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直流电弧炉炉底电极结构,它包括:在炉底中心有数根金属棒电极8,电极8外砌筑有导电套砖7,导电套砖7与不导电干式料4之间为小端面在下方的圆台形导电砖或捣打料6,导电套砖7的成形面与电极8的中轴线在同一平面上。这样当底电极侵蚀较深时,可用导电耐火材料热补底电极,可使底电极寿命大大提高,不必停炉就可解决设备热运转时底电极出现的问题,提高设备炼钢的年产量。(*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直流电弧炉炉底电极结构。目前,金属棒底电极的直流电弧炉的底结构为在炉底中心有1~4根金属棒,钢棒由电极套砖所保护,在电极套砖周围由干式料捣打而成。这种结构的电极电流只集中于炉底金属棒上,使炉底钢棒处钢水过热和钢水流动过快,造成炉底寿命较低;这种结构的电极不可热补,一旦出现炉底侵蚀过快,无法弥补,使设备利用率低且耐火材料消耗高,使炼钢成本提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5-18685公开了一种“直流电弧炉炉底电极结构”,是在金属电极棒周围砌筑一圈耐火砖,并用螺钉固定在炉底,形成可快速更换的小炉底。但该电极结构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形成坚硬的固体,不易更换,且操作复杂。本技术的目的旨在得到一种直流电弧炉底电极结构,可以解决金属棒底电极的热修补问题,并可提高底电极的使用寿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直流电弧炉炉底电极结构,它包括在炉底中心有数根金属棒电极8,电极8外侧为电极套砖,电极套砖外侧为不导电干式料4,电极8外砌筑有导电套砖7,导电套砖7与不导电干式料4之间为小端面在下方的圆台形的导电砖或捣打料6。圆台形导电捣打料的横截面积的最小值S为S≥I/γ,其中I为供电电流,γ为底电极单位面积通过的电流密度,γ≤60KA/m2。金属棒电极8外砌筑的导电套砖7的成形面与电极8的中轴线在同一平面上。圆台形导电砖或捣打料6外侧与不导电干式料4的交界线为近似于直线的方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直流电弧炉底电极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向的剖视图。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图1中,1为石墨电极(阴极),2为废钢原料,3为炉衬砖,4为不导电的炉底干式料。本技术的直流电弧炉底电极结构是在金属棒电极8外侧砌筑一圈由导电耐火材料制成的导电套砖7,如导电镁铝砖,导电套砖7外为圆台形导电捣打料如导电镁铝捣打料6,该圆台的形状为小端面在下方,使炉底下方的导电能力较小,这样导热能力也较小,可减少散热。圆台形导电捣打料外侧与不导电干式料的交界线为近似于直线的方程,其具体形状根据耐火材料不同而不同。5为电极水冷套,9为绝缘隔热层,10为绝缘垫,11为冷却水管。该电极结构是将金属棒底电极的电极套砖改为由导电耐火材料作成的导电套砖,使导电耐火材料和金属棒底电极共同参与导电。同时,为加大导电面积,降低导电耐材的电流密度,在导电套砖周围用导电捣打料。导电耐材所占的面积由导电材料的导电性能和供电电流大小决定,一般导电耐火材料所承受的电流密度应小于60KA/m2,因此,要求导电耐火材料的横截面积的最小值有所限定。图2中,金属棒电极8外砌筑的导电套砖7的成形面12与电极8的中轴线在同一平面上。这是因为导电套砖的成形面导电性较差,不能与钢棒电极接触,应由砖的侧面与钢棒电极相接触。同样,当导电套砖外侧砌筑的导电砖代替捣打料时,应由砖的侧面与导电套砖接触。本技术由于在金属棒电极周围砌筑导电套砖,导电套砖外侧为导电捣打料,该结构的炉底电极,由于导电耐材能承受电源所供给的电流,所以当冶炼了一定炉数的钢以后,底电极侵蚀较深时,可用导电耐火材料热补底电极,把钢棒埋在热补料里。热补以后炼钢时,从钢棒上端至熔池靠耐火材料导电,而电流流到钢棒时,再从钢棒流出去。这样由于解决了热补问题,可使底电极寿命大大提高,不必停炉就可解决设备热运转时底电极出现的问题。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并可提高设备炼钢的年产量。权利要求1.一种直流电弧炉炉底电极结构,它包括在炉底中心有数根金属棒电极8,电极8外侧为电极套砖,电极套砖外侧为不导电干式料4,其特征是电极8外砌筑有导电套砖7,导电套砖7与不导电干式料4之间为小端面在下方的圆台形的导电砖或捣打料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电弧炉炉底电极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圆台形导电捣打料的横截面积的最小值S为S≥I/γ,其中I为供电电流,γ为底电极单位面积通过的电流密度,γ≤60KA/m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电弧炉炉底电极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金属棒电极8外砌筑的导电套砖7的成形面与电极8的中轴线在同一平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电弧炉炉底电极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圆台形导电砖或捣打料6外侧与不导电干式料4的交界线为近似于直线的方程。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直流电弧炉炉底电极结构,它包括:在炉底中心有数根金属棒电极8,电极8外砌筑有导电套砖7,导电套砖7与不导电干式料4之间为小端面在下方的圆台形导电砖或捣打料6,导电套砖7的成形面与电极8的中轴线在同一平面上。这样当底电极侵蚀较深时,可用导电耐火材料热补底电极,可使底电极寿命大大提高,不必停炉就可解决设备热运转时底电极出现的问题,提高设备炼钢的年产量。文档编号F27B3/10GK2307268SQ9722093公开日1999年2月10日 申请日期1997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1997年7月29日专利技术者田守信, 刘山林, 谢梦芹 申请人:宝山钢铁(集团)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流电弧炉炉底电极结构,它包括:在炉底中心有数根金属棒电极8,电极8外侧为电极套砖,电极套砖外侧为不导电干式料4,其特征是:电极8外砌筑有导电套砖7,导电套砖7与不导电干式料4之间为小端面在下方的圆台形的导电砖或捣打料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守信,刘山林,谢梦芹,
申请(专利权)人: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