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河道固废在路基材料上的应用,路基材料的配方按照重量比包括:尾泥40~60%、石子和/粗砂40~60%、水泥5~10%、石灰1~3%和固化剂0.1~0.3‰,其中,尾泥为含水率低于50%的泥饼;该泥饼经过以下步骤的工艺进行处理:经过氧化曝气处理后的0.075mm以下粒径的泥砂随着泥浆水泵送进入泥水分离系统中,加入絮凝剂在斜板的作用下快速沉淀,沉淀后10%含固率的泥浆通过泥浆泵再加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通过管道混合器反应后,进入压滤机脱水压榨成所述的泥饼。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解决筑路材料污染问题;替代传统的筑路材料,从而降低筑路成本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特别明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固废在路基材料上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固废利用
,特别是一种河道固废在路基材料上的应用。
技术介绍
传统筑路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储存和使用,导致大量青山和植被毁坏,水土流失浪费大量的资源,释放大量的CO2加重温室效应。天然筑路材料日趋短缺,筑路成本逐年提高,加剧了工程投资不足与成本不断上升的矛盾。城市建设指南有规定,路基材料与填筑不应使用淤泥、沼泽土、泥炭土、冻土、盐渍土、腐殖土、有机土及含生活垃圾的土做路基填料。河道湖泊淤泥是一种城市固体废弃物的重要种类之一。我国水运河道、江河湖泊等密布水网的河道疏浚就会产生大量淤泥。目前,我国对江河湖泊疏浚淤泥只采取临时堆埋的处理方法,占用土地同时会引起周围环境的二次污染。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业也同时快速发展,相伴而产生的建筑垃圾日益增多,中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1/3以上。随处堆放的建筑垃圾不仅会造成安全隐患,还会对土壤、水以及空气造成污染。如何有效地、因地制宜、循环利用河道湖泊淤泥对避免带来二次污染、资源再循环利用并应用代替传统的筑路材料、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河道固废在路基材料上的应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河道固废在路基材料上的应用,路基材料的配方按照重量比包括:尾泥40~60%、石子和/粗砂40~60%、水泥5~10%、石灰1~3%和固化剂0.1~0.3‰,其中,尾泥为含水率低于50%的泥饼;该泥饼经过以下步骤的工艺进行处理:经过氧化曝气处理后的0.075mm以下粒径的泥砂随着泥浆水泵送进入泥水分离系统中,加入絮凝剂在斜板的作用下快速沉淀,沉淀后10%含固率的泥浆通过泥浆泵再加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通过管道混合器反应后,进入压滤机脱水压榨成所述的泥饼。上述技术方案中,将按照1:100比例稀释的复合酶以一定的速率通过计量泵加入和泥浆均匀混合后,进行所述的氧化曝气处理。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氧化曝气处理的持续时间为4h。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复合酶的配方为木瓜蛋白酶1~15%、菠萝蛋白酶1~15%、纤维素酶1~10%、溶菌酶0.5~5%、L-天冬氨酸酶0.5~5%、酵母类提取物0.5~5%、酶抑制剂0.5~5%、酶稳定剂0.5~5%、蒸馏水30~80%。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聚丙烯酰胺按照1:2000加水稀释,添加量为6500l/h;所述的聚合氯化铝按照1:100加水稀释,添加量为330l/h。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石子粒径为5mm~50mm。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粗砂粒径为0.5mm~2m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提高抗压强度:生态底泥稳定层其抗压强度较同量传统材料相比可提高40-200%以上,从而使路面具有超强的承载能力。2.提高水稳定性:由于其特有的作用机理,降低土壤由于湿度改变而引起的膨胀与收缩。3.提高冻稳定性:因生态底泥良好的防水性能,从而大大提高了其抗冻融性。4.提高综合质量:大量的实验表明,生态底泥稳定层其强度、密实度、回弹模量、弯沉值、CBR(载重比)、剪切强度等都达到并超过了路基材料的验收标准,从而延长了道路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路基材料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道路路基是路面的基础,是整个道路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路面共同承担行车载荷。路基即指路面基层以下部分一定范围的土体,包括为获得具有均匀承载能力的路基而进行的局部换土部分,回填、移挖作填联接处的缓和区段部分,都属路基的组成部分。根据路基设计标高和原地面的位置关系,一般分为路堤、路堑、半挖半填路基等几种形式。