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由于不会随着蓄热容量的减少、热传递效率的降低和由于空气中的氧而引起的蓄热材料的氧化变质等,而吸收蓄热材料的体积变化,所以,能确保蓄热容量大,便于高性能化、而且,能减少零件个数和成本的蓄热装置,主部件具有:在外壁部(21)的内侧形成使从入口部(82)导入的流体流动的流体流道(24)的流体流道形成部(25);与流体流道邻接形成填充根据蓄热状态的不同体积发生变化的蓄热材料的蓄热材料填充空间(27)的蓄热材料填充空间形成部(28),相对该主部件(12)在外侧设置根据由于蓄热材料的体积变化而移动的移动部件(42)的位置的不同,有选择地将从入口部(82)导入的流体的流入目的地切换到流体流道(24)和绕过该流体流道排出的旁通流道的流道切换部(13)。(*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合于回收废热的。
技术介绍
例如,有的内燃机设有蓄热装置,由于在内燃机进行驱动时,产生大量的废热,另一方面,在起动时赋出热量,使起动平稳,所以,将其用于在驱动时积蓄废热、起动时的加热。作为有关现有的蓄热装置的例子,例如有日本专利公报特公平5-4244号所公开的蓄热装置。该蓄热装置具有内箱、覆盖该内箱的外侧的隔热材料和覆盖该隔热材料的外侧的外箱,在中心部分的一侧设有用于导入流体的入口部,而且,在中心部分的另一侧设有用于排出流体的出口部的箱体;在包体内封入蓄热材料,而且,配置在箱体内的蓄热体;卷绕该蓄热体的芯材。而且,蓄热体通过中间隔着多个定位器且以涡状卷绕在芯材上,由此形成为使进行热交换的流体流动的流体流道的间隙。对于上述蓄热装置,在包体内封入蓄热材料而形成蓄热体,而且,通过中间隔着定位器形成为流体流道的间隙,且将该蓄热体以涡状卷绕在芯材上。存在的问题是,由于零件数多,而且,制造烦杂,所以,制造成本增加了。另外,还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中间隔着定位器形成为流体流道的间隙,且将该蓄热体以涡状卷绕在芯材上,所以,必须需要芯材,由于该芯材部分,蓄热容量变小了。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了能降低零件个数、而且制造容易,能降低制造成本之外,能确保蓄热容量大的、便于高性能化的。另一方面,对于包含上述例子的现有的蓄热装置,作为蓄热材料,例如使用PCM(Phase Change Materials相变蓄热材料),由于利用蓄热材料由液体变成固体时的融解潜热,能使蓄热装置体积小重量轻,能积蓄大量的热能。但是,在包含上述PCM的蓄热材料中,有的固体和液体密度存在差异,根据蓄热状态的不同,体积发生变化,有时在密闭的空间中,由于在固相和液相之间产生的体积的变化,使蓄热装置的组成零件变形。作为一种措施,虽然一般情况下是在填充有蓄热材料的蓄热材料填充空间中预先封入规定量的空气,由该空气吸收体积变化,但这样一来,为了由空气吸收蓄热材料的体积变化,以不使组成零件产生变形等,必须使封入的空气的量比蓄热材料的体积变化部分大许多,从而产生蓄热容量减少、热传递效率降低和由于空气中的氧而引起的蓄热材料的氧化变质等问题。另外,蓄热装置在蓄热过程中,若充分地积蓄来自流体的热量,变成与流体同温的话,则此后不能有效地蓄热,成为多余的流道阻力,所以,必须从外部检测蓄热材料的状态,将流体流道切换到绕过蓄热装置的流道,因此,存在需要传感器、三通阀、控制单元和执行元件等零件,零件个数多、成本高之类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不会随着蓄热容量的减小、热传递效率的降低和由于空气中的氧而引起的蓄热材料的氧化变质等,而吸收蓄热材料的体积变化,所以,能确保蓄热容量大,便于高性能化、而且,能减少零件个数和成本的蓄热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蓄热装置,其特征是具有主部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主部件1012)和配置在该主部件的前后端的一对盖部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盖部件1013、1014),主部件具备在轴心方向的前后端具备开口的、与轴心垂直的截面是相同的外壳(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外壳1016);在上述外壳的内侧形成使具有热量的流体流动的流体流道(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流体流道1019)的流体流道形成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流体流道形成部1020);在上述外壳的内侧与上述流体流道邻接形成填充蓄热材料(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蓄热材料1021)的蓄热材料填充空间(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蓄热材料填充空间1022)的蓄热材料填充空间形成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蓄热材料填充空间形成部1023),将上述主部件的上述外壳、上述流体流道形成部和上述蓄热材料填充空间形成部制成一体。这样一来,由于将主部件的外壳、在外壳的内侧形成使具有热量的流体流动的流体流道的流体流道形成部、在外壳的内侧与流体流道邻接形成填充蓄热材料的蓄热材料填充空间的蓄热材料填充空间形成部制成一体,所以,最好是此后将蓄热材料填充在蓄热材料填充空间中,与将蓄热材料封入包体、形成蓄热体,同时,中间隔着定位器形成为流体流道的间隙且将该蓄热体以涡状卷绕在芯材上的技术相比,减少了部件个数,而且制造容易。