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医疗方面的爬楼车,其包括头枕等,头枕与靠背的顶端之间通过连杆相连,头枕位于两根顶部支撑杆的顶端之间,靠背的两侧分别与两根顶部支撑杆固定,靠背的底端与座板的一端之间通过连接板相连,每个扶手与一根顶部支撑杆固定,底部支撑杆的顶端与顶部支撑杆的底端焊接,座板的两侧分别与顶部支撑杆的底端两侧固定,座垫位于座板上面,同步带位于框架上,电机位于框架的内侧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增加舒适性,且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医疗方面的爬楼车
本技术涉及一种爬楼车,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医疗方面的爬楼车。
技术介绍
轮椅是装有轮子可以帮助替代行走的椅子,分为电动和手动折叠轮椅。用于伤员、病员、残疾人居家康复、周转运输、就诊、外出活动的重要移动工具,轮椅它不仅满足肢体伤残者和行动不便人士的代步,更重要的是方便家属移动和照顾病员,使病员借助于轮椅进行身体锻炼和参与社会活动。现有轮椅不方便爬楼,只能在平地上使用,另外目前市面上的爬楼车强度低,患者坐着不舒适,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医疗方面的爬楼车,其增加舒适性,方便爬楼,且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用于医疗方面的爬楼车,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头枕、顶部支撑杆、靠背、扶手、连接板、底部支撑杆、同步带、座垫、横梁、电机、气弹簧、前轮机构、踏板、腿管、连杆、扶手垫、框架、驱动轴、座板、转轴、侧板、后轮、驱动轮,头枕与靠背的顶端之间通过连杆相连,头枕位于两根顶部支撑杆的顶端之间,靠背的两侧分别与两根顶部支撑杆固定,靠背的底端与座板的一端之间通过连接板相连,每个扶手与一根顶部支撑杆固定,底部支撑杆的顶端与顶部支撑杆的底端焊接,座板的两侧分别与顶部支撑杆的底端两侧固定,座垫位于座板上面,同步带位于框架上,电机位于框架的内侧上,电机与驱动轮相连,驱动轴与同步带之间通过驱动轮相连,气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框架的一端、底部支撑杆相连,前轮机构与侧板的一端相连,扶手垫位于扶手的顶端上,踏板与横梁之间通过腿管相连,底部支撑杆的底端与框架的另一端之间通过转轴实现转动连接,横梁与底部支撑杆固定,侧板与底部支撑杆的底端固定,后轮与侧板的另一端相连,其中:前轮机构包括第一螺栓、上滚珠轴承、轴承套、下滚珠轴承、垫片、叉架、第二螺栓、导向轮、第一螺母、第二螺母、通孔,上滚珠轴承、下滚珠轴承、垫片都位于轴承套内,轴承套位于侧板的一端上,第一螺栓依次穿过上滚珠轴承、下滚珠轴承、垫片、通孔后与第一螺母连接,通孔位于叉架的顶端上,叉架与导向轮之间通过第二螺栓、第二螺母连接。优选地,所述顶部支撑杆的顶端设有一个开关,开关与电机通过至少一根电线连接。优选地,所述顶部支撑杆的形状、底部支撑杆的形状都为弯折状。优选地,所述后轮的直径大于导向轮的直径。优选地,所述同步带为履带。优选地,所述导向轮采用防滑胎。优选地,所述底部支撑杆和侧板之间焊接一个钢柱。优选地,所述连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第三连接片,第一连接片的一端与头枕固定,第一连接片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片的一端之间设有一个第一调节把手,第二连接片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片的一端之间设有二个第二调节把手,第三连接片的另一端与一个伸缩杆连接,伸缩杆插在一个套筒内,套筒固定在靠背的背面。优选地,所述头枕的形状为U型。优选地,所述后轮上设有刹车片。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增加舒适性,方便爬楼,且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强度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前轮机构的爆炸图。图3为本技术中头枕、连杆等元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爬楼时的工作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用于医疗方面的爬楼车包括头枕1、顶部支撑杆2、靠背3、扶手4、连接板5、底部支撑杆6、同步带7、座垫8、横梁9、电机10、气弹簧11、前轮机构12、踏板13、腿管14、连杆23、扶手垫24、框架25、驱动轴26、座板27、转轴28、侧板30、后轮31、驱动轮40,头枕1与靠背3的顶端之间通过连杆23相连,头枕1位于两根顶部支撑杆2的顶端之间,靠背3的两侧分别与两根顶部支撑杆2固定,靠背3的底端与座板27的一端之间通过连接板5相连,每个扶手4与一根顶部支撑杆2固定,底部支撑杆6的顶端与顶部支撑杆2的底端焊接,座板27的两侧分别与顶部支撑杆2的底端两侧固定,座垫8位于座板27上面,同步带7位于框架25上,电机10位于框架25的内侧上,电机10与驱动轮40相连,驱动轴26与同步带7之间通过驱动轮40相连,气弹簧11的两端分别与框架25的一端、底部支撑杆6相连,前轮机构12与侧板30的一端相连,扶手垫24位于扶手4的顶端上,踏板13与横梁9之间通过腿管14相连,底部支撑杆6的底端与框架25的另一端之间通过转轴28实现转动连接,横梁9与底部支撑杆6固定,侧板30与底部支撑杆6的底端固定,后轮31与侧板30的另一端相连,其中:前轮机构12包括第一螺栓15、上滚珠轴承16、轴承套17、下滚珠轴承18、垫片19、叉架20、第二螺栓21、导向轮22、第一螺母32、第二螺母33、通孔34,上滚珠轴承16、下滚珠轴承18、垫片19都位于轴承套17内,轴承套17位于侧板30的一端上,第一螺栓15依次穿过上滚珠轴承16、下滚珠轴承18、垫片19、通孔34后与第一螺母32连接,通孔34位于叉架20的顶端上,叉架20与导向轮22之间通过第二螺栓21、第二螺母33连接。