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狭小空间内的钢管混凝土群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14213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8 01:42
一种适用于狭小空间内的钢管混凝土群桩,包括有设置在既有结构物底板下方的施工场地的底部的群桩,所述群桩包括有多个桩基钢管,所述桩基钢管由至少两根钢套管拼接而成,于所述桩基钢管内填充有混凝土填料,所述群桩与所述结构物底板之间有距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在狭小空间内无法采用大型机械设备施工桩基的难题,同时克服了采用人工作业的低效、高风险,亦避免了采用小型设备施作小直径桩基的承载力不足问题。(2)在密贴既有地铁车站施工的下穿隧道中施作的钢管混凝土群桩既可以在隧道开挖过程中起到临时支撑的作用,又可以在施工完成后将其作为永久支护结构,实现永临结合,提高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狭小空间内的钢管混凝土群桩
本技术涉及轨道交通施工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狭小空间内的钢管混凝土群桩。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地下交通的快速发展,在既有结构物下方紧邻通过新建隧道通道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地出现,比如,多个城市已经遇到新建地铁通道密贴下穿既有地铁车站底板的情况。这类工程经常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既有结构物的柱子下方需要打设相应的桩基,而在密贴下穿隧道中施工桩基空间受限,尤其是当密贴下穿隧道采用台阶法施工时,在上台阶施作桩基更是空间狭小。如果,当上部既有结构荷载较大时,就需要大直径桩来提供更大的承载力,传统的大型钻孔机械在狭小空间内无法进行大直径桩基施工。在机械无法使用的情况下,即便采用人工挖孔桩的形式,受空间限制,也难以下放钢筋笼。另外,人工挖孔桩效率低下,在高风险的密贴下穿隧道施工中非常不适用。
技术实现思路
综上所述,如何解决密贴下穿隧道施工所存在的不适于大型机械施工或人工施工的问题,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狭小空间内的钢管混凝土群桩,其包括有设置在既有结构物底板下方的施工场地的底部的群桩,所述群桩包括有多个桩基钢管,所述桩基钢管由至少两根钢套管拼接而成,于所述桩基钢管内填充有混凝土填料,所述群桩与所述结构物底板之间有距离。在如上所述的适用于狭小空间内的钢管混凝土群桩中,优选地,于同一个所述桩基钢管中,相拼接的两个所述钢套管螺纹连接。在如上所述的适用于狭小空间内的钢管混凝土群桩中,优选地,所述混凝土填料为微膨胀混凝土。在如上所述的适用于狭小空间内的钢管混凝土群桩中,优选地,所述微膨胀混凝土为C50微膨胀混凝土。在如上所述的适用于狭小空间内的钢管混凝土群桩中,优选地,全部的所述桩基钢管成梅花形布局设置。在如上所述的适用于狭小空间内的钢管混凝土群桩中,优选地,所述钢套管为直径在100~300mm之间的钢套管。在如上所述的适用于狭小空间内的钢管混凝土群桩中,优选地,所述施工场地采用台阶法施工开挖形成,所述施工场地的底部为台阶法施工时形成的上台阶的底部。在如上所述的适用于狭小空间内的钢管混凝土群桩中,优选地,所述群桩还位于所述结构物底板上设置的结构柱正下方。在如上所述的适用于狭小空间内的钢管混凝土群桩中,优选地,在所述桩基钢管的顶端与所述结构物底板下方之间设置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如上所述的适用于狭小空间内的钢管混凝土群桩中,优选地,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位于所述结构物底板上设置的结构柱下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狭小空间内的钢管混凝土群桩,使得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解决了在狭小空间内无法采用大型机械设备施工桩基的难题,同时克服了采用人工作业的低效、高风险,亦避免了采用小型设备施作小直径桩基的承载力不足问题。(2)在密贴既有地铁车站施工的下穿隧道中施作的钢管混凝土群桩既可以在隧道开挖过程中起到临时支撑的作用,又可以在施工完成后将其作为永久支护结构,实现永临结合,提高经济效益。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适用于狭小空间内的钢管混凝土群桩的结构示意简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桩群的布局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既有建筑物1、施工空间2、结构柱3、群桩4、初期支护5、箭头A的指向为开挖施工空间时的开挖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各个示例通过本技术的解释的方式提供而非限制本技术。