道路对填土的要求十分严格,对填土所用材料必须慎重选择,并按有关规范和设计要求认真压实,以保证道路的强度和稳定性。填土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是一个整体,在填土选料上最好采用强度高、水稳定性好的材料。本专利技术以分布广泛的河道疏浚底泥经过处理脱水后的粘土作为主要原料。其具体的配方按照重量比包括:尾泥40~60%、石子和/粗砂40~60%、水泥5~10%、石灰1~3%和固化剂0.1~0.3‰。其中,尾泥为含水率低于50%的泥饼;该泥饼经过以下步骤的工艺进行处理:经过氧化曝气处理后的0.075mm以下粒径的泥砂随着泥浆水泵送进入泥水分离系统中,加入絮凝剂在斜板的作用下快速沉淀,沉淀后10%含固率的泥浆通过泥浆泵再加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通过管道混合器反应后,进入压滤机脱水压榨成所述的泥饼。其中,聚丙烯酰胺按照1:2000加水稀释,添加量为6500l/h,以及聚合氯化铝按照1:100加水稀释,添加量为330l/h。石子粒径为5mm~50mm。粗砂粒径为0.5mm~2mm。河道淤泥通过绞吸泵吸或挖掘机清淤的方式,运送到处理厂内的蓄泥池。先以自动回旋粗格栅或振动筛加水冲洗筛选出粒径为50mm以上的大石块以及垃圾,以及5mm~50mm的石子,剩余5mm以下的粒径随着清洗水,自流进去氧化曝气池。在自流渠中设置计量泵,将1:100稀释的高效复合酶以400ml/min的速率通过计量泵加入到自流渠中和泥浆均匀混合后进去氧化池。在氧化池中使用射流曝气机进行好氧反应4小时后,使用抽砂泵将已经曝气反应好的泥浆输送入高速泥砂分离系统,颗粒物通过震动以及旋流设备脱水精细筛分出0.5mm-2mm的粗砂,并通过皮带机输送堆放。其中,复合酶的配方为木瓜蛋白酶1~15%、菠萝蛋白酶1~15%、纤维素酶1~10%、溶菌酶0.5~5%、L-天冬氨酸酶0.5~5%、酵母类提取物0.5~5%、酶抑制剂0.5~5%、酶稳定剂0.5~5%、蒸馏水30~80%。粗砂是砂土中砾粒含量不大于25%,而粒径大于0.5毫米的含量超过总质量50%的砂。粗砂内摩擦系数大,其强度不受或很少受含水量影响,良好的砾石混合料,密实程度好;经合理铺筑碾压,可筑成稳定的路基,是填筑路基的很好的材料。石灰和水泥在建筑施工上的广泛应用使得它们自然成为固化土壤的首选。利用石灰改良土壤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以石灰、粉煤灰为固化原料的二灰土经常作为道路施工的基层材料。石灰、粉煤灰和水泥固化土壤的机理类似.包括结合土壤中的水分、形成胶凝成分来胶结土壤.堵塞土壤的毛细结构,从而形成强度和稳定性。固化剂为土壤固化剂。土壤固化剂生产和使用均无污染,稀释后的固化剂水溶液无毒、无害,属于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高科技新材料,可有效解决筑路材料污染问题。如图1所示,为三斗配料机、称台、配料皮带、搅拌机以及振打组装的路基材料的配置流程工艺设备。以上的实施例只是在于说明而不是限制本专利技术,故凡依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方法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道固废在路基材料上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路基材料的配方按照重量比包括:尾泥40~60%、石子和/或粗砂40~60%、水泥5~10%、石灰1~3%和固化剂0.1~0.3‰,其中,尾泥为含水率低于50%的泥饼;该泥饼经过以下步骤的工艺进行处理:经过氧化曝气处理后的0.075mm以下粒径的泥砂随着泥浆水泵送进入泥水分离系统中,加入絮凝剂在斜板的作用下快速沉淀,沉淀后10%含固率的泥浆通过泥浆泵再加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通过管道混合器反应后,进入压滤机脱水压榨成所述的泥饼。/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固废在路基材料上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路基材料的配方按照重量比包括:尾泥40~60%、石子和/或粗砂40~60%、水泥5~10%、石灰1~3%和固化剂0.1~0.3‰,其中,尾泥为含水率低于50%的泥饼;该泥饼经过以下步骤的工艺进行处理:经过氧化曝气处理后的0.075mm以下粒径的泥砂随着泥浆水泵送进入泥水分离系统中,加入絮凝剂在斜板的作用下快速沉淀,沉淀后10%含固率的泥浆通过泥浆泵再加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通过管道混合器反应后,进入压滤机脱水压榨成所述的泥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固废在路基材料上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按照1:100比例稀释的复合酶以一定的速率通过计量泵加入和泥浆均匀混合后,进行所述的氧化曝气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河道固废在路基材料上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化曝气处理的持续时间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东云,陈淑玉,林泳彬,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华泱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