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疏浚余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56770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疏浚余水处理装置,包括:内筒,其内从下到上依次分为结晶产物浓缩区、结晶区和混凝区;外筒,套置于所述内筒外且顶部设有溢流口,其内从下到上依次分为污泥沉降区和固液分离区;所述固液分离区位于所述内筒的上方且直接与所述混凝区连通,所述污泥浓缩区处于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所述结晶区底部设有进水口、镁盐进口以及碱液进口,内部设有搅拌机构,所述混凝区和所述结晶区交界处设有碱液加药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实现疏浚余水中悬浮物和氮磷同步去除,且回收其中部分氮磷的高度集成、易于自动化控制的装置及方法,并且N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疏浚余水处理装置
本技术属于疏浚余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疏浚余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环保疏浚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和黑臭水体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环保疏浚过程中产生的疏浚泥水含水率高达95%以上,固液分离后将产生大量的疏浚余水。在污染底泥疏挖和泵送单元,存在于底泥固相中的污染物将大规模向水中扩散,导致疏浚余水往往具有高悬浮物浓度(SS)、高氨氮(NH3-N)和高磷(P)的显著特点,典型工程实例中,即便经疏浚底泥堆场的自然沉降,疏浚余水中SS、NH3-N和P的平均值分别高达1000mg/L、5mg/L和2mg/L以上。若直接排放至疏浚水体,会产生严重的二次污染。为此,需要对疏浚余水进行相应处理,以满足直接排放标准。目前针对疏浚余水处理常用的技术方案为混凝加药促沉。通过向疏浚余水中投放大量的铝系、铁系混凝剂,实现悬浮物的脱稳和絮凝,然后悬浮物以絮体的形式经沉淀分离后被去除,相应吸附态或颗粒态的N和P也得到去除。同时,混凝剂的水解产物还对P有很强的吸附性能,因而对P去除效率非常高,可以确保达到直接排放标准。但由于疏浚余水中悬浮物稳定性高,加药促沉后SS去除效果有限,溶解性的NH3-N则几乎未被去除。加药促沉技术不能实现对疏浚余水中的N和P的资源化利用。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4016546A)公布了一种环保疏浚余水净化人工湿地系统,能够实现对悬浮物、N和P的高效去除,但未能实现上述污染的资源化利用。中国技术专利(CN2017215042631)公布了一种基于膜集成技术的环保疏浚尾水处理装置,处理效果好,但同样无法实现对悬浮物、N和P的资源化利用。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1602535B)介绍了一种磷回收结晶反应器及磷回收方法,该方法采用磷酸铵镁结晶法回收污水中的N和P,但主要适用于畜禽废水等高浓度氮磷废水。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4310641A)公布了一种低磷水深度除磷的方法,该方法采用以改性珊瑚砂为晶种,通过一级流化床结晶和二级固定床结晶,可将污水厂二级出水中的磷浓度由0.6~2.4mg/L降低至0.2mg/L以下,同时污水中的磷以结晶产物HAP形式得到回收,但该方法需要10h以上的反应时间,这在疏浚余水的处理中显然是难以实现的。总之,迄今为止尚未见有针对疏浚余水处理,既能满足相关排放标准,同时又能对其中的N和P进行有效回收的行之有效技术方法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同步去除疏浚余水中悬浮物及氮磷,并实现氮磷回收的疏浚余水处理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疏浚余水处理装置,包括:内筒,其内从下到上依次分为结晶产物浓缩区、结晶区和混凝区;外筒,套置于所述内筒外且顶部设有溢流口,其内从下到上依次分为污泥沉降区和固液分离区;所述固液分离区位于所述内筒的上方且直接与所述混凝区连通,所述污泥浓缩区处于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所述结晶区底部设有进水口、镁盐进口以及碱液进口,内部设有搅拌机构,所述混凝区和所述结晶区交界处设有碱液加药管。进一步的,所述外筒内位于所述混凝区的上方还设有pH调整区,所述pH调整区与所述混凝区交界处设有酸液加药管。进一步的,所述酸液加药管在所述外筒内呈平面螺旋状分布。进一步的,所述结晶产物浓缩区呈倒锥形,且底部设有延伸至所述外筒外的排渣管。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区内设有搅拌机构。进一步的,所述进水口、镁盐进口以及碱液进口共用同一进口,所述进口上设有管道混合器。