实际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清楚,在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在本技术中进行修改和变型。例如,示为或描述为一个实施例的一部分的特征可用于另一个实施例,以产生又一个实施例。因此,所期望的是,本技术包含归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的此类修改和变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要求本技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中使用的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部件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请参考图1和图2,其中,图1为本技术根据适用于狭小空间内的钢管混凝土群桩的施工方法进行现场施工时的结构示意简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桩群的布局结构示意图。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狭小空间内的钢管混凝土群桩,该适用于狭小空间内的钢管混凝土群桩包括有设置在既有结构物1底板下方的施工场地的底部的群桩4,群桩4包括有桩基钢管,桩基钢管由至少两根钢套管拼接而成,于桩基钢管内填充有用于加强其结构强度的填料,群桩4与结构物底板之间有距离。优选地,施工场地采用台阶法施工开挖形成,施工场地的底部为台阶法施工时形成的上台阶的底部。结构物1底板下方位于地下。具体地,于同一个桩基钢管中,相拼接的两个钢套管螺纹连接。具体地,于桩基钢管内填充有的填料为混凝土填料,优选地,混凝土填料为微膨胀混凝土,进一步优选地为C50微膨胀混凝土。具体地,群桩4由多个桩基钢管构成,其中,全部的桩基钢管成梅花形布局设置。在桩基钢管的顶端与结构物底板下方之间设置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即在柱基钢管施工完成后,在其顶端搭设钢筋,然后浇注混凝土,直至位于施工现场顶部的初期支护5,该初期支护5位于结构物底板下方,如此既可以在隧道开挖过程中起到临时支撑的作用,又可以在施工完成后将其作为永久支护结构,实现永临结合,提高经济效益。在结构物底板上设置有结构柱,为了更好地传递来自于结构物的力,群桩4位于该结构柱3的正下方。狭小空间,具体是指:对开展施工有限制的狭小的施工场地。优选地该施工场地位于地下,如采用台阶法在位于地下空间的结构物下方进行施工形成的施工场地,可以为上台阶形成的施工场地。该结构物可以为地下车站的底板,优选地,为地下车站的结构柱的正下方。台阶法是指先开挖隧道上台阶(或称上部断面),上台阶超前一定距离后开始开挖下台阶(或称下部断面),上、下台阶同时并进的施工方法。施工场地的底部为台阶法开挖出的上台阶的底部。相比于传统的钢筋笼而言,本技术采用由多个钢套管组装成一个桩基钢管,然后根据施工要求再布置多根桩基钢管形成群桩,这样群桩就能够满足桩基的结构强度要求。对于单根桩基钢管而言,其由多个钢套管组装而成,每一个钢套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狭小空间内的钢管混凝土群桩,其特征在于,/n包括有设置在既有结构物底板下方的施工场地的底部的群桩,所述群桩包括有多个桩基钢管,所述桩基钢管由至少两根钢套管拼接而成,于所述桩基钢管内填充有混凝土填料,所述群桩与所述结构物底板之间有距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狭小空间内的钢管混凝土群桩,其特征在于,
包括有设置在既有结构物底板下方的施工场地的底部的群桩,所述群桩包括有多个桩基钢管,所述桩基钢管由至少两根钢套管拼接而成,于所述桩基钢管内填充有混凝土填料,所述群桩与所述结构物底板之间有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狭小空间内的钢管混凝土群桩,其特征在于,
于同一个所述桩基钢管中,相拼接的两个所述钢套管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狭小空间内的钢管混凝土群桩,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凝土填料为微膨胀混凝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狭小空间内的钢管混凝土群桩,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膨胀混凝土为C50微膨胀混凝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狭小空间内的钢管混凝土群桩,其特征在于,
全部的所述桩基钢管成梅花形布局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有智慧农兴中郭宏博章慧健杨宇杰郭洋洋李少友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