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电探测器脉宽调整电路及脉宽调整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86204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电探测器脉宽调整电路及脉宽调整方法;属于光电探测器领域;一种光电探测器脉宽调整电路及脉宽调整方法包括:能量供应单元、数据采集单元、信号接收单元、以及电路检测单元;能量供应单元进行各个单元的电力供应和进行电源管理分配;数据采集单元进行外部光电能源的检测与采集并发送;信号接收单元进行接收光电信号并进行信号转换,同时将信号数据进行存储、且进一步发送;电路检测单元进行对光电探测器装置安全保护以及对信号的实时监测,同时调整脉宽信号的宽度,消除弹尖触发误触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光电探测器的工作场合适配性,避免了因弹尖触发误触,而导致的信号不准确和工作指令下达错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电探测器脉宽调整电路及脉宽调整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电探测器领域,尤其是一种光电探测器脉宽调整电路及脉宽调整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与发展,工业生产水平与农业生产水平也在一步步稳定发展;光电探测器是将光伏射能量转化为一种便于测量的物理量元器件;通过内部的热传感器基于材料吸收光伏射能量后温度升高,从而进行信号的传输与转换。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工作场合的不同,光电探测器无法准确的调整脉冲信号宽度,从而导致传输信号的不准确,且导致工作指令的下达错误,从而使各种设备损坏。现有技术中的光电探测器装配有弹尖,当弹尖进入工作场合,经光电转换,其幅度达到最大值,阀值器关闭,此过程成为弹尖触发;但是在光电探测器工作时,会出现弹尖触发误触的现象。为了更好地完成对减少弹尖触发误差的准确测量,需要对传统光电探测器脉宽调整装置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算法研究,从而得到更加准确完整的数据。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提供一种光电探测器脉宽调整电路及脉宽调整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技术方案:一种光电探测器脉宽调整电路,包括:能量供应单元、数据采集单元、信号接收单元、以及电路检测单元;所述电路检测单元好包括:脉宽控制模块和脉宽检测模块;其中,所述能量供应单元分为供电模块和电源管理模块;所述电源管理模块进行电路与设备的电流进行控制,为整个装置提供合理的电力供给;所述供电模块对各个工作单元以及装置进行输入电流、以及保护;所述数据采集单元通过探测器对外部环境进行实时检测,同时将采集的信号通过信号转换模块进行转换,并通过发送器进行传输;所述信号接收单元通过接收器接收输入所述数据采集单元发送的信号,并及时进行信息存储,同时将信号发送至电路检测单元进行检测;所述电路检测单元进行装置的电路保护,同时进行信号的检测,保证传输信号的质量,且当装置存在异常时,自动关闭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脉宽控制模块包括:相移谐振控制器U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8、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极性电容C9、电容C10、滑动变阻器RV1、二极管D1、三极管Q1、场效晶体管Q2、场效晶体管Q3、场效晶体管Q4、场效晶体管Q5、场效晶体管Q6、场效晶体管Q7、场效晶体管Q8、场效晶体管Q9、变压器TR1、变压器TR2;其中,所述电阻R1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1号引脚和18号引脚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输出端口,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2号引脚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3号引脚和所述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接输出端口,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容C6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接输入电压,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接输出端口,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4号引脚分别与所述电容C4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接输出端口,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滑动变阻器RV1的调节端和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同时与所述滑动变阻器RV1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与所述滑动变阻器RV1的另一端连接、且与辅助电源连接,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5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容C8的一端、所述电阻R7的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6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容C7的一端和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接保护电路,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连接、且接输出端口,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7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与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且接输出端口,所述电容C10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和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16号引脚连接,所述电容C10的负极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12号引脚和20号引脚连接、且接输出端口,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15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接输出端口,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电阻R10的一端连接,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11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极性电容C9的正极、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10号引脚、所述场效晶体管Q2的漏极和所述场效晶体管Q4的漏极连接,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19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且接输出端口,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14号引脚同时与所述场效晶体管Q2的栅极和所述场效晶体管Q3的栅极连接,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13号引脚同时与所述场效晶体管Q4的栅极和所述场效晶体管Q5的栅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R1的正极输入端同时与所述场效晶体管Q2的源极和所述场效晶体管Q3的漏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R1的负极输入端同时与所述场效晶体管Q4的源极和所述场效晶体管Q5的漏极连接,所述场效晶体管Q3的源极与所述场效应管Q5的源极连接、且接输出端口,所述场效晶体管Q6的漏极和所述场效晶体管Q8的漏极连接,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9号引脚同时与所述场效晶体管Q6的栅极和所述场效晶体管Q7的栅极连接,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15号引脚同时与所述场效晶体管Q8的栅极和所述场效晶体管Q9的栅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R2的正极输入端同时与所述场效晶体管Q6的源极和所述场效晶体管Q7的漏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R2的负极输入端同时与所述场效晶体管Q8的源极和所述场效晶体管Q9的漏极连接,所述场效晶体管Q7的源极与所述场效应管Q9的源极连接、且接输出端口。