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底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3344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8: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承载底座,包括顶部固定件、中部预留组件及底部中心转轴,所述底部中心转轴包括依次连接的底部第一部、底部第二部及底部第三部,所述底部第二部的外直径大于所述底部第一部的外直径,所述底部第二部的外直径大于所述底部第三部的外直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结构简单,方便维护。基于上述结构上的改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进一步具有如下优势:可以进一步提高康复医疗方案的数字化和科学化水平,满足康复治疗的个性化、集成化、便捷化的治疗需求,突破诊疗系统承载理疗设备的功能单一、仪器切换的复杂的传统认知,提升诊疗设备与患者病况、临床诊疗、医师临床操作的匹配度,实现康复设备的智能管理和灵活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承载底座
本技术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康复
,具体是公开了一种可灵活配置的挂架承载底座。
技术介绍
康复设备发展至今,已经覆盖声、光、电、磁、热、机械等多种物理因子作用机制,已经成为临床康复治疗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目前,随着康复医疗方案的数字化和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包含多理疗设备的多物理因子康复工作站诊疗系统应运而生。而传统的物理因子理疗设备仅仅只有单一的功能,因此,需要引入一种可以对不同理疗设备进行整合归置的技术,将不同功能的理疗设备与多物理因子康复工作站对接,从而满足康复治疗的个性化、精细化、整合化治疗需求。考虑到不同临床病症的适用理疗设备有所不同,医师在工作站搭载不同的理疗设备或切换不同的理疗设备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与这种与患者病况、医师干预相适应的医学应用,对于康复设备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临床现实意义。现有技术,中国专利《一种基于多物理因子协同作用的骨损伤/骨质疏松治疗床》(公开号:103736207A)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多物理因子协同作用的骨损伤/骨质疏松治疗床,包括头仓、可升降防紫外线眼部遮光板、四肢与腰部固定绑带、位于床体上方的电磁场发生线圈、紫外线发生器、控制平台、内置紫外线传感器和电磁感应线圈的探头、位于床体下方的电磁场发生线圈、床体角度调节器、可移动调节的固定脚踏板、压力传感器和直线电机。控制平台以闭环控制模式,通过反馈控制模块,对紫外线发生器、电磁场发生线圈、直线电机进行控制。使用该治疗床三种物理因子的协同作用能够显著抑制骨质疏松患者骨丢失并降低骨吸收速率;并能够促进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和加快骨损伤修复。但是,现有技术结构简单、不易维护。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承载底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以承载探头挂架的底座,包括顶部固定件、中部预留组件及底部中心转轴;其中所述底部中心转轴包括依次连接的底部第一部、底部第二部及底部第三部;所述底部第二部的外直径大于所述底部第一部的外直径,所述底部第二部的外直径大于所述底部第三部的外直径;在所述顶部固定件的底部设有卡接沉孔,所述底部第一部插入所述卡接沉孔内实现所述底部中心转轴与所述顶部固定件的连接;所述中部预留组件套设在所述底部第一部的外侧、位于所述底部中心转轴与所述顶部固定件之间。优选地,所述顶部固定件包括:顶部本体;连接沉孔,所述连接沉孔设置在所述顶部本体的顶部;其中所述卡接沉孔设置在所述顶部本体的底部,所述卡接沉孔与所述连接沉孔连通。优选地,所述中部预留组件为预留垫片。优选地,所述中部预留组件为多片。优选地,在所述底部第一部上设有底部连接孔。优选地,还包括螺钉,所述螺钉设置在所述连接沉孔内。优选地,还包括螺钉,在所述螺钉外侧还套设有弹垫。优选地,还包括螺钉,所述螺钉为六内角圆柱头螺钉。优选地,所述顶部固定件、所述中部预留组件及所述底部中心转轴的材质为Q23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结构简单,方便维护。基于上述结构上的改进,本技术进一步具有如下优势:可以进一步提高康复医疗方案的数字化和科学化水平,满足康复治疗的个性化、集成化、便捷化的治疗需求,突破诊疗系统承载理疗设备的功能单一、仪器切换的复杂的传统认知,提升诊疗设备与患者病况、临床诊疗、医师临床操作的匹配度,实现康复设备的智能管理和灵活应用。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承载底座爆炸图;图2为本技术底部中心转轴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顶部固定件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修改。