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长安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隧道壁后排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1613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8 0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隧道壁后排水结构,包括中央排水管、横向排水管、纵向排水和环向排水管,环向排水管沿隧道壁设置于初期支护与二衬之间,环向排水管上连接有多个支路排水管,支路排水管内部为蜂窝状骨架结构;纵向排水沿隧道长度方向设置于隧道壁与隧道底交汇处,横向排水管垂直于隧道长度方向设置于隧道底部,横向排水管与纵向排水通过三通管连通,纵向排水和环向排水管通过三通管连通,中央排水管沿隧道长度方向设置于隧道底部,横向排水管与中央排水管连通,内部为蜂窝状骨架结构的支路排水管分布于环向排水管上,增大有效排水面积,支路排水管内部为蜂窝状结构,外部为透水性土工材料,避免了后期施工挤压阻塞排水管,有利于及时排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壁后排水结构
本技术属于隧道施工结构,具体涉及一种隧道壁后排水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的隧道工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隧道工程的数量、规模、深度都在不断增加,所面对的地质条件更为复杂,需要考虑的问题愈来愈多。隧道工程开挖建设阶段,特别是富水地层隧道施工,隧道的防排水设计是施工时至关重要的一步,隧道防排水设计不仅关系到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也关系到后期隧道正常的运营使用。隧道工程的排水系统决定着隧道的安全,良好的排水的设施,确保隧道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不积水,不形成过大的水压,使隧道壁后水顺利排出,是隧道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排水措施是在初期支护上安装弹簧半管,隔数米安装一环,富水地段加密布置,但是都是对局部水起到排水作用,不能对大面积区域做到及时的排水,容易造成堵塞,并且雨季和旱季地下水位变化,对隧道衬砌所产生的水压不同,水压力过大时会影响隧道稳定,目前排水结构无法使工作人员及时知道水压力变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壁后排水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隧道壁后排水结构,包括中央排水管、横向排水管、纵向排水和环向排水管,所述环向排水管沿隧道壁设置于初期支护与二衬之间,环向排水管上连接有多个支路排水管,支路排水管内部为蜂窝状骨架结构;纵向排水沿隧道长度方向设置于隧道壁与隧道底交汇处,横向排水管垂直于隧道长度方向设置于隧道底部,横向排水管与纵向排水通过三通管连通,纵向排水和环向排水管通过三通管连通,中央排水管沿隧道长度方向设置于隧道底部,横向排水管与中央排水管连通。进一步的,多个支路排水管呈羽状分布于环向排水管外侧。进一步的,支路排水管与环向排水管接触一端低于支路排水管另一端。进一步的,环向排水管上设有用于检测环向排水管内部压力的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连接有报警器。进一步的,压力传感器通过传感器卡扣固定在环向排水管上。进一步的,支路排水管外侧包覆有透水土工织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本技术一种隧道壁后排水结构,包括中央排水管、横向排水管、纵向排水和环向排水管,所述环向排水管沿隧道壁设置于初期支护与二衬之间,环向排水管上连接有多个支路排水管,支路排水管内部为蜂窝状骨架结构;纵向排水沿隧道长度方向设置于隧道壁与隧道底交汇处,横向排水管垂直于隧道长度方向设置于隧道底部,横向排水管与纵向排水通过三通管连通,纵向排水和环向排水管通过三通管连通,中央排水管沿隧道长度方向设置于隧道底部,横向排水管与中央排水管连通,利用内部为蜂窝状骨架结构的支路排水管分布于环向排水管上,增大有效排水面积,支路排水管内部为蜂窝状结构,外部为透水性土工材料,避免了后期施工挤压阻塞排水管,有利于及时排水。进一步的,多个支路排水管呈羽状分布于环向排水管外侧,支路排水管与环向排水管接触一端低于支路排水管另一端,有利于排水顺着支路排水管进入环向排水管。进一步的,环向排水管上设有用于检测环向排水管内部压力的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连接有报警器,能够及时监测作用在隧道衬砌上的水压力,在水压力过大时及时报警。