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隔热及储能的复合结构膜,包括:相变化材料层、均热层和隔热层,相变化材料层、均热层和隔热层依次层叠排列,相变化材料层用于通过转变物理形态吸收热源区域的热量,所述相变化材料层设置在靠近所述热源区域的一侧,隔热层设置在远离热源区域的一侧,均热层设置在相变化材料层与隔热层之间,相变化材料层能在短的时间内吸收热源区域的大量热量,均热层能够将热量快速扩散到均热层和相变化材料层的整片区域上,将局部的热量分散到整片区域,能有效地降低热源区域的温度,并且隔热层能阻隔所述均热层向外传递热量,为用户提供较低温度的接触区域,避免烫手的情况,安全可靠,具有优良的散热效果,能够快速降低温度,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隔热及储能的复合结构膜
本技术涉及散热材料
,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隔热及储能的复合结构膜。
技术介绍
日常生活中,手机发烫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在长时间通话或玩游戏时,有些机型发热的温度能达到50度以上,用户使用手机时会出现烫手的情况,若无法及时地将热排除,导致手机内部温度升高,影响手机的运行性能,系统停止正常运作,甚至使手机电池损坏,发生爆炸,存在安全隐患,现有的散热膜短时间内快速散热效率较低,温度降低速度较慢,同时缺少保护的措施,不能快速提供较低温度的可接触区域,因此,目前市场上需要一种散热效率高和隔热性能好的散热膜材料。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对热源进行快速降温,且为热源提供较低温度的可接触区域。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具有隔热及储能的复合结构膜,包括:相变化材料层、均热层和隔热层,所述相变化材料层、所述均热层和所述隔热层依次层叠排列,所述相变化材料层用于通过转变物理形态吸收热源区域的热量,所述相变化材料层设置在靠近所述热源区域的一侧,所述隔热层设置在远离所述热源区域的一侧,所述均热层设置在所述相变化材料层与所述隔热层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相变化材料层层厚度为0.1mm~1mm,或所述均热层厚度为10μm~500μm,或所述隔热层厚度为10μm~1000μm。进一步地,所述均热层为石墨片、铜片或铝片。进一步地,所述相变化材料层设置有胶黏剂层。进一步地,一种具有隔热及储能的复合结构膜,包括:相变化材料层、均热层和隔热层,所述均热层、所述相变化材料层和所述隔热层依次层叠排列,所述相变化材料层用于通过转变物理形态吸收热源区域的热量,所述均热层设置在靠近所述热源区域的一侧,所述隔热层设置在远离所述热源区域的一侧,所述相变化材料层设置在所述均热层与所述隔热层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相变化材料层层厚度为0.1mm~1mm,或所述均热层厚度为10μm~500μm,或所述隔热层厚度为10μm~1000μm。进一步地,所述均热层为石墨片、铜片或铝片。进一步地,所述均热层设置有胶黏剂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隔热及储能的复合结构膜,所述相变化材料层直接或通过所述胶黏剂层贴合产生热源的区域上,所述相变化材料层能在短的时间内吸收热源区域的大量热量,所述均热层能够将热量快速扩散到所述均热层和所述相变化材料层的整片区域上,将局部的热量分散到整片区域,能有效地降低热源区域的温度,并且所述隔热层能阻隔所述均热层向外传递热量,为用户提供较低温度的接触区域,避免烫手的情况,该具有隔热及储能的复合结构膜安全可靠,具有优良的散热效果,能够快速降低温度,使用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具有隔热及储能的复合结构膜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个实施例的具有隔热及储能的复合结构膜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个实施例的具有隔热及储能的复合结构膜的散热效果示意图;图4为一个实施例的具有隔热及储能的复合结构膜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一个实施例的具有隔热及储能的复合结构膜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下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描述,本技术不仅限于以下具体实施方式。