设置有驱动装置,所述壳体内腔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壳体内腔两侧的顶部均设置有辅助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壳体、驱动装置、第一滑槽、辅助装置、支撑腿、固定板、滑板、第二滑槽和第二滑块的相互配合,达到了便于调节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中风偏瘫病人康复助行装置不便于调节的问题,康复助行装置可以满足各种身高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可以依靠康复助行装置进行训练,提高了中风偏瘫病人康复助行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风偏瘫病人康复助行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为中风偏瘫病人康复助行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中风产生的偏瘫,自主行走困难,导致患者长期处于坐卧状态,易产生褥疮、肺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为了使偏瘫患者下肢早日康复,需要进行锻炼,恢复活动能力,目前现有的中风偏瘫病人康复助行装置,不便于调节,康复助行装置不能满足各种身高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不能依靠康复助行装置进行训练,降低了中风偏瘫病人康复助行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中风偏瘫病人康复助行装置,具备便于调节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中风偏瘫病人康复助行装置不便于调节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中风偏瘫病人康复助行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腔设置有驱动装置,所述壳体内腔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壳体内腔两侧的顶部均设置有辅助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微型电机,所述微型电机的外侧与壳体内腔外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微型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蜗杆,所述蜗杆的外侧套接有轴承座一,且轴承座一的外侧与壳体内腔外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蜗杆的表面啮合有蜗轮,所述蜗轮的轴心处套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底部套接有轴承座二,且轴承座二的底部与壳体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螺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套,所述螺纹套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与第一滑槽配合使用的第一滑块,所述螺纹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腿,所述支撑腿的内侧固定连接有辅助杆,所述壳体内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放置板。优选的,所述支撑柱的顶部贯穿至壳体的顶部并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扶手,且扶手的表面设置有海绵套,所述固定板的顶部设置有保护垫,所述支撑柱的内侧设置有辅助座椅。优选的,所述辅助装置包括辅助轮,所述辅助轮的内侧与支撑柱的两侧接触,所述辅助轮的外侧通过活动轴活动连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外侧与壳体内腔两侧的顶部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腔的背面固定连接有滑板,所述滑板的正面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内腔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的正面与支撑柱的背面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通过设置壳体、驱动装置、第一滑槽、辅助装置、支撑腿、固定板、滑板、第二滑槽和第二滑块的相互配合,达到了便于调节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中风偏瘫病人康复助行装置不便于调节的问题,康复助行装置可以满足各种身高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可以依靠康复助行装置进行训练,提高了中风偏瘫病人康复助行装置的实用性。2、本技术通过设置海绵套,能够加大扶手面的摩擦力,避免了使用者的手掌与扶手之间出现滑动的现象,增强了扶手使用时的稳定性,通过设置第一滑槽和第一滑块,对螺纹套起到了移动稳定的作用,解决了螺纹套在移动时出现晃动的问题,通过设置壳体,对微型电机起到了保护的作用,解决了长期使用微型电机时,使灰尘落入微型电机内,造成微型电机在工作使用时出现效果不好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壳体结构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支撑柱结构俯视剖面图。图中:1壳体、2驱动装置、201微型电机、202蜗杆、203蜗轮、204螺杆、205螺纹套、206第一滑块、207支撑柱、3第一滑槽、4辅助装置、401辅助轮、402固定柱、5支撑腿、6固定板、7滑板、8第二滑槽、9第二滑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中风偏瘫病人康复助行装置,包括壳体1,通过设置壳体1,对微型电机201起到了保护的作用,解决了长期使用微型电机201时,使灰尘落入微型电机201内,造成微型电机201在工作使用时出现效果不好的问题,壳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腿5,支撑腿5的内侧固定连接有辅助杆,壳体1内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放置板,壳体1内腔的背面固定连接有滑板7,滑板7的正面开设有第二滑槽8,第二滑槽8的内腔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9,第二滑块9的正面与支撑柱207的背面固定连接,壳体1的内腔设置有驱动装置2,驱动装置2包括微型电机201,微型电机201的外侧与壳体1内腔外侧的底部固定连接,微型电机20