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位于场地边界的污染土壤清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84318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位于场地边界的污染土壤清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场地边界外侧建筑固定;S2:测定地面高程和拐点坐标,确定土壤污染区域;S3:在土壤污染区域靠近场地边界5‑10cm处垂直向下挖掘沟槽,将桩体压入沟槽内,多个桩体间隔设置,且桩体的底端插入污染土壤深度>污染土壤的清挖深度1.5‑2m,桩体的顶端高出地面0.5m;S4:在土壤污染区域内进行土壤清挖。通过间隔设置的长桩和短桩,增强了在土壤清挖时的防护作用,长桩作用于更深层的土壤并传递基坑周围土壤施加的作用力,短桩分担其附近长桩浅层的作用力,很好的利用了浅层持力层的资源,提高了承载安全,避免了清挖基坑周边土壤出现垮塌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位于场地边界的污染土壤清挖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土壤清挖
,特别涉及一种位于场地边界的污染土壤清挖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关于土壤环境管理的规定和法律相继出台,并且对于城市建成区“退二进三”、农村环境治理以及村级工业园的改造也在不断的推进,由工业用地变更为其他用途的土地越来越多,所以关于污染土壤治理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关注。目前,在污染土壤治理方面多采用异位修复技术,而在污染土壤的实际修复过程中,对于污染区域贴近修复场地边界的污染土壤清挖,或者是污染土壤的场地边界存在围墙、建筑物的,普遍面临着清挖难题:此时在场地边界采用大放坡清挖时,虽然可以确保基坑的安全,但接近场地边界处的污染土壤通常会清挖不到位,或者对污染土壤的清挖将超出至场地边界外;在场地边界处采用直接垂直清挖时,可能导致基坑的侧壁出现滑坡,施工安全存在风险,另外垂直打桩支护后能保证污染土壤清挖完成,但在敲击打桩的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很容易导致周边建筑物损坏,甚至发生坍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位于场地边界的污染土壤清挖方法,旨在解决现有的清挖方式容易清挖至场地边界外,并且容易导致清挖基坑土壤滑坡甚至崩塌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位于场地边界的污染土壤清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场地边界外侧建筑固定;S2:测定地面高程和拐点坐标,确定土壤污染区域;S3:在所述土壤污染区域靠近所述场地边界5-10cm处垂直向下挖掘沟槽,将桩体压入所述沟槽内,多个所述桩体间隔设置,且所述桩体的底端插入污染土壤深度>污染土壤的清挖深度1.5-2m,所述桩体的顶端高出地面0.5m;S4:在所述土壤污染区域内进行土壤清挖。优选地,所述桩体包括长桩和短桩,所述长桩的底端插入污染土壤深度>所述短桩的底端插入污染土壤深度25-30cm。优选地,所述桩体间的间隔/所述桩体的直径=5.28-8.7,且所述桩体间的间隔为60-80cm。优选地,所述桩体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方形。优选地,所述场地边界外侧建筑通过支撑板固定,且在所述支撑板的上端、下端和中部设有用于固定的支护,所述支护的底端与固定桩抵接,所述固定桩设于所述场地边界外侧建筑和所述场地边界之间。优选地,所述桩体的顶端设有连接柱,绳体的两端分别套设于连接桩和所述连接柱;所述桩体间均设有挡土钢板。优选地,所述沟槽的深度大于污染土壤深度的2/3。优选地,在所述S4步骤中,还包括对污染土壤进行放坡清挖,其中放坡系数为1:0.75-1:1。优选地,所述桩体靠近所述土壤污染区域的一侧横向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通过斜撑与所述地面连接。优选地,所述桩体与所述地面的夹角为85-95°,所述斜撑与所述地面的夹角≦70°。本专利技术一种位于场地边界的污染土壤清挖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通过对土壤污染区域的边坡进行支护,防止出现坍塌的现象,并且将挖掘范围严格限定在场地边界内,不会超出该范围侵犯别人的土地权,在各种应用场景下的污染土壤边界处均可以运用,操作步骤简单。将位于场地边界处的障碍物进行清除后,对场地边界外侧建筑进行支护,本方案采用支撑板固定于场地边界外侧建筑上,使其不会出现损坏或者坍塌现象;采用仪器测定地面高程和污染区拐点坐标,各拐点串联起来的区域即为待清挖污染区域;在污染土壤区域靠近场地边界的一侧垂直向下开挖沟槽,再通过设备将桩体压入沟槽内,防止由于敲击桩体产生的震动影响到场地边界外侧建筑发生垮塌,且桩体的底部插入土壤深度要大于污染土壤的清挖深度1.5-2米,固定地基并防止挖掘基坑周围出现坍塌现象,还可以作为污染土壤清挖时的基准度,控制土壤清挖到合适的深度;在污染土壤区域内展开清挖,挖掘出的土壤分为污染土壤和非污染土壤分别堆放。2.通过间隔设置的长桩和短桩,增强了在土壤清挖时的防护作用,长桩作用于更深层的土壤并传递基坑周围土壤施加的作用力,而短桩的存在可以分担其附近长桩浅层的作用力,使长桩在原有深度范围内承受的作用力变化不大,很好的利用了浅层持力层的资源,提高了承载安全,节约了原材料,进一步避免了清挖基坑周边土壤出现垮塌的现象。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位于场地边界的污染土壤清挖方法一实施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位于场地边界的污染土壤清挖方法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场地边界2场地边界外侧建筑3支撑板4支护5固定桩6土壤污染区域7桩体8地面9连接柱10绳体11连接桩12挡土钢板13支撑杆14斜撑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专利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位于场地边界的污染土壤清挖方法。本实施例中位于场地边界1的污染土壤所在区域是在场地边界1处,或者污染土壤所在区域的场地边界1处3米内存在建筑物。由于目前的土壤污染情况较为严重,渗入地表内较深,因此对于污染土壤的开挖深度通常大于5米,本方案对土壤污染区域6的边坡进行支护4,防止出现坍塌的现象,并且将挖掘范围严格限定在场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位于场地边界的污染土壤清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S1:将场地边界外侧建筑固定;/nS2:测定地面高程和拐点坐标,确定土壤污染区域;/nS3:在所述土壤污染区域靠近所述场地边界5-10cm处垂直向下挖掘沟槽,将桩体压入所述沟槽内,多个所述桩体间隔设置,且所述桩体的底端插入污染土壤深度>污染土壤的清挖深度1.5-2m,所述桩体的顶端高出地面0.5m;/nS4:在所述土壤污染区域内进行土壤清挖。/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位于场地边界的污染土壤清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将场地边界外侧建筑固定;
S2:测定地面高程和拐点坐标,确定土壤污染区域;
S3:在所述土壤污染区域靠近所述场地边界5-10cm处垂直向下挖掘沟槽,将桩体压入所述沟槽内,多个所述桩体间隔设置,且所述桩体的底端插入污染土壤深度>污染土壤的清挖深度1.5-2m,所述桩体的顶端高出地面0.5m;
S4:在所述土壤污染区域内进行土壤清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位于场地边界的污染土壤清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桩体包括长桩和短桩,所述长桩的底端插入污染土壤深度>所述短桩的底端插入污染土壤深度25-3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位于场地边界的污染土壤清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桩体间的间隔/所述桩体的直径=5.28-8.7,且所述桩体间的间隔为60-8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位于场地边界的污染土壤清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桩体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方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位于场地边界的污染土壤清挖方法,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舒代容黄镇扬邓宝勇王怀清高志访晏光瞻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中科碧城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