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足部训练牵引器材,包括脚掌套、足跟套、套筒、拉绳和收绳器;脚掌套的后端通过弹力绳与足跟套连接;套筒收绳器在套筒的两侧各设有一个;收绳器包括收绳轮、卷簧、控制杆和壳体;收绳轮和卷簧均设于壳体内,并且卷簧的两头分别与壳体和收绳轮连接;拉绳的中部与脚掌套固定,并且两头分别缠绕在两个收绳器的收绳轮上;控制杆活动设置在壳体上,控制杆位于壳体内的一端上设有与收绳轮配合并限制收绳轮的旋转方向的限位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穿戴极为方便,就有良好的透气性,极为轻便,具有良好的锻炼恢复效果,操作极为方便,通过控制杆上限位部对收绳轮旋转方向的限制,大大提高了牵引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足部训练牵引器材
本技术涉及康复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足部训练牵引器材。
技术介绍
足下垂是骨外科体征之一。足下垂患者的足部会呈现出自然下翻的现象,足部与小腿之间很难保持垂直状态。在矫正过程中,医生会让患者将足部向上翻,使足部与小腿保持垂直锻炼肌肉。目前,现有的足下垂康复训练主要采用手动按摩式和器械定位式,手动按摩式具有诸多不便,在康复训练阶段必须有专人进行操作,十分不便,而且对于足部翻动的方向不可控,力量不均衡,因此容易造成患者踝关节受伤。器械定位式又过于笨重,使用非常不方便,而且无法持续提供牵引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更为方便的,能够提供持续牵引力的足部训练牵引器材。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足部训练牵引器材,包括脚掌套、足跟套、套筒、拉绳和收绳器;所述脚掌套的后端通过弹力绳与足跟套连接;所述套筒所述收绳器在套筒的两侧各设有一个;所述收绳器包括收绳轮、卷簧、控制杆和壳体;所述收绳轮和卷簧均设于壳体内,并且卷簧的两头分别与壳体和收绳轮连接;所述拉绳的中部与脚掌套固定,并且两头分别缠绕在两个收绳器的收绳轮上;所述控制杆活动设置在壳体上,控制杆位于壳体内的一端上设有与收绳轮配合并限制收绳轮的旋转方向的限位部。所述套筒包括第一圆弧板和第二圆弧板;所述第一圆弧板的两侧分别通过两个弹力带与第二圆弧板的两侧连接,使第一圆弧板和第二圆弧板形成筒体;所述两个收绳器分别固定在第一圆弧板和第二圆弧板的外侧上。所述收绳器的壳体上设有供拉绳伸入的进绳孔;所述壳体的内壁上设有空心轴;所述收绳轮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空心轴的一端上;所述卷簧设置在收绳轮与壳体的内壁之间,并且卷簧的两头分别与收绳轮和壳体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收绳器的控制杆的一端套设在空心轴另一端上,并且控制杆的另一端通过壳体上设置的通孔伸出壳体之外;所述空心轴内部设有拉簧;所述拉簧的两端分别与控制杆和空心轴固定;所述限位部包括第一棘齿;所述第一棘齿设于控制杆朝向收绳轮的一端面上,并且环绕轴线均布有复数个;所述收绳轮的端面上设有与第一棘齿啮合的第二棘齿,并且第二棘齿环绕轴线均布有复数个。所述收绳器的控制杆位于壳体内的外壁上设有限制自身滑动距离的限位凸台。所述收绳器的控制杆位于壳体外的一端上设有杆柄;所述杆柄的周面上设有截面呈弧形的环形槽。所述拉绳呈扁平状;所述拉绳包括与脚掌套固定的中段,以及分别位于中段两头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与第二连接段的长度一致。所述脚掌套上设有供脚趾伸出的趾孔;所述脚掌套的底部内嵌有柔性托板。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脚掌套与足跟为分体式设计,之间通过弹力绳连接,穿戴极为方便,就有良好的透气性,极为轻便,两个收绳器的卷簧提供的持续驱动力,通过拉绳持续拉动足部,能够很好的牵引足部上翻,具有良好的锻炼恢复效果,操作极为方便,通过控制杆上限位部对收绳轮旋转方向的限制,大大提高了牵引效果。(2)本技术的套筒包括第一圆弧板和第二圆弧板;所述第一圆弧板的两侧分别通过两个弹力带与第二圆弧板的两侧连接,使第一圆弧板和第二圆弧板形成筒体,套筒的穿戴极为方便。(3)本技术的收绳器的控制杆位于壳体内的外壁上设有限制自身滑动距离的限位凸台,避免控制杆被拔出。(4)本技术的收绳器的控制杆位于壳体外的一端上设有杆柄,杆柄的周面上设有截面呈弧形的环形槽,分别拉动控制杆。(5)本技术的脚掌套上设有供脚趾伸出的趾孔;所述脚掌套的底部内嵌有柔性托板,能够提高穿戴的舒适性以及稳定性。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为本技术去除套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套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收绳器的剖视图。附图中的标号为:脚掌套1、趾孔1-1、足跟套2、套筒3、拉绳4、收绳器5、收绳轮5-1、第二棘齿5-1-1、卷簧5-2、控制杆5-3、第一棘齿5-3-1、限位凸台5-3-2、杆柄5-3-3、环形槽5-3-4、壳体5-4、进绳孔5-4-1、空心轴5-4-2、拉簧5-4-3、通孔5-4-4。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见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足部训练牵引器材,包括脚掌套1、足跟套2、套筒3、拉绳4和收绳器5。脚掌套1的后端通过弹力绳6与足跟套2连接。