进一步的,所述碱液加药管在所述内筒内呈平面螺旋状分布。进一步的,所述污泥沉降区的底部呈倒锥形形成污泥浓缩区。进一步的,所述污泥浓缩区的底部设有排泥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在于:1、实现了疏浚余水中悬浮物、NH3-N和P的同步去除。其中强制团聚结晶过程可以去除部分的悬浮物、NH3-N和PO43-形式的P,镁盐絮凝和沉降浓缩过程过程可以去除剩余悬浮物和非PO43-形式的P。2、对疏浚余水中低浓度NH3-N和P实现了资源化利用。本技术中通过强制搅拌和高浓度泥沙诱导进行强制团聚结晶,显著降低了结晶反应所需活化能,使得反应可以在较低的过饱和度下进行,即低浓度的NH3-N和P条件下发生,生成以脱稳泥沙颗粒为核心的MAP,从而有效克服了MAP结晶只能在高浓度NH3-N和P条件下才能发生的技术难题。3、NH3-N和P的去除效果稳定。本技术中充分利用疏浚余水中的泥沙颗粒,将其作为诱导剂,无需外投诱导剂即可维持结晶体系的高颗粒物数量密度,确保强制团聚结晶的顺利进行,NH3-N和P的去除效果稳定。4、系统结构简单、高度集成,便于实现自动化控制。装置采用流化床结构型式,集强制团聚结晶、镁盐混凝、固液分离、沉淀和污泥浓缩等功能于一身,便于实现自动化控制。5、占地面积小,车载移动,特别适合疏浚余水运行周期短的特征。整个处理装置的总体水力停留时间控制在15min左右,系统占地面积小,可以实现车载移动,无需建设永久性构筑物。综上所述,本技术是可以实现疏浚余水中悬浮物和氮磷同步去除,且回收其中部分氮磷的高度集成、易于自动化控制的装置及方法,并且NH3-N和P的去除效果稳定,占地面积小,可车载移动,特别适合于疏浚余水处理。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一种疏浚余水处理装置,采用流化床结构型式,分为内筒1和套设在内筒1外的外筒2,外筒2底部由支撑腿3支撑,顶部设有搅拌机4,内筒1由连接件5连接固定在外筒2内。本实施例中,内筒1自下至上分为结晶产物浓缩区101、结晶区102和混凝区103,在结晶区102和混凝区103交界处设有碱液加药管6。碱液加药管6的管壁上均布有碱液加药孔。外筒2自上至下分pH调整区201、固液分离区202、污泥沉降区203和污泥浓缩区204。其中,固液分离区202的底部与混凝区103的顶部直接连通,pH调整区201、固液分离区202交界处设有酸液加药管7。酸液加药管7的管壁上均布有酸液加药孔。参见图1,搅拌机4的搅拌轴从内筒1的顶部向下竖直延伸至内筒1的结晶区102内,并且在结晶区102和混凝区103的搅拌轴上均设有搅拌桨,分为用于搅动混凝区103的上层搅拌桨401和用于搅拌结晶区102的下层搅拌桨402。至于搅拌机的具体结构,均为现有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可以想到的是,在一实施例中,结晶产物浓缩区101呈倒锥形,且底部设有延伸至外筒外的排渣管8,污泥浓缩区204同样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疏浚余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内筒,其内从下到上依次分为结晶产物浓缩区、结晶区和混凝区;/n外筒,套置于所述内筒外且顶部设有溢流口,其内从下到上依次分为污泥沉降区和固液分离区;/n所述固液分离区位于所述内筒的上方且直接与所述混凝区连通,所述污泥沉降区处于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n所述结晶区底部设有进水口、镁盐进口以及碱液进口,内部设有搅拌机构,所述混凝区和所述结晶区交界处设有碱液加药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疏浚余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筒,其内从下到上依次分为结晶产物浓缩区、结晶区和混凝区;
外筒,套置于所述内筒外且顶部设有溢流口,其内从下到上依次分为污泥沉降区和固液分离区;
所述固液分离区位于所述内筒的上方且直接与所述混凝区连通,所述污泥沉降区处于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
所述结晶区底部设有进水口、镁盐进口以及碱液进口,内部设有搅拌机构,所述混凝区和所述结晶区交界处设有碱液加药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疏浚余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内位于所述混凝区的上方还设有pH调整区,所述pH调整区与所述混凝区交界处设有酸液加药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疏浚余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酸液加药管在所述外筒内呈平面螺旋状分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小保何一帆蒋昌波隆院男金筱英胡明睿周梨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