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雨水生态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86017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绿色建筑雨水生态利用系统,包括建筑基层,所述建筑基层上开设有排水渠道,排水渠顶部敞开所述建筑基层上开设有蓄水槽,所述蓄水槽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入水口,所述排水渠道侧壁底部开设有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入水口与第一出水口通过管道连通,所述蓄水槽内设置有滤板,所述滤板与蓄水槽竖直滑动连接,所述滤板上设置有过滤填料,所述过滤填料设置高度低于第一入水口所处高度,所述滤板上开设有不少于两个可供雨水流过的开孔,所述建筑基层上铰接有用于挡住蓄水槽槽口的挡板,所述挡板上设置有通过挡板翻转带动滤板升降的联动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当降雨时可对雨水进行存储,具有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绿色建筑雨水生态利用系统
本技术涉及绿色建筑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绿色建筑雨水生态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在绿色建筑施工设计时常在建筑群中预留空地,并在空地上设置植被层,以对空气进行净化。现有的植被层常通过雨水实现浇灌,当降雨量较大时,植被层无法对所有降雨进行吸收,此时落在底面上的雨水通过开设在地面上的排水渠道排放到自然水域中,落到建筑上的雨水沿雨水腔壁流落到地面上后再通过排水渠道排放到自然水域中。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降雨天气下,现有的绿色建筑中常未对雨水进行存储,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绿色建筑雨水生态利用系统,当降雨时可对雨水进行存储,存储的雨水可用于补充居民的生活用水和用于对植被层进行浇灌,具有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绿色建筑雨水生态利用系统,包括建筑基层,所述建筑基层上开设有排水渠道,排水渠顶部敞开所述建筑基层上开设有蓄水槽,所述蓄水槽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入水口,所述排水渠道侧壁底部开设有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入水口与第一出水口通过管道连通,所述蓄水槽内设置有滤板,所述滤板与蓄水槽竖直滑动连接,所述滤板上设置有过滤填料,所述过滤填料设置高度低于第一入水口所处高度,所述滤板上开设有不少于两个可供雨水流过的开孔,所述建筑基层上铰接有用于挡住蓄水槽槽口的挡板,所述挡板上设置有通过挡板翻转带动滤板升降的联动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初始状态下挡板挡住蓄水槽以防止行人掉入蓄水槽中,降雨天气下,雨水落到排水渠道中,排水渠道内的雨水通过管道和第一入水口流到蓄水槽内,从第一入水口流出的雨水落到过滤填料上,雨水经过过滤填料的过滤后落至滤板下方,过滤填料吸附掉雨水中产生臭味的物质,操作者即可对完成滤板下方的雨水进行回收利用,通过完成过滤的雨水对植被进行浇灌或补充居民生活用水,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操作者需要对过滤填料进行替换时,操作者翻转挡板即可通过联动组件带动滤板向上移动,从而带动过滤填料向上移动,操作者即可对滤板上的过滤填料进行更换,操作者在更换过滤填料时不需身体探入蓄水槽内,操作方便、安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联动组件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一端与挡板铰接,另一端与滤板铰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翻转时,连接杆顶部上移且同步翻转,进而带动滤板向上滑动,操作方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板朝向蓄水槽的一面铰接有支撑杆,所述建筑基层上开设有供支撑杆一端插入的卡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翻转至接近竖直状态后,操作者即可翻转支撑杆并使支撑杆一端插入卡槽内,支撑杆对挡板进行支撑,操作者在更换过滤填料的同时不需手动扶持固定住挡板,操作方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出水口所处高度高于第一入水口所处高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用于连通第一出水口和第一入水口的水管倾斜设置,排水渠道中的雨水可在重力作用下流畅流入到蓄水槽内,防止第一出水口所处高度低于第一入水口所处高度时始终有部分雨水残留在排水渠道中,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出水口处安装有用于挡住树叶等杂物的挡网。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网挡住树叶等杂物,防止雨水通过管道流到第一入水口且流入蓄水槽时,部分杂物堵住联动第一入水口与第一出水口的管道,保证雨水的流畅流动,保证对雨水的正常存蓄。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蓄水槽侧壁上开设有轮槽,所述滤板侧部设置有轮子,所述轮子通过转轴与滤板转动连接,所述轮子嵌入轮槽且轮子弧面与轮槽槽壁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滤板竖直滑动的同时轮子在轮槽内转动,轮子与轮槽槽壁之间的转动摩擦力小于滤板与蓄水槽槽壁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使滤板的竖直移动更流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填料上包裹有透水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水套包裹住过滤填料,防止过滤填料部分透过滤板上的开口掉落到滤板下方,同时雨水可透过透水套并流过过滤填料,减少过滤填料的浪费。