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冷机进风系统及其环形风道和密封盖板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81867 阅读:2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环冷机进风系统,包括总风管,设置在所述总风管上的多个分支风管,所述各分支风管连通到环形风道,所述环形风道的出口连通台车进风管,所述台车进风管连通台车;所述环形风道由环形液槽、密封盖板、内密封板和外密封板组成,所述密封盖板连接在所述台车进风管上,所述密封盖板两端分别连接安装内密封板和外密封板,所述内密封板和外密封板向下延伸到所述环形液槽的液面以下;所述密封盖板上均匀开设接通所述台车进风管的出风口。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环形风道和密封盖板。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有效防止冷风外漏,实现密封,并提高环冷机的能源利用率,保护周围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钢铁冶炼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环冷机进风系统,及该环冷机 进风系统的环形风道和密封盖板。
技术介绍
在钢铁冶炼中,环冷机用于冷却烧结的物料。环冷机整体为圓环形,烧 结的物料通过台车在环冷机中运行一周,完成冷却和卸料。参阅图1,为现有环冷机10的径向剖视图,台车11下方设有风箱12,台车11与风箱12紧密 接触。工作时,鼓风机(图中未示出)将冷风吹入风箱12,高速流动的冷风 从风箱12向上进入台车11,冷却台车11上的物料。在该过程中,台车11在环冷机10内沿轨道(图中未示出)环行,而风 箱12连接在环冷机10上不动,由于需要相对运动,台车11与风箱12的接 触部位很难实现密封,造成环冷机IO进风系统的密封效果不佳。现以台车ll 与风箱12的内侧接触部位(I部)为例,详细说明。参阅图2,为图1的I部放大图,台车ll的底部设有"L"型的角钢13, 角钢13上连接第一橡胶密封件14,第一橡胶密封件14与风箱12的内侧板 121弹性接触。风箱12的上端面板122连接第二橡胶密封件15,第二橡胶密 封件15与角钢13弹性接触。台车ll运行时,第一密封件14在多个风箱12 的内侧板121围成的圆锥面上滑动,第二橡胶密封件15在多个台车11的角 钢13拼接成的圓环体表面滑动,防止冷风从台车11与风箱12之间滑动接触 部^立泄漏。但是,环冷机10的整体体积非常庞大,其直径可达几十米,圓周长至几 百米,多个风箱12的内侧板121围成的圓锥面也同样庞大,这样庞大的圓锥 面很难做到平整,并且台车11在环冷机10的轨道上运行时,其运行圆周的 圓心会在一定范围内变动,这些都导致第一密封件14在运动过程中无法与风 箱12的内侧板121紧密接触,很难起到密封效果。同理,在体积庞大的环冷机10中,多个台车11的角钢13很难保持在同 一个水平面上,拼接成的圆环体的表面会高低不平,冷风很容易从相邻两块 角钢13的缝隙中泄漏,密封效果也不好。并且在运动过程中,高低不平的角 钢13时常会刮蹭第二橡胶密封件15,使第二橡胶密封件15破损或脱落,增加维护难度。台车ii与风箱12之间的外侧接触部位(n部)与内侧接触部位的密封原 理相同,不再赘述。可见,由于台车11与风箱12需要相对运动,两者接触部位很难依靠传 统方式实现密封。据测量,现有环冷机10进风系统的漏风量达20%—40%, 造成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都非常严重,因此,如何实现环冷机IO进风系统 的密封成为是业界急需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环冷机进风系统,该环冷机进风系统能够有效 防止冷风外漏,实现密封,并提高环冷^L的能源利用率,保护周围环境。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环形风道,该环形风道用于环冷机进风系统, 解决台车与风道之间因相对运动造成密封效果不佳的难题,使整个环冷机进 风系统实现密封。本专利技术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密封盖板,该密封盖板用于环形风道,使环 形风道内的冷风均匀向上流动,防止环形风道内的水进入台车而影响后续工 作,保证环形风道工作性能。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环冷机进风系统,包括总风管,设置在所述总风管上的 多个分支风管,所述各分支风管连通到环形风道,所述环形风道的出口连通 台车进风管,所述台车进风管连通台车;所述环形风道由环形液槽、密封盖 板、内密封板和外密封板组成,所述密封盖板连接在所述台车进风管上,所 述密封盖板两端分别连接内密封板和外密封板,所述内密封板和外密封板向 下延伸到所述环形液槽的液面以下;所述密封盖板上均匀开设接通所述台车 进风管的出风口。