需要理解的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1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具有隔热及储能的复合结构膜,包括:相变化材料层100、均热层200和隔热层300,所述相变化材料层100、所述均热层200和所述隔热层300依次层叠排列,所述相变化材料层100用于通过转变物理形态吸收热源区域的热量,所述相变化材料层100设置在靠近所述热源区域的一侧,所述隔热层300设置在远离所述热源区域的一侧,所述均热层200设置在所述相变化材料层100与所述隔热层300之间。具体的,所述一种具有隔热及储能的复合结构膜层叠排列,沿着层叠方向,依次由所述相变化材料层100、所述均热层200和所述隔热层300组成,所述相变化材料层100、所述均热层200和所述隔热层300两两之间分别通过热熔双面胶粘合,所述相变化材料层100、所述均热层200和所述隔热层300之间依次粘合并压制成一体片状结构。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隔热及储能的复合结构膜,可以在用户长时间通话或玩游戏使得手机消耗大量电量使得手机机体温度上升,贴合于手机机体进行散热时,所述相变化材料层100贴合于手机外壳上,所述相变化材料层100能在短的时间内吸收手机机体上的热量,所述均热层200能够将热量快速扩散到所述均热层200和所述相变化材料层100的整片区域上,将局部的热量分散到整片区域,能有效地降低手机机体的温度,并且所述隔热层300能阻隔所述均热层200向外传递热量,当用户拿着手机时,可以为用户提供较低温度的手机机体的接触区域。实施例2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具有隔热及储能的复合结构膜,包括:相变化材料层100、均热层200和隔热层300,所述均热层200、所述相变化材料层100和所述隔热层300依次层叠排列,所述相变化材料层100用于通过转变物理形态吸收热源区域的热量,所述均热层200设置在靠近所述热源区域的一侧,所述隔热层300设置在远离所述热源区域的一侧,所述相变化材料层100设置在所述均热层200与所述隔热层300之间。具体的,所述一种具有隔热及储能的复合结构膜层叠排列,沿着层叠方向,依次由所述均热层200、所述相变化材料层100和所述隔热层300组成,所述均热层200、所述相变化材料层100和所述隔热层300两两之间分别通过热熔双面胶粘合,所述均热层200、所述相变化材料层100和所述隔热层300之间依次粘合并压制成一体片状结构,所述相变化材料层100可提高被动能量吸收,消除电子产品“热点”区域,及时将热量吸收,有一定的热缓冲作用,所述相变化材料层100厚度设置在0.1mm~1mm之间,可根据不同使用场景中热源的热量大小选择所述相变化材料层100厚度,确保能够将热量吸收,起到散热的作用,所述均热层200可以将热量快速沿平面水平方向传导,所述均热层200厚度设置在10μm~1000μm之间,可根据不同使用场景中对水平导热能力的需求,选择所述均热层200厚度,确保能够将热源区域的热量快速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隔热及储能的复合结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变化材料层、均热层和隔热层,所述相变化材料层、所述均热层和所述隔热层依次层叠排列,所述相变化材料层用于通过转变物理形态吸收热源区域的热量,所述相变化材料层设置在靠近所述热源区域的一侧,所述隔热层设置在远离所述热源区域的一侧,所述均热层设置在所述相变化材料层与所述隔热层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隔热及储能的复合结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变化材料层、均热层和隔热层,所述相变化材料层、所述均热层和所述隔热层依次层叠排列,所述相变化材料层用于通过转变物理形态吸收热源区域的热量,所述相变化材料层设置在靠近所述热源区域的一侧,所述隔热层设置在远离所述热源区域的一侧,所述均热层设置在所述相变化材料层与所述隔热层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隔热及储能的复合结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化材料层厚度为0.1mm~1mm,或所述均热层厚度为10μm~500μm,或所述隔热层厚度为10μm~1000μ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隔热及储能的复合结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均热层为石墨片、铜片或铝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隔热及储能的复合结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化材料层设置有胶黏剂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立强,张秋兵,杨小玉,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力王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