套筒3收绳器5在套筒3的两侧各设有一个。收绳器5包括收绳轮5-1、卷簧5-2、控制杆5-3和壳体5-4。收绳轮5-1和卷簧5-2均设于壳体5-4内,并且卷簧5-2的两头分别与壳体5-4和收绳轮5-1连接。拉绳4的中部与脚掌套1固定,并且两头分别缠绕在两个收绳器5的收绳轮5-1上。控制杆5-3活动设置在壳体5-4上,控制杆5-3位于壳体5-4内的一端上设有与收绳轮5-1配合并限制收绳轮5-1的旋转方向的限位部。套筒3包括第一圆弧板3-1和第二圆弧板3-2。第一圆弧板3-1的两侧分别通过两个弹力带7与第二圆弧板3-2的两侧连接,使第一圆弧板3-1和第二圆弧板3-2形成筒体。两个收绳器5分别固定在第一圆弧板3-1和第二圆弧板3-2的外侧上。收绳器5的壳体5-4上设有供拉绳4伸入的进绳孔5-4-1。壳体5-4的内壁上设有空心轴5-4-2。收绳轮5-1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空心轴5-4-2的一端上。卷簧5-2设置在收绳轮5-1与壳体5-4的内壁之间,并且卷簧5-2的两头分别与收绳轮5-1和壳体5-4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收绳器5的控制杆5-3的一端套设在空心轴5-4-2另一端上,并且控制杆5-3的另一端通过壳体5-4上设置的通孔5-4-4伸出壳体5-4之外。空心轴5-4-2内部设有拉簧5-4-3。拉簧5-4-3的两端分别与控制杆5-3和空心轴5-4-2固定。限位部包括第一棘齿5-3-1。第一棘齿5-3-1设于控制杆5-3朝向收绳轮5-1的一端面上,并且环绕轴线均布有复数个。收绳轮5-1的端面上设有与第一棘齿5-3-1啮合的第二棘齿5-1-1,并且第二棘齿5-1-1环绕轴线均布有复数个。收绳器5的控制杆5-3位于壳体5-4内的外壁上设有限制自身滑动距离的限位凸台5-3-2。收绳器5的控制杆5-3位于壳体5-4外的一端上设有杆柄5-3-3。杆柄5-3-3的周面上设有截面呈弧形的环形槽5-3-4。拉绳4呈扁平状。拉绳4包括与脚掌套1固定的中段,以及分别位于中段两头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第一连接段与第二连接段的长度一致。脚掌套1上设有供脚趾伸出的趾孔1-1。脚掌套1的底部内嵌有柔性托板。使用时,将套筒3套在脚踝处,将脚掌套1和足跟套2分别套在前脚掌和脚后跟上,拉动两个收绳器5的控制杆5-3,第一棘齿5-3-1失去与第二棘齿5-1-1配合,此时收绳轮5-1可以进行放线,将套筒3沿腿部向上移动,收绳轮5-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足部训练牵引器材,其特征在于:包括脚掌套(1)、足跟套(2)、套筒(3)、拉绳(4)和收绳器(5);所述脚掌套(1)的后端通过弹力绳(6)与足跟套(2)连接;所述套筒(3)所述收绳器(5)在套筒(3)的两侧各设有一个;所述收绳器(5)包括收绳轮(5-1)、卷簧(5-2)、控制杆(5-3)和壳体(5-4);所述收绳轮(5-1)和卷簧(5-2)均设于壳体(5-4)内,并且卷簧(5-2)的两头分别与壳体(5-4)和收绳轮(5-1)连接;所述拉绳(4)的中部与脚掌套(1)固定,并且两头分别缠绕在两个收绳器(5)的收绳轮(5-1)上;所述控制杆(5-3)活动设置在壳体(5-4)上,控制杆(5-3)位于壳体(5-4)内的一端上设有与收绳轮(5-1)配合并限制收绳轮(5-1)的旋转方向的限位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足部训练牵引器材,其特征在于:包括脚掌套(1)、足跟套(2)、套筒(3)、拉绳(4)和收绳器(5);所述脚掌套(1)的后端通过弹力绳(6)与足跟套(2)连接;所述套筒(3)所述收绳器(5)在套筒(3)的两侧各设有一个;所述收绳器(5)包括收绳轮(5-1)、卷簧(5-2)、控制杆(5-3)和壳体(5-4);所述收绳轮(5-1)和卷簧(5-2)均设于壳体(5-4)内,并且卷簧(5-2)的两头分别与壳体(5-4)和收绳轮(5-1)连接;所述拉绳(4)的中部与脚掌套(1)固定,并且两头分别缠绕在两个收绳器(5)的收绳轮(5-1)上;所述控制杆(5-3)活动设置在壳体(5-4)上,控制杆(5-3)位于壳体(5-4)内的一端上设有与收绳轮(5-1)配合并限制收绳轮(5-1)的旋转方向的限位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足部训练牵引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3)包括第一圆弧板(3-1)和第二圆弧板(3-2);所述第一圆弧板(3-1)的两侧分别通过两个弹力带(7)与第二圆弧板(3-2)的两侧连接,使第一圆弧板(3-1)和第二圆弧板(3-2)形成筒体;所述两个收绳器(5)分别固定在第一圆弧板(3-1)和第二圆弧板(3-2)的外侧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足部训练牵引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绳器(5)的壳体(5-4)上设有供拉绳(4)伸入的进绳孔(5-4-1);所述壳体(5-4)的内壁上设有空心轴(5-4-2);所述收绳轮(5-1)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空心轴(5-4-2)的一端上;所述卷簧(5-2)设置在收绳轮(5-1)与壳体(5-4)的内壁之间,并且卷簧(5-2)的两头分别与收绳轮(5-1)和壳体(5-4)的内壁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伶丽,黄女桐,唐举玉,张燕,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