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车载插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7206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车载插头,包括外壳、触头、触片以及导线,外壳内设有一安装触头的触头安装槽,且触头的头部伸出外壳一端部设有的触头孔,触头的末端与导线的正极线电连接,触片凸出于外壳的侧壁上开设的触片孔,并与导线的负极线电连接,触头上设有一限定触头向外壳伸出的极限位置挡片,还包括与触头适配的橡胶圈,橡胶圈套设于触头上,且橡胶圈位于极限位置挡片和触头安装槽之间,外壳内部设有用于容纳导线的导线槽,导线的正极线和导线的负极线布置于导线槽内并伸出外壳另一端部设有的出线孔。该车载插头采用橡胶圈替代传统的弹簧缓冲件,壳体内部设置导线槽,简化了导线布置方式,提高了车载插头的生产效率,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车载插头
本技术涉及导电连接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车载插头。
技术介绍
车载插头是一种实用的小配件,与汽车的标准插孔连接导电,在车内使用十分方便和安全。此插头通过触片和触头与汽车电源导通,再通过导线带电传输到外部,从而加以利用。目前市场上一般的车载插头已采用单触点和一触片的结构设计,其中触点采用端子式结构。触点端子、触片与导线均采用焊接工艺连接起来的。另外,触点端子上安装有弹簧缓冲件,当触头插拔时弹簧起到缓冲固定作用。插头壳体内部的导线采用迷宫回旋路径绕线后引出壳体外,以增加提拉强度。该结构的车载插头存在以下问题:1、采用弹簧缓冲件固定及缓冲固定触头,由于弹簧分拣安装时容易连在一起难分开,需要手工安装弹簧缓冲件工序,耗时较长;2、插头壳体内部的导线采用迷宫绕线后出线,增加了手工缠绕工序,耗时较长,不利于自动化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车载插头,该车载插头一方面通过采用橡胶圈替代传统车载插头的弹簧缓冲件,提高了触头与橡胶圈的组装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在壳体内部设置导线槽,简化了壳体内部的导线布置方式,提高了车载插头生产时的导线布置效率,且该车载插头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组装,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新型车载插头,包括外壳、触头、触片以及导线,所述外壳内设有一安装触头的触头安装槽,且触头的头部伸出外壳一端部设有的触头孔,触头的末端与导线的正极线电连接,所述触片凸出于外壳的侧壁上开设的触片孔,并与导线的负极线电连接,所述触头上设有一限定触头向外壳伸出的极限位置挡片,还包括与触头适配的橡胶圈,所述橡胶圈套设于触头上,且橡胶圈位于极限位置挡片和触头安装槽之间,外壳内部设有用于容纳导线的导线槽,所述导线的正极线和导线的负极线布置于导线槽内并伸出外壳另一端部设有的出线孔。本技术车载插头一方面通过采用橡胶圈替代传统车载插头的弹簧缓冲件,可以实现橡胶圈与触头的自动化分拣组装,提高了触头与橡胶圈的组装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在壳体内部设置导线槽,简化了壳体内部的导线布置方式,可以实现导线的自动化布置,提高了车载插头生产时的导线布置效率,且该车载插头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组装,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为了避免导线的正极线和导线的负极线之间的相互缠绕,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出线孔包括两个,所述导线的正极线从一个出线孔伸出外壳、导线的负极线从另一个出线孔伸出外壳,且导线的正极线和导线的负极线从外壳的出线孔伸出后汇集成一根导线。导线前端分离成导线的正极线和导线的负极线,便于导线与触头或触片的铆接加工,同时导线的正极线和导线的负极线从外壳的两个出线孔伸出后汇集成一根导线,提高了该车载插头导线的提拉强度。为了便于该车载插头的顺利制备和应用,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外壳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触头安装于第一壳体上,所述触片安装于第二壳体的侧壁上,所述导线位于第二壳体内部,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相接的一端设有环型凸台,环型凸台中心设有与所述触头安装槽相对应的第一安装槽,所述触头的末端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环形凸台对触头的末端起到支撑作用,且触头末端位于环形凸台的第一安装槽内,保证了触头在外壳内的安装稳定性。为了保证该车载插头的规范性,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外壳沿轴向中心线方向的长度为42mm,所述第一壳体的外直径为15mm,所述第二壳体的外直径为20.7mm、长度为34mm,且第二壳体远离第一壳体的一端设为逐渐向外收缩的锥台结构,所述锥台结构自由端的外直径为20.5mm。由于现在汽车都朝着低油耗、低排放的方向进行,所以汽车厂商对于汽车随车配件的重量和空间尺寸要尽可能降低,该尺寸结构的车载插头符合德标(DIN)的相关参数要求,且是目前市场上符合德标(DIN)的最小尺寸的车载插头,该车载插头在重量和空间上已经达到了符合安全标准前提下的极致尺寸。为了便于外壳内导线槽的顺利开设,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第二壳体内部设有沿第二壳体长度方向的隔板,所述隔板与第二壳体的侧壁围成所述导线槽。该导线槽结构简单,制备实施可行性高。