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承载底座包括:顶部固定件2、中部预留组件3及底部中心转轴1;其中底部中心转轴1包括依次连接的底部第一部11、底部第二部12及底部第三部13;底部第二部12的外直径大于底部第一部11的外直径,底部第二部12的外直径大于底部第三部13的外直径;在顶部固定件2的底部设有卡接沉孔23,底部第一部11插入卡接沉孔23内实现底部中心转轴1与顶部固定件2的连接;中部预留组件3套设在底部第一部11的外侧、位于底部中心转轴1与顶部固定件2之间;顶部固定件2包括:顶部本体21;连接沉孔22,连接沉孔22设置在顶部本体21的顶部;其中卡接沉孔23设置在顶部本体21的底部,卡接沉孔23与连接沉孔22连通;中部预留组件3为预留垫片;中部预留组件3为多片;还包括螺钉5,螺钉5设置在连接沉孔22内;还包括螺钉5,在螺钉5外侧还套设有弹垫4;还包括螺钉5,螺钉5为六内角圆柱头螺钉5;顶部固定件2、中部预留组件3及底部中心转轴1的材质为Q235。工作时,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选择需要搭载在工作站上的理疗设备;步骤2,在中部预留组件3用对应的理疗设备挂架替换中部预留组件3;步骤3,调整顶部固定件2与底部中心转轴1进行重新固定。步骤4,通过不同挂架的配置配合诊疗系统进行多物理因子的诊疗。步骤2包括:步骤2.1,将中部预留组件3替换为不同物理因子理疗设备的对应挂架,从而实现多功能化、便捷化的多物理因子诊疗;步骤2.2,将不同物理因子理疗设备的对应挂架进行切换、增加、减少,从二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多物理因子的诊疗;步骤4中,工作站诊疗系统整合接收不同诊疗方案的诊断结果,并仅医师判断修正后,得出最佳的准确适用的治疗方案。本技术是基于多物理因子康复诊疗工作台构建,承载底座的引入是为了为不同诊疗设备的整合应用提供便捷。不同诊疗设备面板操作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都会通过工作台络最终传送到服务器端,服务器端可以实时存储这些信号的数据,并向医师和管理员进行数据展示,并能将符合康复设备治疗对象的患者提供医师开具的相应设备治疗工作所用的参数方案,从而协助构建云康复平台。本技术简化了医师进行多物理因子临床诊疗的操作,确保了实用性、便捷性,为精准医疗所需的高效诊疗提供一定帮助。以上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技术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承载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固定件、中部预留组件及底部中心转轴;其中/n所述底部中心转轴包括依次连接的底部第一部、底部第二部及底部第三部;/n所述底部第二部的外直径大于所述底部第一部的外直径,所述底部第二部的外直径大于所述底部第三部的外直径;/n在所述顶部固定件的底部设有卡接沉孔,所述底部第一部插入所述卡接沉孔内实现所述底部中心转轴与所述顶部固定件的连接;/n所述中部预留组件套设在所述底部第一部的外侧、位于所述底部中心转轴与所述顶部固定件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承载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固定件、中部预留组件及底部中心转轴;其中
所述底部中心转轴包括依次连接的底部第一部、底部第二部及底部第三部;
所述底部第二部的外直径大于所述底部第一部的外直径,所述底部第二部的外直径大于所述底部第三部的外直径;
在所述顶部固定件的底部设有卡接沉孔,所述底部第一部插入所述卡接沉孔内实现所述底部中心转轴与所述顶部固定件的连接;
所述中部预留组件套设在所述底部第一部的外侧、位于所述底部中心转轴与所述顶部固定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固定件包括:
顶部本体;
连接沉孔,所述连接沉孔设置在所述顶部本体的顶部;其中
所述卡接沉孔设置在所述顶部本体的底部,所述卡接沉孔与所述连接沉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载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预留组件为预留垫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载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预留组件为多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承载底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部第一部上设有底部连接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承载底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螺钉,所述螺钉设置在所述连接沉孔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承载底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螺钉,在所述螺钉外侧还套设有弹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文李爱红朱红杰张英琼李宁曹传东李红亮许红霞傅敏骅于壮云包欣邢梦雪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诺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