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减振与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7183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减振与散热装置,其包括底座、侧板、顶盖、橡胶衬套、减振块和防撞缓冲板,底座设有电池槽,橡胶衬套包括若干个第一橡胶衬套和若干个第二橡胶衬套,减振块包括若干个第一减振块和若干个第二减振块,防撞缓冲板包括第一防撞缓冲板和第二防撞缓冲板,电池槽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第一侧板远离第三侧板的一侧设有若干个第一橡胶衬套,各个第一橡胶衬套等间距的分布。即本申请给出了一种新的减振与散热装置的构造,其有效的汽车动力电池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且具备高效减振而且实用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减振与散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汽车动力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减振与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当前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大多采用蓄电池作为动力来源,通过将多个电池相互连接包装一个电池包,然而,现如今电动汽车电池包的减振与散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汽车在行驶时会使电池包产生不同程度的振动,从而容易损坏电池;电池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而热量无法及时散发出去将严重影响电池包的使用性能,且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如US09045033B2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减振控制装置,像这样各车轮的侧向反力变化时,有时车辆整体上的侧向反力的平衡发生变化,但车辆整体上的侧向反力的平衡变化时,有时车辆的状况变得不稳定,电池腔就会晃动,对电量的。另一种典型的如EP2738837A4的现有技术公开的一种具有带减振部的互连构件的电池模块,电池模块已经利用互连构件以将电池端子电联接在一起。当互连构件被超声焊接到电池端子时,互连构件可以通过其传递振动,该振动使互连构件上的先前焊接的接头造成破环且并不能防水。再来看如CN107878172A的现有技术公开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减振装置,电池包通常安装在车辆的地板下方,采用吊装的方式与车身梁架连接在一起。如此安装方式,电池包需要承受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并且在车辆通过恶劣路况时,振动对电池包的影响将加剧。为了解决本领域普遍存在电池腔存在晃动、减振装置单一和电池包不能防水等等问题,作出了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汽车动力电池减振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减振与散热装置。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减振与散热装置,包括底座、侧板、顶盖、橡胶衬套、减振块和防撞缓冲板,其中,所述顶盖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一侧且正对设置,所述底座设有电池槽,所述橡胶衬套包括若干个第一橡胶衬套和若干个第二橡胶衬套,所述减振块包括若干个第一减振块和若干个第二减振块,所述防撞缓冲板包括第一防撞缓冲板和第二防撞缓冲板,所述电池槽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平行,所述第一侧板远离所述第三侧板的一侧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一橡胶衬套,各个所述第一橡胶衬套等间距的分布,所述第三侧板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橡胶衬套,各个所述第二橡胶衬套沿着所第三侧板的长度方向等间距的分布,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第四侧板的一侧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一减振块,各个所述第一减振块沿着所述第二侧板的长度方向等间距的设置,所述第四侧板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减振块,各个所述减振块沿着所述第四侧板的长度方向等间距的分布,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三侧板的内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防撞缓冲板、所述第二防撞缓冲板,所述第一防撞缓冲板和所述第二防撞缓冲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防撞缓冲板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侧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防撞缓冲板靠近所述第三侧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三侧板固定连接。可选的,所述顶盖设有第一电池腔和第二电池腔,所述第一电池腔和所述第二电池腔之间设有连接通道,所述连接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池腔和所述第二电池腔垂直连接。可选的,所述底座为矩形壳体,所述壳体的第二侧板、第四侧板对称设有若干个第一吊耳,各个所述第一吊耳沿着所述第二侧板、第四侧板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分布。可选的,所述第一侧板、第三侧板设有若干个第二吊耳,各个所述第二吊耳沿着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分布。可选的,各个所述第二吊耳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垂直贯通各个所述第二吊耳。可选的,所述橡胶衬套包括减振环和减振座,所述减振环和所述减振座相互嵌套且同轴设置。可选的,所述减振座设有安装块、固定件和减振件,所述固定件的一端与所述减振座的内壁固定连接并朝着远离所述减振座内壁的方向伸出,所述固定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块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块中部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垂直贯穿所述安装块。可选的,所述减振件的一端与所述减振座的内壁固定连接并朝着远离所述减振座的内壁的一侧伸出。可选的,所述安装孔垂直贯通所述减振座,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减振座同轴设置。可选的,所述减振座设置在所述第二吊耳的所述通孔内且与所述第二吊耳同轴设置。本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采用电池包放置底座的内部,使得电池包在底座内使得电池包与外界进行隔绝,保证电池对能源汽车进行实时的保护;2.通过采用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设置在底座的四周设置在底座的四周使得电池包不会脱离底座,也保证电池包能够始终位于底座之上;3.