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蓄水槽侧壁底部开设有第二出水口,所述建筑基层上安装有抽水泵,所述第二出水口与抽水泵的抽水口通过管道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完成过滤的雨水落到蓄水槽底部处,当操作者需要从蓄水槽中取水以补充居民生活用水或用以浇灌植物时,操作者启动抽水泵即可将完成过滤的水抽到建筑基层上并进行收集,操作方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蓄水槽侧壁顶部开设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开设高度低于第一入水口开设高度,所述建筑基层上开设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与自然水域连通,所述排水槽侧壁顶部开设有第二入水口,所述第二入水口与溢流口通过管道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雨量较大时,流入蓄水槽内的雨水较多,过滤填料无法及时对雨水进行过滤,导致部分雨水堆积在过滤填料上方,待堆积在过滤填料上方的雨水水面高于溢流口时,部分雨水从溢流口通过第二入水口排放到排水槽中并最终排放到自然水域中,防止堆积在过滤填料上方的雨水过多而漫上建筑基层,防止漫上建筑基层的雨水形成路面积水而影响居民的行走。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溢流口开设高度高于第二入水口开设高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溢流口与第二入水口之间的管道呈倾斜设置,保证堆积在过滤填料上方的雨水可在重力作用下流畅流入排水槽内。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降雨天气下,雨水通过过滤填料的吸附净化后存储在蓄水槽内,操作者蓄水槽内的雨水进行回收利用,通过完成过滤的雨水对植被进行浇灌或补充居民生活用水,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挡板翻转时带动连接杆翻转,进而带动滤板和过滤填料上移,操作者不需将身体探入蓄水槽即可对过滤填料进行更换,操作方便、安全;操作者将挡板翻转至接近竖直状态后支撑杆嵌入卡槽中,支撑杆对挡板实现支撑,操作者在更换过滤填料的同时不需手动扶持固定住挡板,操作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中植被模块和蓄水槽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是图2中A-A的剖视图;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图5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3中B处的放大图;图7是本实施例挡板翻转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C处的放大图;图9是图2中B-B的剖视图;图10是图9中D处的放大图;图11是图2中C-C的放大图;图12是图2中D-D的放大图。图中,1、建筑基层;2、植被模块;3、排水渠道;4、蓄水槽;5、第一入水口;6、第一出水口;7、第一管道;8、挡网;9、挡板;10、滤板;11、支撑块;12、过滤填料;13、透水套;14、连接杆;15、第一凸块;16、凸起;17、第二凸块;18、轮槽;19、第一凹槽;20、轮子;21、第二凹槽;22、支撑杆;23、卡槽;24、第二出水口;25、抽水泵;26、第二管道;27、溢流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绿色建筑雨水生态利用系统,包括建筑基层(1),所述建筑基层(1)上开设有排水渠道(3),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基层(1)上开设有蓄水槽(4),所述蓄水槽(4)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入水口(5),所述排水渠道(3)侧壁底部开设有第一出水口(6),所述第一入水口(5)与第一出水口(6)通过管道连通,所述蓄水槽(4)内设置有滤板(10),所述滤板(10)与蓄水槽(4)竖直滑动连接,所述滤板(10)上设置有过滤填料(12),所述过滤填料(12)设置高度低于第一入水口(5)所处高度,所述滤板(10)上开设有不少于两个可供雨水流过的开孔(31),所述建筑基层(1)上铰接有用于挡住蓄水槽(4)槽口的挡板(9),所述挡板(9)上设置有通过挡板(9)翻转带动滤板(10)升降的联动组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绿色建筑雨水生态利用系统,包括建筑基层(1),所述建筑基层(1)上开设有排水渠道(3),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基层(1)上开设有蓄水槽(4),所述蓄水槽(4)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入水口(5),所述排水渠道(3)侧壁底部开设有第一出水口(6),所述第一入水口(5)与第一出水口(6)通过管道连通,所述蓄水槽(4)内设置有滤板(10),所述滤板(10)与蓄水槽(4)竖直滑动连接,所述滤板(10)上设置有过滤填料(12),所述过滤填料(12)设置高度低于第一入水口(5)所处高度,所述滤板(10)上开设有不少于两个可供雨水流过的开孔(31),所述建筑基层(1)上铰接有用于挡住蓄水槽(4)槽口的挡板(9),所述挡板(9)上设置有通过挡板(9)翻转带动滤板(10)升降的联动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色建筑雨水生态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组件包括连接杆(14),所述连接杆(14)一端与挡板(9)铰接,另一端与滤板(10)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色建筑雨水生态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9)朝向蓄水槽(4)的一面铰接有支撑杆(22),所述建筑基层(1)上开设有供支撑杆(22)一端插入的卡槽(2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色建筑雨水生态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水口(6)所处高度高于第一入水口(5)所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金生陈海龙徐万里曾京城张海兵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中浦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