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双面散热的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6799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散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双面散热的换热器,包括壳体和翅片组件,所述壳体通过一隔板分为两个两端开口的腔体,每个所述腔体均分别开设有两个通风口,所述翅片组件安装于每个所述腔体,每个所述腔体内的所述翅片组件分别与两个所述通风口连通形成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两个所述翅片组件与两个所述腔体的两端开口共同形成第三风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两个腔体上设置通风口和翅片组件,通过将通风口与翅片组件连通形成了三个风道,可有效实现设备的双面散热,节省了大量的散热空间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双面散热的换热器
本技术属于散热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可双面散热的换热器。
技术介绍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散热器和再沸器等,应用广泛。换热器的设备内部空间有限,如何合理利用设备的有限空间,增大散热量,是我们需要共同研究和解决的课题。目前市面上的换热器通常只有一个冷流体流道和一个热流体流道,只能实现设备的单侧散热,而在密集型的散热场合中,这种设计不仅会占据过多的空间,而且摆放也不方便。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两侧散热的换热器方案,以满足实际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可双面散热的换热器,通过该换热器,可有效实现设备的双面散热,节省了大量的散热空间与生产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双面散热的换热器,包括壳体和翅片组件,所述壳体通过一隔板分为两个两端开口的腔体,每个所述腔体均分别开设有两个通风口,所述翅片组件安装于每个所述腔体,每个所述腔体内的所述翅片组件分别与两个所述通风口连通形成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两个所述翅片组件与两个所述腔体的两端开口共同形成第三风道。作为对本技术中所述的可双面散热的换热器的改进,所述壳体包括盖板和底板,所述盖板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通风口设置于所述盖板与所述底板。由于壳体内需要安装隔板,将壳体设置成“盖板+底板”的分体式结构,有助于方便进行装卸,从而提高生产的效率。作为对本技术中所述的可双面散热的换热器的改进,所述盖板上的所述通风口与所述底板上的所述通风口设置于相对的面上。将盖板上的通风口与底板上的通风口设置在相对的面上,可以保证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分别从壳体的相对两面进出风,从而实现两面的高效散热。作为对本技术中所述的可双面散热的换热器的改进,所述翅片组件包括若干个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每个所述第一翅片与所述第二翅片之间交替叠置形成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腔体的两端开口连通,所述第二间隙与所述通风口连通。这样设置,是为了使翅片组件通过第二间隙分别与通风口形成独立的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以及通过第一间隙与每个腔体的两端开口共同形成第三风道,节省散热的空间。作为对本技术中所述的可双面散热的换热器的改进,所述第一翅片的一侧边缘设置有第一凸边,所述第一翅片通过所述第一凸边与所述第二翅片连接形成所述第一间隙。第一凸边对第一翅片起到支承的作用,减少第一翅片在封装时受到的挤压力,提高第一翅片的使用寿命,同时,第一凸边能起到导流的作用,使气流从第一间隙的一侧进入再从另一侧出去。作为对本技术中所述的可双面散热的换热器的改进,所述第二翅片设置有第二凸边,所述第二翅片通过所述第二凸边与所述第一翅片连接形成所述第二间隙。第二凸边同样对第二翅片起到支承的作用,减少第二翅片在封装时受到的挤压力,提高第二翅片的使用寿命。作为对本技术中所述的可双面散热的换热器的改进,所述第二凸边围绕所述第二翅片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二凸边在所述第二翅片上形成具有一侧边缘缺口的结构。将第二凸边在第二翅片上设置成具有一侧边缘缺口的结构,有助于使气流从第二间隙的开口一侧进风与出风。作为对本技术中所述的可双面散热的换热器的改进,所述第一凸边与所述第二凸边分别位于所述翅片组件相对的两侧。这样设置是为了使第一翅片与第二翅片之间在封装时更好地形成第一间隙与第二间隙,防止因第一凸边与第二凸边均安装在翅片组件的同一侧而使第一翅片与第二翅片贴合,不能起到有效散热。作为对本技术中所述的可双面散热的换热器的改进,所述第一翅片和所述第二翅片均设置有若干个凸包,所述第一翅片上的所述凸包与所述第二翅片上的所述凸包之间为错位设置。增设凸包,可以对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内的气流起到导流的作用,有效降低风阻,另外,将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上的凸包错位设置,可以为每个第一翅片与第二翅片之间提供一定的支撑力,从而提高翅片组件的整体结构强度。作为对本技术中所述的可双面散热的换热器的改进,所述第一翅片和所述第二翅片还均设置有凸筋,所述凸包与所述凸筋均位于同一面上。增设凸筋,可以提高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的结构强度,同时,也增大了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的散热表面积,加快散热的效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将壳体分为两个两端开口的腔体,利用腔体上的通风口与两个翅片组件分别连通形成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从而实现了换热器的双面散热,相比于传统的单侧散热型换热器,本技术能有效地降低散热的空间,大大节省了生产的成本。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中翅片组件的装配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第一翅片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第二翅片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风道示意图;其中,1-壳体;2-翅片组件;3-隔板;4-第一风道;5-第二风道;6-第三风道;11-腔体;12-盖板;13-底板;21-第一翅片;22-第二翅片;23-凸包;24-凸筋;111-通风口;211-第一间隙;212-第一凸边;221-第二间隙;222-第二凸边。具体实施方式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双面散热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和翅片组件(2),所述壳体(1)通过一隔板(3)分为两个两端开口的腔体(11),每个所述腔体(11)均分别开设有两个通风口(111),所述翅片组件(2)安装于每个所述腔体(11),每个所述腔体(11)内的所述翅片组件(2)分别与两个所述通风口(111)连通形成第一风道(4)和第二风道(5),两个所述翅片组件(2)与两个所述腔体(11)的两端开口共同形成第三风道(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双面散热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和翅片组件(2),所述壳体(1)通过一隔板(3)分为两个两端开口的腔体(11),每个所述腔体(11)均分别开设有两个通风口(111),所述翅片组件(2)安装于每个所述腔体(11),每个所述腔体(11)内的所述翅片组件(2)分别与两个所述通风口(111)连通形成第一风道(4)和第二风道(5),两个所述翅片组件(2)与两个所述腔体(11)的两端开口共同形成第三风道(6)。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可双面散热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盖板(12)和底板(13),所述盖板(12)与所述底板(13)固定连接,所述通风口(111)设置于所述盖板(12)与所述底板(13)。


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可双面散热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12)上的所述通风口(111)与所述底板(13)上的所述通风口(111)设置于相对的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可双面散热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组件(2)包括若干个第一翅片(21)和第二翅片(22),每个所述第一翅片(21)与所述第二翅片(22)之间交替叠置形成第一间隙(211)和第二间隙(221),所述第一间隙(211)与所述腔体(11)的两端开口连通,所述第二间隙(221)与所述通风口(111)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宏龙郝拯明周伟和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阳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