为了进一步保证导线槽对导线的束缚效果,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隔板为反向异“Z”字形结构,所述隔板和第二壳体的侧壁围成高度尺寸一致的导线槽。该导线槽的高度尺寸一致,进一步保证了导线槽对导线的束缚效果,使布置于导线槽内的导线不会发生剧烈晃动,从而保证了该车载插头内导线的安装稳定性。为了确保该车载插头的生产效率,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的触头和触片均与导线铆接连接。铆接工艺相对于传统焊接工艺显著提高了触头或触片与导线的连接效率,即确保了该车载插头的生产效率,且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了节约成本材料,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触头采用空心结构。为了进一步保证该车载插头的生产效率,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外壳由两瓣壳体通过卡扣式连接组成。保证了该车载插头的生产组装效率,同时外壳扣合为整体时对导线末端起到压紧固定作用,保证了导线的提拉强度,同时又实现了车载插头的自动化生产,减少了成本。本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车载插头一方面通过采用橡胶圈替代传统车载插头的弹簧缓冲件,可以实现橡胶圈与触头的自动化分拣组装,提高了触头与橡胶圈的组装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在壳体内部设置导线槽,简化了壳体内部的导线布置方式,可以实现导线的自动化布置,提高了车载插头生产时的导线布置效率,且该车载插头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组装,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2、导线前端分离成导线的正极线和导线的负极线,便于导线与触头或触片的铆接加工,同时导线的正极线和导线的负极线从外壳的两个出线孔伸出后汇集成一根导线,提高了该车载插头导线的提拉强度。3、环形凸台对触头的末端起到支撑作用,且触头末端位于环形凸台的第一安装槽内,保证了触头在外壳内的安装稳定性。4、所述外壳沿轴向中心线方向的长度为42mm,所述第一壳体的外直径为15mm,所述第二壳体的外直径为20.7mm、长度为34mm,且第二壳体远离第一壳体的一端设为逐渐向外收缩的锥台结构,所述锥台结构自由端的外直径为20.5mm。由于现在汽车都朝着低油耗、低排放的方向进行,所以汽车厂商对于汽车随车配件的重量和空间尺寸要尽可能降低,该尺寸结构的车载插头符合德标(DIN)的相关参数要求,且是目前市场上符合德标(DIN)的最小尺寸的车载插头,该车载插头在重量和空间上已经达到了符合安全标准前提下的极致尺寸。5、该导线槽的高度尺寸一致,进一步保证了导线槽对导线的束缚效果,使布置于导线槽内的导线不会发生剧烈晃动,从而保证了该车载插头内导线的安装稳定性。6、铆接工艺相对于传统焊接工艺显著提高了触头或触片与导线的连接效率,即确保了该车载插头的生产效率,且降低了生产成本。7、所述外壳由两瓣壳体通过卡扣式连接组成,保证了该车载插头的生产组装效率,同时外壳扣合为整体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车载插头,包括外壳(1)、触头(2)、触片(3)以及导线,所述外壳(1)内设有一安装触头(2)的触头安装槽(1-9),且触头(2)的头部伸出外壳(1)一端部设有的触头孔(1-3),触头(2)的末端与导线的正极线(5)电连接,所述触片(3)凸出于外壳(1)的侧壁上开设的触片孔(1-4),并与导线的负极线(6)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2)上设有一限定触头(2)向外壳(1)伸出的极限位置挡片(2-1),还包括与触头(2)适配的橡胶圈(4),所述橡胶圈(4)套设于触头(2)上,且橡胶圈(4)位于极限位置挡片(2-1)和触头安装槽(1-9)之间,外壳(1)内部设有用于容纳导线的导线槽(1-6),所述导线的正极线(5)和导线的负极线(6)布置于导线槽(1-6)内并伸出外壳(1)另一端部设有的出线孔(1-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车载插头,包括外壳(1)、触头(2)、触片(3)以及导线,所述外壳(1)内设有一安装触头(2)的触头安装槽(1-9),且触头(2)的头部伸出外壳(1)一端部设有的触头孔(1-3),触头(2)的末端与导线的正极线(5)电连接,所述触片(3)凸出于外壳(1)的侧壁上开设的触片孔(1-4),并与导线的负极线(6)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2)上设有一限定触头(2)向外壳(1)伸出的极限位置挡片(2-1),还包括与触头(2)适配的橡胶圈(4),所述橡胶圈(4)套设于触头(2)上,且橡胶圈(4)位于极限位置挡片(2-1)和触头安装槽(1-9)之间,外壳(1)内部设有用于容纳导线的导线槽(1-6),所述导线的正极线(5)和导线的负极线(6)布置于导线槽(1-6)内并伸出外壳(1)另一端部设有的出线孔(1-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车载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线孔(1-8)包括两个,所述导线的正极线(5)从一个出线孔(1-8)伸出外壳(1)、导线的负极线(6)从另一个出线孔(1-8)伸出外壳(1),且导线的正极线(5)和导线的负极线(6)从外壳(1)的出线孔(1-8)伸出后汇集成一根导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车载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所述触头(2)安装于第一壳体(1-1)上,所述触片(3)安装于第二壳体(1-2)的侧壁上,所述导线位于第二壳体(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钧弘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