顶部支撑杆2的顶端设有一个开关29,开关29与电机通过至少一根电线连接,可以方便控制电机的打开和关闭。顶部支撑杆的形状、底部支撑杆的形状都为弯折状,结构简单,成本低,强度高。后轮的直径大于导向轮的直径,方便区分和使用,后轮主要是承载大部分重量。同步带可以为履带,这样增加摩擦力,增加爬楼时的安全性,方便使用。导向轮采用防滑胎,提高安全性和稳定性。底部支撑杆6和侧板30之间焊接一个钢柱39,增加整体的强度。头枕的形状为U型,这样方便与患者脑部配合,增加舒适性。后轮上设有刹车片,这样可以将本技术用于医疗方面的爬楼车停止在指定位置。连杆2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片231、第二连接片232、第三连接片233,第一连接片231的一端与头枕固定,第一连接片231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片232的一端之间设有一个第一调节把手35,第二连接片232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片233的一端之间设有二个第二调节把手36,第三连接片233的另一端与一个伸缩杆37连接,伸缩杆37插在一个套筒38内,套筒38固定在靠背3的背面,通过第一调节把手35和第二调节把手36可以调节第一连接片231、第二连接片232、第三连接片233之间的角度,从而头枕的角度,方便使用。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在平地使用时,患者坐在座垫上,背部可以靠在靠背上,头部可以靠在头枕上,脚可以放在踏板上,手可以放在扶手垫上,另外可以通过连杆调节头枕的角度,这样增加舒适性,防止久坐难受,使用方便。需要爬楼的时候,通过转轴将底部支撑杆和框架之间转动一定的角度,使同步带在楼梯的台阶上,电机通过驱动轮、驱动轴带动同步带在楼梯的台阶爬动,从而实现爬楼的功能,使用方便。头枕用于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医疗方面的爬楼车,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头枕、顶部支撑杆、靠背、扶手、连接板、底部支撑杆、同步带、座垫、横梁、电机、气弹簧、前轮机构、踏板、腿管、连杆、扶手垫、框架、驱动轴、座板、转轴、侧板、后轮、驱动轮,头枕与靠背的顶端之间通过连杆相连,头枕位于两根顶部支撑杆的顶端之间,靠背的两侧分别与两根顶部支撑杆固定,靠背的底端与座板的一端之间通过连接板相连,每个扶手与一根顶部支撑杆固定,底部支撑杆的顶端与顶部支撑杆的底端焊接,座板的两侧分别与顶部支撑杆的底端两侧固定,座垫位于座板上面,同步带位于框架上,电机位于框架的内侧上,电机与驱动轮相连,驱动轴与同步带之间通过驱动轮相连,气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框架的一端、底部支撑杆相连,前轮机构与侧板的一端相连,扶手垫位于扶手的顶端上,踏板与横梁之间通过腿管相连,底部支撑杆的底端与框架的另一端之间通过转轴实现转动连接,横梁与底部支撑杆固定,侧板与底部支撑杆的底端固定,后轮与侧板的另一端相连,其中:/n前轮机构包括第一螺栓、上滚珠轴承、轴承套、下滚珠轴承、垫片、叉架、第二螺栓、导向轮、第一螺母、第二螺母、通孔,上滚珠轴承、下滚珠轴承、垫片都位于轴承套内,轴承套位于侧板的一端上,第一螺栓依次穿过上滚珠轴承、下滚珠轴承、垫片、通孔后与第一螺母连接,通孔位于叉架的顶端上,叉架与导向轮之间通过第二螺栓、第二螺母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医疗方面的爬楼车,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头枕、顶部支撑杆、靠背、扶手、连接板、底部支撑杆、同步带、座垫、横梁、电机、气弹簧、前轮机构、踏板、腿管、连杆、扶手垫、框架、驱动轴、座板、转轴、侧板、后轮、驱动轮,头枕与靠背的顶端之间通过连杆相连,头枕位于两根顶部支撑杆的顶端之间,靠背的两侧分别与两根顶部支撑杆固定,靠背的底端与座板的一端之间通过连接板相连,每个扶手与一根顶部支撑杆固定,底部支撑杆的顶端与顶部支撑杆的底端焊接,座板的两侧分别与顶部支撑杆的底端两侧固定,座垫位于座板上面,同步带位于框架上,电机位于框架的内侧上,电机与驱动轮相连,驱动轴与同步带之间通过驱动轮相连,气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框架的一端、底部支撑杆相连,前轮机构与侧板的一端相连,扶手垫位于扶手的顶端上,踏板与横梁之间通过腿管相连,底部支撑杆的底端与框架的另一端之间通过转轴实现转动连接,横梁与底部支撑杆固定,侧板与底部支撑杆的底端固定,后轮与侧板的另一端相连,其中:
前轮机构包括第一螺栓、上滚珠轴承、轴承套、下滚珠轴承、垫片、叉架、第二螺栓、导向轮、第一螺母、第二螺母、通孔,上滚珠轴承、下滚珠轴承、垫片都位于轴承套内,轴承套位于侧板的一端上,第一螺栓依次穿过上滚珠轴承、下滚珠轴承、垫片、通孔后与第一螺母连接,通孔位于叉架的顶端上,叉架与导向轮之间通过第二螺栓、第二螺母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医疗方面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同德,马二利,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市合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