进一步的,支路排水管外侧包覆有透水土工织物,防止了碎石阻塞支路排水管影响排水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使用时模型图。图2是隧道横断面剖视图。图3是羽状支路管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纵向排水管和环向排水管连接示意图。图5是压力传感器示意图。图中1.中央排水管,2.横向排水管,3.纵向排水管,4.环向排水管,5.支路排水管,6.三通接头,7传感器卡扣,8压力传感器,9电池,10报警器,11.蜂窝状骨架结构,12.透水土工织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隧道壁后排水结构,包括中央排水管1、横向排水管2、纵向排水3和环向排水管4,所述环向排水管4沿隧道壁设置,环向排水管4上连接有多个支路排水管5,支路排水管5内部为蜂窝状骨架结构;纵向排水3沿隧道长度方向设置于隧道壁与隧道底交汇处,横向排水管2垂直于隧道长度方向设置于隧道底部,横向排水管2与纵向排水3通过三通管连通,纵向排水3和环向排水管4通过三通管连通,中央排水管1沿隧道长度方向设置于隧道底部,横向排水管2与中央排水管1连通。多个支路排水管5呈羽状分布于环向排水管4外侧,大大增加有效排水面积,防止壁后积水的产生。支路排水管5与环向排水管4接触一端低于支路排水管5另一端,有利于排水顺着支路排水管5进入环向排水管4。环向排水管4上设有用于检测环向排水管4内部压力的压力传感器8,压力传感器连接有报警器10。压力传感器8通过传感器卡扣7固定在环向排水管4上。支路排水管5外侧包覆有透水土工织物12。在环向排水管4上设置多个支路排水管5,支路排水管5内部结构为蜂窝状骨架结构,在施工过程中支路排水管5受到挤压,不会使管线阻塞和排水,支路排水管5外侧包裹透水土工织物12,防止了碎石阻塞支路排水管得骨架。多个支路排水管5以一定的角度与环向排水管4连接,确保支路排水管5分布均匀,形成羽状构造形式,这样可以大大增加有效排水面积,防止壁后积水的产生,支路排水管5依附于防水卷材上,与环向排水管4相连,环向排水管4与纵向排水管3通过三通接头6连接,环向排水管4每隔数米安装一环,其间距保证相邻两个支路排水管5端部距离小于0.5米,图2中,纵向排水管3与中央排水管1之间每隔一段距离由横向排水管2连接,然后将水由中央排水管1排出洞外。压力传感器8连接有报警器10,传感器卡扣7卡在环向排水管4上,传感器卡扣7采用环形卡扣,传感器8与环向排水管4相连用以监测水压力,使得在传感器8监测的水压力过大时报警器及时发出报警。在排水结构布置过程中,根据隧道地层富水情况,选择长度适宜的支路排水管,与环向排水管相连,依附于防水卷材之上,在环向排水管上安装水压力传感器。浇筑二次衬砌,羽状排水管可有效大面积排除隧道初期支护与二衬之间的积水,减少隧道水害的发生,水压力传感器监测隧道衬砌背后水压,做到隧道运营安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隧道壁后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央排水管(1)、横向排水管(2)、纵向排水(3)和环向排水管(4),所述环向排水管(4)沿隧道壁设置于初期支护与二衬之间,环向排水管(4)上连接有多个支路排水管(5),支路排水管(5)内部为蜂窝状骨架结构;纵向排水(3)沿隧道长度方向设置于隧道壁与隧道底交汇处,横向排水管(2)垂直于隧道长度方向设置于隧道底部,横向排水管(2)与纵向排水(3)通过三通管连通,纵向排水(3)和环向排水管(4)通过三通管连通,中央排水管(1)沿隧道长度方向设置于隧道底部,横向排水管(2)与中央排水管(1)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壁后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央排水管(1)、横向排水管(2)、纵向排水(3)和环向排水管(4),所述环向排水管(4)沿隧道壁设置于初期支护与二衬之间,环向排水管(4)上连接有多个支路排水管(5),支路排水管(5)内部为蜂窝状骨架结构;纵向排水(3)沿隧道长度方向设置于隧道壁与隧道底交汇处,横向排水管(2)垂直于隧道长度方向设置于隧道底部,横向排水管(2)与纵向排水(3)通过三通管连通,纵向排水(3)和环向排水管(4)通过三通管连通,中央排水管(1)沿隧道长度方向设置于隧道底部,横向排水管(2)与中央排水管(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壁后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支路排水管(5)呈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又云贺隆贵苏世强王欢令狐杰王烨付爱愿
申请(专利权)人:长安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