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层处理组合地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5458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2: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分层处理组合地基,包括上层为硬土层、下层为软土层的组合地层地基和若干个设置在组合地层内的加强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桩包括位于硬土层内的注浆修补桩和位于软土层内的加固桩,所述的加固桩与修补桩同轴,加固桩的直径大于修补桩的直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减小对硬土层的破坏,避免施工破坏硬土层的工程性能并充分发挥硬土层地基的原有工程性能,施工小孔为施工用于设置加固桩的大孔提供操作空间,便于大孔的施工。通过使用加固桩能够对软土层进行加固,增加软土层的承载能力以及抗压性能,控制沉降量。

A layered composite found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层处理组合地基
本技术涉及地基施工
,具体是一种分层处理组合地基。
技术介绍
传统复合地基技术在处理上硬下软的地基时,通常是从上至下采用同直径增强体全部进行处理,一则对上层硬土进行了无需要的处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二则因上层硬土层的存在造成相同直径增强体的施工困难;三则增强体的施工较大程度扰动上部硬土,降低其工程性能,无形中形成安全隐患;四则按现行地基处理设计标准(桩间土按基础底土层承载力设计),并未考虑深层相对软弱地基的不利影响,处理效果不显著同样存在安全隐患,常常复合地基的工后沉降大、下层加固效果差而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功能等缺陷,甚至容易形成工程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分层处理组合地基,用于减小为处理深部软弱地层施工对上层硬土的破坏,避免上层硬土的工程性能降低。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分层处理组合地基,包括上层为硬土层、下层为软土层的组合土层地基和若干个设置在组合地层地基内的加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体包括位于硬土层内的注浆修补桩和位于软土层内的加固桩,所述的加固桩与修补桩同轴,加固桩的直径大于修补桩的直径。所述的加固桩为旋喷桩或搅拌桩。所述的修补桩为填充注浆水泥桩。本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1)由于修补桩的直径小于加固桩的直径,在施工用于设置修补桩的小孔时,能够减小对硬土层的破坏,避免施工破坏硬土层的工程性能,施工小孔为施工用于设置加固桩的大孔提供操作空间,便于大孔的施工。通过使用加固桩能够对下层软土层进行加固,增加软土层的承载能力以及抗压性能,避免出现过大沉降的现象。(2)利用旋喷桩作为加固桩便于加固桩的施工,并保证加固桩的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方案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硬土层,2-软土层,3-加强体,4-修补桩,5-加固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1:本实施例中,一种分层处理组合地基,包括上层为硬土层1、下层为软土层2的组合土层地基和若干个设置在组合地层地基内的加强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体3包括位于硬土层1内的注浆修补桩4和位于软土层2内的加固桩5,所述的加固桩5与修补桩4同轴,加固桩5的直径大于修补桩4的直径。施工时,首先测量硬土层1的厚度,根据测量的厚度采用钻机引孔取土引孔以施工具有相应深度的小孔,小孔孔径为100~120mm,加工深度至加固桩5的底部,因为小孔的直径较小,施工时能够减小对周围环境的破坏,避免硬土层1本身的结构受到较大的扰动,因而能够防止硬土层1的工程性能被破坏。小孔施工完成后,采用高压喷射法施做具有一定强度的水泥土加强体从小孔底部施工水泥土加强体,水泥土加强体的直径为500~800mm,边喷射边提升喷头至硬土层1的底部,再改用不旋喷的静力注浆并逐步提升喷头置硬土层1的顶部直至水泥浆液溢出地面,软土层2内的水泥土加强体凝固之后形成加固桩5,硬土层1内的水泥浆凝固后形成修补桩4,利用加固桩5对软土层2起到加固的作用,能够增加软土层2对上层的承载能力,避免出现沉降的问题。利用不同直径加强体3即加固桩5与修补桩4能够充分协调地基土天然的不均匀性,确保加固后的硬土层1和软土层2在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的相近性。并减少通常硬土层1与软土层2同直径加固的不必要工程量,节约加固造价。能够避免同直径加强体处理后新的硬土层1硬度不均匀的不良现象。能够充分利用旋喷设备进行静力注浆形成修补桩4,并使钻机引孔对硬土层1扰动破坏的不利影响受到补强,以确保硬土层1的完整性。通过不同直径加强体处理后可确保上下地基共同承担上部荷载。实施例2: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加固桩5为为旋喷桩或搅拌桩。所述的加固桩5在施工时,在所述软土层2中旋转喷射水泥浆形成所述加固桩5或搅拌土混合水泥浆形成所述加固桩5。施工加固桩5时,能够利用具有扩张功能的搅拌器穿过小孔底部并伸至软土层2一定深度之后进行搅拌,同时喷射水泥浆液对软土层2进行固结,在软土层2厚度范围内形成水泥搅拌桩,以此在施工加固桩5时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并且能够通过观察小孔的孔口是否有水泥浆溢出而,便于观察水泥浆的浇筑情况。当取出搅拌器之后,小孔内的水泥浆由于下方大孔出现空间而向下回流并将大孔填满,能够起到节约材料、降低施工成本的效果。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搅拌器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手段以及公知常识,其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不作为本方案的改进点,此处不对搅拌器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赘述。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赘述。实施例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修补桩4通过在小孔内填补与硬土层1性能相近的材料而形成,以此使硬土层1恢复至近似最初的状态。例如,修补桩4采用填充注浆水泥桩。在施工时,在所述硬土层1中随旋喷钻头或搅拌钻头无转动提升同时注浆并溢出所述硬土层表面,形成所述注浆修补桩4。所述的加固桩5伸入上部所述硬土层1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加固桩5直径。所述的加固桩5深入所述下层软土层2层底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加固桩5直径。所述加固桩5的间距、长度和直径按现行具有粘结强度增强体复合地基设计方法确定且形成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模量不小于所述硬土层1相应指标的1/6。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赘述。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的修改、等同替换与改进等,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层处理组合地基,包括上层为硬土层(1)、下层为软土层(2)的组合土层地基和若干个设置在组合地层地基内的加强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体(3)包括位于硬土层(1)内的注浆修补桩(4)和位于软土层(2)内的加固桩(5),所述的加固桩(5)与修补桩(4)同轴,加固桩(5)的直径大于修补桩(4)的直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层处理组合地基,包括上层为硬土层(1)、下层为软土层(2)的组合土层地基和若干个设置在组合地层地基内的加强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体(3)包括位于硬土层(1)内的注浆修补桩(4)和位于软土层(2)内的加固桩(5),所述的加固桩(5)与修补桩(4)同轴,加固桩(5)的直径大于修补桩(4)的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层处理组合地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固桩(5)为旋喷桩或搅拌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层处理组合地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修补桩(4)为填充注浆水泥桩。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光辉贾踊代东涛陈海东李可一陈展黎鸿潘星名杨正刚康景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