而且,由于主部件的外壳、流体流道形成部和蓄热材料填充空间形成部制成一体,所以不需要芯材,因此,能扩大流体流道和蓄热部。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蓄热装置,其特征是具有主部件(例如实施方式中主部件1012)和配置在该主部件的前后端的一对盖部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盖部件1013、1014),主部件具备在轴心方向的前后端具备开口的、与轴心垂直的截面是相同的外壳(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外壳1016);在上述外壳的内侧形成配置用于防止散热的隔热材料(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隔热材料1030)或当做空间的隔热空间(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隔热空间1017)的隔热空间形成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隔热空间形成部1018);在上述隔热空间的内侧形成使具有热量的流体流动的流体流道(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流体流道1019)的流体流道形成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流体流道形成部1020);在上述隔热空间的内侧与上述流体流道邻接形成填充蓄热材料(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蓄热材料1021)的蓄热材料填充空间(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蓄热材料填充空间1022)的蓄热材料填充空间形成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蓄热材料填充空间形成部1023),将上述主部件的上述外壳、上述隔热空间形成部、上述流体流道形成部和上述蓄热材料填充空间形成部制成一体。这样一来,由于将主部件的外壳、在外壳的内侧形成配置用于防止散热的隔热材料或当做空间的隔热空间的隔热空间形成部、在隔热空间的内侧形成使具有热量的流体流动的流体流道的流体流道形成部、在隔热空间的内侧与流体流道邻接形成填充蓄热材料的蓄热材料填充空间的蓄热材料填充空间形成部制成一体,所以,最好是此后将蓄热材料填充在蓄热材料填充空间中,与将蓄热材料封入包体、形成蓄热体,同时,中间隔着定位器形成为流体流道的间隙且将该蓄热体以涡状卷绕在芯材上的技术相比,减少了部件个数,而且制造容易。而且,由于主部件的外壳、隔热空间形成部、流体流道形成部和蓄热材料填充空间形成部制成一体,所以不需要芯材,因此,能扩大流体流道和蓄热部。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蓄热装置,其特征是对于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蓄热装置来说,上述流体流道形成部和上述蓄热材料填充空间形成部成环绕轴线的周围的形状。这样一来,由于流体流道形成部和蓄热材料填充空间形成部成环绕轴线的周围的形状,成复杂的形状,所以,由于将包含它们的主部件制成一体,所以制造容易的效果显著。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蓄热装置,其特征是对于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蓄热装置来说,在上述流体流道形成部上,在内端部形成有与在上述盖部件上形成的、导入流体的入口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入口部1036)和排出流体的出口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出口部1037)中的任意一个连通的连通口(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连通口1032),在外端部形成有与上述入口部和上述出口部中的任意的另一个连通的连通口(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连通口1031)。这样一来,由于在流体流道形成部上,在内端部形成有与入口部和出口部中的任意一个连通的连通口,在外端部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热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主部件和一对盖部件;该主部件具备:在轴心方向的前后端具备开口的、与轴心垂直的截面相同的外壳;在上述外壳的内侧形成使具有热量的流体流动的流体流道的流体流道形成部;在上述外壳的内侧与上述流体流道邻接形成填充蓄热材料的蓄热材料填充空间的蓄热材料填充空间形成部,该一对盖部件配置在上述主部件的前后端;上述主部件的上述外壳、上述流体流道形成部以及上述蓄热材料填充空间形成部制成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工藤知英,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