通过采用防撞缓冲板为导热性良好的大阻尼橡胶隔板,其中间为锯齿形镂空结构,锯齿形结构沿着防撞缓冲板的长度方向进行延伸使得整个装置在振动时,能够减少对电池包的影响;4.通过采用输出通道贯穿第一防撞缓冲板和第一侧板,使得电池包的供电路线能够顺利的导入或导出底座;5.通过采用输出管道中还设有密封装置,密封装置与输出管道相互嵌套且密封装置与供电线路配合使用,保证水、污渍进入底座内。也增大了整个装置的应用的场景,使得整个装置完全的浸入水中也不会断电,始终能为能源汽车进行供应电量;6.通过采用第二减振块的通孔和第四侧板的第一吊耳的通孔同轴设置,使得螺钉或者螺栓能够贯穿并固定在车辆的底架或者机箱内部;7.通过采用橡胶衬套使得整个能源汽车振动经过橡胶衬套起到缓冲的作用,使得整个装置振动大幅度的消除,使得存放在底座内的电池包能够平稳的放置在底座内;8.通过采用减振座的减振的操作,使得新能源汽车产生的振动能够二次的消除,最大程度的保证底座内的电池包的存放,防止晃动引起的接触不良的状况发生;9.通过采用多维度独立减振:竖直与水平方向都设置有减振部件,且分开独立设置,保证电池箱在各个方向上所受到的振动都能得到衰减,同时,单独的组件更换降低了整套减振组件更换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10.通过采用防撞缓冲板设计:防撞缓冲板采用导热性良好的大阻尼材料,既缓冲电池包对电池包底座碰撞冲击,又加快电池包的散热速率;11.通过采用电池包底座及顶盖设计:通过对内表面进行表面微制造,提高电池包外壳的导热性能,有效促进电池包整体的散热效率。附图说明从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可以进一步理解本技术。图中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而是将重点放在示出实施例的原理上。在不同的视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定对应的部分。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减振与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减振与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减振与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所述减振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得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其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减振与散热装置,包括底座(1)、侧板、顶盖(6)、橡胶衬套、减振块和防撞缓冲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6)设置在所述底座(1)的一侧且正对设置,所述底座(1)设有电池槽,所述橡胶衬套(11)包括若干个第一橡胶衬套和若干个第二橡胶衬套,所述减振块包括若干个第一减振块(22)和若干个第二减振块(23),所述防撞缓冲板包括第一防撞缓冲板(2)和第二防撞缓冲板,所述电池槽包括第一侧板(18)、第二侧板(19)、第三侧板(20)和第四侧板(21),所述第一侧板(18)和所述第三侧板(20)平行设置,所述第二侧板(19)和所述第四侧板(21)平行,所述第一侧板(18)远离所述第三侧板(20)的一侧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一橡胶衬套,各个所述第一橡胶衬套等间距的分布,所述第三侧板(20)远离所述第一侧板(18)的一侧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橡胶衬套,各个所述第二橡胶衬套沿着所第三侧板(20)的长度方向等间距的分布;/n所述第二侧板(19)远离所述第四侧板(21)的一侧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一减振块(22),各个所述第一减振块(22)沿着所述第二侧板(19)的长度方向等间距的设置,所述第四侧板(21)远离所述第二侧板(19)的一侧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减振块(23),各个所述减振块沿着所述第四侧板(21)的长度方向等间距的分布,所述第一侧板(18)、所述第三侧板(20)的内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防撞缓冲板(2)、所述第二防撞缓冲板(3),所述第一防撞缓冲板(2)和所述第二防撞缓冲板(3)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防撞缓冲板(2)靠近所述第一侧板(18)的一侧与所述第一侧板(18)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防撞缓冲板(3)靠近所述第三侧板(20)的一侧与所述第三侧板(20)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减振与散热装置,包括底座(1)、侧板、顶盖(6)、橡胶衬套、减振块和防撞缓冲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6)设置在所述底座(1)的一侧且正对设置,所述底座(1)设有电池槽,所述橡胶衬套(11)包括若干个第一橡胶衬套和若干个第二橡胶衬套,所述减振块包括若干个第一减振块(22)和若干个第二减振块(23),所述防撞缓冲板包括第一防撞缓冲板(2)和第二防撞缓冲板,所述电池槽包括第一侧板(18)、第二侧板(19)、第三侧板(20)和第四侧板(21),所述第一侧板(18)和所述第三侧板(20)平行设置,所述第二侧板(19)和所述第四侧板(21)平行,所述第一侧板(18)远离所述第三侧板(20)的一侧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一橡胶衬套,各个所述第一橡胶衬套等间距的分布,所述第三侧板(20)远离所述第一侧板(18)的一侧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橡胶衬套,各个所述第二橡胶衬套沿着所第三侧板(20)的长度方向等间距的分布;
所述第二侧板(19)远离所述第四侧板(21)的一侧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一减振块(22),各个所述第一减振块(22)沿着所述第二侧板(19)的长度方向等间距的设置,所述第四侧板(21)远离所述第二侧板(19)的一侧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减振块(23),各个所述减振块沿着所述第四侧板(21)的长度方向等间距的分布,所述第一侧板(18)、所述第三侧板(20)的内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防撞缓冲板(2)、所述第二防撞缓冲板(3),所述第一防撞缓冲板(2)和所述第二防撞缓冲板(3)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防撞缓冲板(2)靠近所述第一侧板(18)的一侧与所述第一侧板(18)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防撞缓冲板(3)靠近所述第三侧板(20)的一侧与所述第三侧板(20)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减振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6)设有第一电池腔(7)和第二电池腔(8),所述第一电池腔(7)和所述第二电池腔(8)之间设有连接通道(9),所述连接通道(9)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池腔(7)和所述第二电池腔(8)垂直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道勇黄洁琳张文灿何宽芳蒋勉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