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神经内科康复训练装置,包括底座、背板、臀板和腿板,底座上表面一端设有滑槽,滑槽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块,滑块上表面垂直固定连接有一号支架,一号支架顶端水平固定连接有背板,背板上表面一端通过铰链铰接有头垫,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背板、臀板和腿板,在背板上设置可以压缩的头垫,便于对患者颈椎神经进行康复训练,同时在臀板上设置带有按摩垫的臀槽,便于患者臀部在挪动时可进行臀部神经康复训练,此外利用手臂拉动拉绳,带动腿板上下摆动,一方面可对手臂以及腿部神经进行康复训练,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手臂肌肉的锻炼,增强体质,整体功能齐全,可对多个神经进行康复训练,结构简单,更加实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神经内科康复训练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训练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神经内科康复训练装置,属于医疗设备
技术介绍
神经内科是关于神经方面的二级学科。不属于内科概念。主要收治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偏头痛、脑部炎症性疾病(脑炎、脑膜炎)、脊髓炎、癫痫、痴呆、代谢病和遗传倾向疾病、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病、周围神经病及重症肌无力等,对于患者神经康复训练,现有的训练装置结构过于简单,且一个器件智能针对身体某一处的神经进行康复训练,针对不同神经却无法同时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神经内科康复训练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技术一种神经内科康复训练装置,包括底座、背板、臀板和腿板,所述底座上表面一端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上表面垂直固定连接有一号支架,所述一号支架顶端水平固定连接有背板,所述背板上表面一端通过铰链铰接有头垫,所述头垫下表面与背板上表面之间固定连接有压缩弹簧,所述背板远离头垫的一侧设有两对导向孔,两对所述导向孔内部均滑动连接有导向杆,两对所述导向杆远离背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臀板,所述臀板的底面垂直固定连接有二号支架,所述二号支架底端固定连接在底座上表面,所述臀板上表面的正中间设有臀槽,所述臀板上表面且位于臀槽两端均垂直固定连接有定位杆,所述臀板远离背板的一端通过铰链铰接有腿板,所述腿板远离臀板的一端设有三号支架,所述三号支架的底端固定连接在底座的上表面,所述三号支架的侧面且位于腿板的下表面通过紧固螺栓可拆卸连接有一对一号L型撑板,两个所述一号L型撑板的横向板表面与腿板平齐,所述三号支架上方的侧面通过紧固螺栓可拆卸连接有一对二号L型撑板,两个所述二号L型撑板的横向板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轮架,两个所述轮架内部均滚动连接有定滑轮,两个所述定滑轮表面均相切有拉绳,两个所述拉绳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腿板上,两个所述拉绳的另一端均贯穿对应的定位杆且位于定位杆另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拉环。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座位于滑槽的一侧设有穿孔,所述穿孔内部贯穿有压紧螺栓,且所述压紧螺栓与滑块螺纹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臀槽的内侧面设有一圈按摩垫。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个所述定位杆位于拉绳连接处均设有一个向下倾斜的通孔。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腿板位于三号支架一端设有凹槽。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置背板、臀板和腿板,在背板上设置可以压缩的头垫,便于对患者颈椎神经进行康复训练,同时在臀板上设置带有按摩垫的臀槽,便于患者臀部在挪动时可进行臀部神经康复训练,此外利用手臂拉动拉绳,带动腿板上下摆动,一方面可对手臂以及腿部神经进行康复训练,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手臂肌肉的锻炼,增强体质,整体功能齐全,可对多个神经进行康复训练,结构简单,更加实用。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背板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背板与臀板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腿板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座;11、穿孔;12、压紧螺栓;13、滑块;14、滑槽;2、背板;21、一号支架;22、头垫;23、压缩弹簧;24、导向孔;3、臀板;31、二号支架;32、导向杆;33、定位杆;34、臀槽;35、通孔;4、三号支架;41、一号L型撑板;42、二号L型撑板;43、轮架;44、定滑轮;45、拉绳;46、拉环;5、腿板;51、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如图1-4所示,一种神经内科康复训练装置,包括底座1、背板2、臀板3和腿板5,底座1上表面一端设有滑槽14,滑槽14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块13,滑块13上表面垂直固定连接有一号支架21,一号支架21顶端水平固定连接有背板2,背板2上表面一端通过铰链铰接有头垫22,头垫22下表面与背板2上表面之间固定连接有压缩弹簧23,背板2