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蜗杆202,蜗杆202的外侧套接有轴承座一,且轴承座一的外侧与壳体1内腔外侧的底部固定连接,蜗杆202的表面啮合有蜗轮203,蜗轮203的轴心处套接有螺杆204,螺杆204的底部套接有轴承座二,且轴承座二的底部与壳体1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螺杆204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套205,螺纹套205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与第一滑槽3配合使用的第一滑块206,螺纹套20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207,支撑柱207的顶部贯穿至壳体1的顶部并固定连接有固定板6,固定板6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扶手,且扶手的表面设置有海绵套,通过设置海绵套,能够加大扶手面的摩擦力,避免了使用者的手掌与扶手之间出现滑动的现象,增强了扶手使用时的稳定性,固定板6的顶部设置有保护垫,支撑柱207的内侧设置有辅助座椅,壳体1内腔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滑槽3,通过设置第一滑槽3和第一滑块206,对螺纹套205起到了移动稳定的作用,解决了螺纹套205在移动时出现晃动的问题,壳体1内腔两侧的顶部均设置有辅助装置4,辅助装置4包括辅助轮401,辅助轮401的内侧与支撑柱207的两侧接触,辅助轮401的外侧通过活动轴活动连接有固定柱402,固定柱402的外侧与壳体1内腔两侧的顶部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壳体1、驱动装置2、第一滑槽3、辅助装置4、支撑腿5、固定板6、滑板7、第二滑槽8和第二滑块9的相互配合,达到了便于调节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中风偏瘫病人康复助行装置不便于调节的问题,康复助行装置可以满足各种身高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可以依靠康复助行装置进行训练,提高了中风偏瘫病人康复助行装置的实用性。使用时,当不同身高的中风偏瘫病人需要使用康复助行装置时,首先通过控制器打开微型电机201,微型电机201开始工作,微型电机201通过蜗杆202和轴承座一带动蜗轮203开始转动,蜗轮203通过螺杆204和轴承座二带动螺纹套205开始移动,螺纹套205通过第一滑块206和第一滑槽3带动支撑柱207开始移动,支撑柱207通过第二滑块9、第二滑槽8和辅助装置4的相互配合带动固定板6开始向上或向下进行调节,使康复助行装置调节到中风偏瘫病人适合的高度,从而达到了便于调节的优点。申请文件中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本申请文件中所有的部件,根据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该文中出现的电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中风偏瘫病人康复助行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腔设置有驱动装置(2),所述壳体(1)内腔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滑槽(3),所述壳体(1)内腔两侧的顶部均设置有辅助装置(4),所述驱动装置(2)包括微型电机(201),所述微型电机(201)的外侧与壳体(1)内腔外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微型电机(20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蜗杆(202),所述蜗杆(202)的外侧套接有轴承座一,且轴承座一的外侧与壳体(1)内腔外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蜗杆(202)的表面啮合有蜗轮(203),所述蜗轮(203)的轴心处套接有螺杆(204),所述螺杆(204)的底部套接有轴承座二,且轴承座二的底部与壳体(1)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螺杆(204)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套(205),所述螺纹套(205)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与第一滑槽(3)配合使用的第一滑块(206),所述螺纹套(20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20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中风偏瘫病人康复助行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腔设置有驱动装置(2),所述壳体(1)内腔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滑槽(3),所述壳体(1)内腔两侧的顶部均设置有辅助装置(4),所述驱动装置(2)包括微型电机(201),所述微型电机(201)的外侧与壳体(1)内腔外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微型电机(20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蜗杆(202),所述蜗杆(202)的外侧套接有轴承座一,且轴承座一的外侧与壳体(1)内腔外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蜗杆(202)的表面啮合有蜗轮(203),所述蜗轮(203)的轴心处套接有螺杆(204),所述螺杆(204)的底部套接有轴承座二,且轴承座二的底部与壳体(1)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螺杆(204)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套(205),所述螺纹套(205)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与第一滑槽(3)配合使用的第一滑块(206),所述螺纹套(20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20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风偏瘫病人康复助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腿(5),所述支撑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容萍,罗宗梅,杨菊英,
申请(专利权)人:容萍,罗宗梅,杨菊英,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