优选的,所述出风口为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或平行四边形。 优选的,相邻所述出风口的距离按照满足所述环形风道内风速的水平分 量小于7.9m/s设定。优选的,所述密封盖板上各所述出风口的形状和/或面积相同。 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环形风道,所述环形风道由环形液槽、密封盖板、内 密封板和外密封板组成,所述密封盖板连接在所述台车进风管上,所述密封 盖板两端分别连接内密封板和外密封板,所述内密封板和外密封板向下延伸到所述环形液槽的液面以下;所述密封盖板上均匀开设接通所述台车进风管的出风口。优选的,相邻所述出风口的距离按照满足所述环形风道内风速的水平分量小于7.9m/s设定。本专利技术又公开一种密封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盖板上均匀开设接 通所述台车进风管的出风口。优选的,所述出风口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或平行四边形。优选的,相邻所述出风口的距离按照满足所述环形风道内风速的水平分 量小于7.9m/s设定。优选的,所述密封盖板上各所述出风口的形状和/或面积相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的密封盖板、内密封板和外密封板都不与环形液槽相接触,因此, 在台车运动过程中,环形风道内没有摩擦,减少部件的磨损。该过程中,内 密封板和外密封板是在环行液槽内的水中运动,即使由于台车运动导致内密 封板和外密封板径向晃动,由于水的流动性,仍可有效阻挡风道内的冷风外 漏,实现环冷机进风系统的密封。本专利技术环形风道上端的密封盖板上均匀开设多个出风口 。使得冷风在环 形风道内均匀向上流动,从各出风口流出,进入台车进风管,在环形风道内 环向流动可能性降低,有效防止冷风环向流动引起液面震动,保证环形液槽 内的水不会进入环形风道。 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环冷^L的径向剖^L图2为图1的I部放大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环冷机的径向剖视图4为本专利技术环形风道的径向剖视图5为本专利技术环形风道的局部俯视图6为本专利技术环形风道环向剖视后局部展开图7为本专利技术密封盖板的局部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重新设计环冷机进风系统,用水密封方式代替传统的接触式密封,有效防止冷风从台车与进风风道的滑动接触部位外漏,实现环冷机进风系统 的密封,提高环冷机的能源利用率,保护周围环境。参阅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环冷机30的径向剖视图,总风管31上设有多个 分支风管32,各分支风管32分别连通到环形风道33的各个入口。环形风道 33的各个出口分别连通各台车进风管36,台车进风管36固定在台车37的内 侧密封才反371上,负责将冷风送入台车37。参阅图4、图5,图4为本专利技术环形风道的径向(指向环冷机30中心) 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环形风道的局部俯视图。环形风道33由环形液槽34 和门形密封盖板35组成,门形密封盖板35连接在台车进风管36上。环形液 槽34由液槽内板341 、液槽外板342、液槽风道内环板343、液槽风道外环板 344和液槽底板343组成,液槽底板343设置在液槽内板341、液槽外板342、 液槽风道内环板343、液槽风道外环板344围成的环形区域的底部,形成的空 间用于装水。液槽内板341、液槽外板342围成的空间用于通风。门形密封盖板35由密封盖板351、内密封板352和外密封板353组成。 密封盖板351安装在台车进风管36上,密封盖板351设置在环形液槽34的 上方,但不与环形液槽34相接触。内密封板352和外密封板353分别安装在 密封盖板351的两侧,并向下延伸到环形液槽34的液面以下。这样,环形液 槽34和门形密封装置35围成一个环形的密封空间,由于水的阻挡,环形风 道34内的冷风无法从密封盖板35和环形液槽34的缝隙中泄漏。工作时,鼓风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环冷机进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总风管,设置在所述总风管上的多个分支风管,所述各分支风管连通到环形风道,所述环形风道的出口连通台车进风管,所述台车进风管连通台车; 所述环形风道由环形液槽、密封盖板、内密封板和外密封板组成,所述密封盖板连接在所述台车进风管上,所述密封盖板两端分别连接内密封板和外密封板,所述内密封板和外密封板向下延伸到所述环形液槽的液面以下; 所述密封盖板上均匀开设接通所述台车进风管的出风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德亮戴传德周慧玲伍世梓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