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受限空间的LCD照明装置,所述装置包括LED光源、光波导和目标照明面;所述光波导为壳体,所述光波导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和所述光波导在第三方向上的长度的比为10:1,所述光波导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和所述光波导在第三方向上的长度的比为7:1‑15:1,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分别两两垂直;所述LED光源所发光沿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射入所述光波导内;所述目标照明面设于所述光波导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一侧。结合了LCD背光源edge‑lit模式和积分球的漫反射功能,能够在空间受限的狭窄安装空间内安装,降低了生产设计难度,节约了装配成本,且能够获得较好的照度均匀性和照明亮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受限空间的LCD照明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LCD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受限空间的LCD照明装置。
技术介绍
LED芯片是一个面发光的光源,发光特征近似为朗伯体。当被照明表面到LED芯片距离较近时,在目标照明面上容易形成一个亮斑(hotspot),照度从中心向边缘衰减,照度非常不均匀。这样的照明效果非常容易引起视觉疲劳,甚至头晕,必须尽量避免。借助光学元件改变光在空间内的能量分布,提高照度均匀性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一般地,照明类光学元件分为反射型、折射型、散射型、衍射型以及混合型等。照明设计的两个重要指标就是提高照度均匀性和优化光效。常规的照明设计,如室内、街道照明,光学设计受空间的限制比较小,在光学元件的结构选型和尺寸分配方面有很大的自由度,设计的局限性较小。但是,如果要求在极其狭小的空间内实现相对比较均匀的照明效果,不仅光学元件的设计、生产的难度增大,光效也不能得到保障。在微小空间内实现均匀照明效果的典型代表是LCD的背光源。LCD自身不发光,需要背光源照亮LCD平板,才能实现LCD的显示功能。LCD背光源常使用LED光源,LED的装配方式有edge-lit(侧打光)和bottom-lit(正面打光)两种:bottom-lit模式下LED阵列的放置在LCD的正下方,导致显示屏的整体厚度大,需要的LED数量也多,控制电源的功耗大;但是照度均匀,亮度大。edge-lit模式下LED光源位于光波导的一个或多个侧面上,优点是显示屏的整体厚度小,需要的LED数量少,控制电源的功耗小;缺点是照度均匀性和亮度有所损失。edge-lit模式中现有的结构方式有LCD背光源和积分球两种方式。LCD背光源虽然轻薄,照度均匀度也很高(一般0.9左右),但这是以及其复杂、精细的设计、生产和装配成本为代价。由于背光源非常之精密,对使用者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而且,商品化背光源的可选型号有限,不能满足非标应用环境;而积分球体积越大,球内光能量的分布越均匀,它依赖球内非常大的表面积,通过漫反射促使内部的光能量均匀分布,这种“庞然大物”与极其狭小的可分配空间显然不能兼容。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适用于受限空间的LCD照明装置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受限空间的LCD照明装置。一种适用于受限空间的LCD照明装置,所述装置包括LED光源、光波导和目标照明面;所述光波导为壳体,所述光波导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和所述光波导在第三方向上的长度的比为10:1,所述光波导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和所述光波导在第三方向上的长度的比为7:1-15:1,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分别两两垂直;所述LED光源所发光沿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射入所述光波导内;所述目标照明面设于所述光波导的第三方向上。进一步的,所述LED光源为至少一个LED;所述LED为单波段LED、宽波段LED、非有机LED或有机LED。进一步的,所述光波导具有与所述第三方向平行的第一侧壁;所述LED光源所发光与所述第一侧壁垂直。进一步的,所述光波导具有与所述第三方向垂直的第二侧壁;所述目标照明面与所述第二侧壁贴合。进一步的,所述LED光源设于所述光波导内,所述LED光源与所述第一侧壁固定连接,所述LED光源的发光点设于其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侧壁内表面设有增透膜,所述光波导内表面的其余部分设有漫反射涂料层。进一步的,还包括反射器,所述LED光源设于所述光波导外,所述反射器、所述LED光源和所述第一侧壁沿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依次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壁的内表面和所述第二侧壁的内表面均设有增透膜,所述光波导内表面的其余部分设有漫反射涂料层。进一步的,所述光波导为长方体壳体;所述光波导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所述光波导的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所述光波导的高度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平行。进一步的,所述光波导的材质为PMMA、PC、PS、光学玻璃、氟化物、硅酸盐或硫酸盐。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适用于受限空间的LCD照明装置,结合了LCD背光源edge-lit模式和积分球的漫反射功能,能够在空间受限的狭窄安装空间内安装,降低了生产设计难度,节约了装配成本,且能够获得较好的照度均匀性和照明亮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适用于受限空间的LCD照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第一方向;b-第二方向;c-第三方向;1-LED光源;2-反射器;3-光波导;4-第一侧壁;5-第二侧壁;6-第三侧壁;7-第四侧壁;8-第五侧壁;9-第六侧壁。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申请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申请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1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受限空间的LCD照明装置,所述装置包括LED光源1、光波导3和目标照明面;所述光波导3为壳体,所述光波导3在第一方向a上的长度和所述光波导3在第三方向c上的长度的比为10:1,所述光波导3在第二方向b上的长度和光波导3在第三方向c上的长度的比为7:1-15:1,所述第一方向a、所述第二方向b和所述第三方向c分别两两垂直;所述LED光源1所发光沿所述第一方向a或所述第二方向b射入所述光波导3内;所述目标照明面设于所述光波导3的第三方向c上。本照明装置结合了LCD背光源edge-lit模式和积分球的漫反射功能,能够在空间受限的狭窄安装空间内安装,降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受限空间的LCD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LED光源(1)、光波导(3)和目标照明面;/n所述光波导(3)为壳体,所述光波导(3)在第一方向(a)上的长度和所述光波导(3)在第三方向(c)上的长度的比为10:1,所述光波导(3)在第二方向(b)上的长度和所述光波导(3)在第三方向(c)上的长度的比为7:1-15:1;所述第一方向(a)、所述第二方向(b)和所述第三方向(c)分别两两垂直;/n所述LED光源(1)所发光沿所述第一方向(a)或所述第二方向(b)射入所述光波导(3)内;/n所述目标照明面设于所述光波导(3)的第三方向(c)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受限空间的LCD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LED光源(1)、光波导(3)和目标照明面;
所述光波导(3)为壳体,所述光波导(3)在第一方向(a)上的长度和所述光波导(3)在第三方向(c)上的长度的比为10:1,所述光波导(3)在第二方向(b)上的长度和所述光波导(3)在第三方向(c)上的长度的比为7:1-15:1;所述第一方向(a)、所述第二方向(b)和所述第三方向(c)分别两两垂直;
所述LED光源(1)所发光沿所述第一方向(a)或所述第二方向(b)射入所述光波导(3)内;
所述目标照明面设于所述光波导(3)的第三方向(c)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受限空间的LCD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ED光源(1)为至少一个LED;
所述LED为单波段LED、宽波段LED、非有机LED或有机LED。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受限空间的LCD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波导(3)具有与所述第三方向(c)平行的第一侧壁(4);所述LED光源(1)所发光与所述第一侧壁(4)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受限空间的LCD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波导(3)具有与所述第三方向(c)垂直的第二侧壁(5);所述目标照明面与所述第二侧壁(5)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受限空间的LCD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ED...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曙光,
申请(专利权)人:汉能移动能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