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脉宽检测模块包括:时基集成电路U2、电阻R11、电阻R12、电容C11、电容C12、三极管Q10、三极管Q11、电阻R13、二极管D5;其中,所述时基集成电路U2的6号引脚、7号引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11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11的一端连接,所述时基集成电路U2的3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12的一端和所述三极管Q10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所述电容C11的另一端、所述时基集成电路U2的8号引脚和所述电容C1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2的另一端与所述时基集成电路U2的4号引脚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且接输入电源,所述时基集成电路U2的1号引脚、2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且接入电源电压,所述时基集成电路U2的5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1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11的基极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二极管D4与所述电容C10决定开关频率,且由所述电阻R9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电探测器脉宽调整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能量供应单元、数据采集单元、信号接收单元、以及电路检测单元;所述电路检测单元好包括:脉宽控制模块和脉宽检测模块;/n其中,所述能量供应单元分为供电模块和电源管理模块;所述电源管理模块进行电路与设备的电流进行控制,为整个装置提供合理的电力供给;所述供电模块对各个工作单元以及装置进行输入电流、以及保护;/n所述数据采集单元通过探测器对外部环境进行实时检测,同时将采集的信号通过信号转换模块进行转换,并通过发送器进行传输;/n所述信号接收单元通过接收器接收输入所述数据采集单元发送的信号,并及时进行信息存储,同时将信号发送至电路检测单元进行检测;/n所述电路检测单元进行装置的电路保护,同时进行信号的检测,保证传输信号的质量,且当装置存在异常时,自动关闭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电探测器脉宽调整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能量供应单元、数据采集单元、信号接收单元、以及电路检测单元;所述电路检测单元好包括:脉宽控制模块和脉宽检测模块;
其中,所述能量供应单元分为供电模块和电源管理模块;所述电源管理模块进行电路与设备的电流进行控制,为整个装置提供合理的电力供给;所述供电模块对各个工作单元以及装置进行输入电流、以及保护;
所述数据采集单元通过探测器对外部环境进行实时检测,同时将采集的信号通过信号转换模块进行转换,并通过发送器进行传输;
所述信号接收单元通过接收器接收输入所述数据采集单元发送的信号,并及时进行信息存储,同时将信号发送至电路检测单元进行检测;
所述电路检测单元进行装置的电路保护,同时进行信号的检测,保证传输信号的质量,且当装置存在异常时,自动关闭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电探测器脉宽调整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宽控制模块包括:相移谐振控制器U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8、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极性电容C9、电容C10、滑动变阻器RV1、二极管D1、三极管Q1、场效晶体管Q2、场效晶体管Q3、场效晶体管Q4、场效晶体管Q5、场效晶体管Q6、场效晶体管Q7、场效晶体管Q8、场效晶体管Q9、变压器TR1、变压器TR2;其中,所述电阻R1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1号引脚和18号引脚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输出端口,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2号引脚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3号引脚和所述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接输出端口,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容C6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接输入电压,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接输出端口,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4号引脚分别与所述电容C4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接输出端口,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滑动变阻器RV1的调节端和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同时与所述滑动变阻器RV1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与所述滑动变阻器RV1的另一端连接、且与辅助电源连接,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5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容C8的一端、所述电阻R7的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6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容C7的一端和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接保护电路,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连接、且接输出端口,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7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与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且接输出端口,所述电容C10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和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16号引脚连接,所述电容C10的负极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12号引脚和20号引脚连接、且接输出端口,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15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接输出端口,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电阻R10的一端连接,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11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极性电容C9的正极、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10号引脚、所述场效晶体管Q2的漏极和所述场效晶体管Q4的漏极连接,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19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且接输出端口,所述相移谐振控制器U1的14号引脚同时与所述场效晶体管Q2的栅极和所述场效晶体管Q3的栅极连接,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菊龙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雷仕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