远离头垫22的一侧设有两对导向孔24,两对导向孔24内部均滑动连接有导向杆32,两对导向杆32远离背板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臀板3,臀板3的底面垂直固定连接有二号支架31,二号支架31底端固定连接在底座1上表面,臀板3上表面的正中间设有臀槽34,臀板3上表面且位于臀槽34两端均垂直固定连接有定位杆33,臀板3远离背板2的一端通过铰链铰接有腿板5,腿板5远离臀板3的一端设有三号支架4,三号支架4的底端固定连接在底座1的上表面,三号支架4的侧面且位于腿板5的下表面通过紧固螺栓可拆卸连接有一对一号L型撑板41,两个一号L型撑板41的横向板表面与腿板5平齐,三号支架4上方的侧面通过紧固螺栓可拆卸连接有一对二号L型撑板42,两个二号L型撑板42的横向板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轮架43,两个轮架43内部均滚动连接有定滑轮44,两个定滑轮44表面均相切有拉绳45,两个拉绳45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腿板5上,两个拉绳45的另一端均贯穿对应的定位杆33且位于定位杆33另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拉环46。其中,底座1位于滑槽14的一侧设有穿孔11,穿孔11内部贯穿有压紧螺栓12,且压紧螺栓12与滑块13螺纹连接,便于调节背板2。其中,臀槽34的内侧面设有一圈按摩垫,便于对臀部神经进行康复训练。其中,两个定位杆33位于拉绳45连接处均设有一个向下倾斜的通孔35,便于拉绳45不会收缩回去。其中,腿板5位于三号支架4一端设有凹槽51,便于腿板5在三号支架4外上下摇摆。具体的,本技术使用时,根据患者自身身高,可以调节背板2和臀板3之间的间距,调整好后,利用压紧螺栓12将一号支架21与底座1固定住,然后患者再坐在臀板3的臀槽34内,背靠在背板2上,颈椎靠在头垫22上,利用压缩弹簧23来对头部上下移动,实现对颈部神经起到一定的康复训练作用,同时患者双手拉住拉环46,然后向后拉动拉绳45,一方面可以对手臂神经进行康复训练,另一方面,拉绳45会通过定滑轮44带动腿板5上下摆动,从而可对腿部神经进行康复训练。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神经内科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背板(2)、臀板(3)和腿板(5),所述底座(1)上表面一端设有滑槽(14),所述滑槽(14)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块(13),所述滑块(13)上表面垂直固定连接有一号支架(21),所述一号支架(21)顶端水平固定连接有背板(2),所述背板(2)上表面一端通过铰链铰接有头垫(22),所述头垫(22)下表面与背板(2)上表面之间固定连接有压缩弹簧(23),所述背板(2)远离头垫(22)的一侧设有两对导向孔(24),两对所述导向孔(24)内部均滑动连接有导向杆(32),两对所述导向杆(32)远离背板(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臀板(3),所述臀板(3)的底面垂直固定连接有二号支架(31),所述二号支架(31)底端固定连接在底座(1)上表面,所述臀板(3)上表面的正中间设有臀槽(34),所述臀板(3)上表面且位于臀槽(34)两端均垂直固定连接有定位杆(33),所述臀板(3)远离背板(2)的一端通过铰链铰接有腿板(5),所述腿板(5)远离臀板(3)的一端设有三号支架(4),所述三号支架(4)的底端固定连接在底座(1)的上表面,所述三号支架(4)的侧面且位于腿板(5)的下表面通过紧固螺栓可拆卸连接有一对一号L型撑板(41),两个所述一号L型撑板(41)的横向板表面与腿板(5)平齐,所述三号支架(4)上方的侧面通过紧固螺栓可拆卸连接有一对二号L型撑板(42),两个所述二号L型撑板(42)的横向板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轮架(43),两个所述轮架(43)内部均滚动连接有定滑轮(44),两个所述定滑轮(44)表面均相切有拉绳(45),两个所述拉绳(45)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腿板(5)上,两个所述拉绳(45)的另一端均贯穿对应的定位杆(33)且位于定位杆(33)另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拉环(4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神经内科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背板(2)、臀板(3)和腿板(5),所述底座(1)上表面一端设有滑槽(14),所述滑槽(14)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块(13),所述滑块(13)上表面垂直固定连接有一号支架(21),所述一号支架(21)顶端水平固定连接有背板(2),所述背板(2)上表面一端通过铰链铰接有头垫(22),所述头垫(22)下表面与背板(2)上表面之间固定连接有压缩弹簧(23),所述背板(2)远离头垫(22)的一侧设有两对导向孔(24),两对所述导向孔(24)内部均滑动连接有导向杆(32),两对所述导向杆(32)远离背板(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臀板(3),所述臀板(3)的底面垂直固定连接有二号支架(31),所述二号支架(31)底端固定连接在底座(1)上表面,所述臀板(3)上表面的正中间设有臀槽(34),所述臀板(3)上表面且位于臀槽(34)两端均垂直固定连接有定位杆(33),所述臀板(3)远离背板(2)的一端通过铰链铰接有腿板(5),所述腿板(5)远离臀板(3)的一端设有三号支架(4),所述三号支架(4)的底端固定连接在底座(1)的上表面,所述三号支架(4)的侧面且位于腿板(5)的下表面通过紧固螺栓可拆卸连接有一对一号L型撑板(41),两个所述一号L型撑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星星,武彦彬,徐敏,
申请(专利权)人: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连云港市临床肿瘤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