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预制构件及在预制构件成型过程中定位套筒和定位杆的定位方法,解决预制构件无法进行装配位置微调的问题。预制构件包括本体和受力筋,所述受力筋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套筒和定位杆,所述定位套筒包括第一放大导向段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放大导向段内侧的第一精准紧配段,所述第一放大导向段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精准紧配段的径向尺寸,一块预制构件上的定位杆沿另一块预制构件位于定位套筒上的第一放大导向段滑入第一精准紧配段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预制构件及在预制构件成型过程中定位套筒和定位杆的定位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装配式建筑,尤其涉及一种预制构件及在预制构件成型过程中定位套筒和定位杆的定位方法。
技术介绍
预制构件包括若干本体和设置在本体上的受力筋,部分受力筋伸出本体,本体上设有预留孔,伸出本体的受力筋插入预留孔内,以实现相邻本体装配后连为一体。当相邻本体相互错位时,伸出本体的受力筋将无法插入预留孔内。预制构件为实现相邻本体之间的快速装配,在本体外设置支架,每个支架上设有定位机构,其中一块本体上的定位机构与其相邻的本体上的定位机构配合,以实现相邻本体装配后连为一体。然而,现有的支架无法对本体进行装配位置上的微调,这会导致一块本体上的受力筋以倾斜的方式插入另一块本体,由于本体体积大、重量重,因此,当一块本体上的受力筋以倾斜的方式插入另一块本体时,部分无法插入预留孔的受力筋将发生弯折并夹持在两块本体之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构件及在预制构件成型过程中定位套筒和定位杆的定位方法,对预制构件进行装配位置微调。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预制构件包括本体和受力筋,所述受力筋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套筒和定位杆,所述定位套筒包括第一放大导向段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放大导向段内侧的第一精准紧配段,所述第一放大导向段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精准紧配段的径向尺寸,一块预制构件上的定位杆沿另一块预制构件位于定位套筒上的第一放大导向段滑入第一精准紧配段内。进一步的,当所述定位杆插入所述第一精准紧配段时,所述第一精准紧配段与所述定位杆的侧壁之间的间隙为0.05mm-20mm。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杆包括第二放大导向段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放大导向段内侧的第二精准紧配段,所述第二放大导向段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精准紧配段的径向尺寸,一块预制构件位于定位杆上的第二放大导向段沿另一块预制构件位于定位套筒上的第一放大导向段滑入第一精准紧配段内,以使所述第二精准紧配段与所述第一精准紧配段对应。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套筒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精准紧配段内侧的第三放大导向段,所述第一精准紧配段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三放大导向段的径向尺寸。进一步的,一块预制构件位于定位杆上的第二精准紧配段与另一块预制构件位于定位套筒上的第一精准紧配段对应时,所述第三放大导向段与所述第二放大导向段对应。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套筒还包括第三精准紧配段和设置在所述第三精准紧配段内侧的第四放大导向段,所述第三放大导向段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三精准紧配段的径向尺寸,所述第三精准紧配段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四放大导向段的径向尺寸,一块预制构件位于定位杆上的第二放大导向段沿另一块预制构件位于定位套筒上的第三放大导向段滑入第三精准紧配段内,以使所述第三精准紧配段与所述第二精准紧配段对应。进一步的,还包括上预埋套筒和下预埋套筒,所述上预埋套筒和所述下预埋套筒分别设置在所述本体上,所述定位套筒与所述上预埋套筒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与所述下预埋套筒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上预埋套筒包括上连接段和上止动段,所述上连接段与所述定位套筒固定连接;所述下预埋套筒包括下连接段和下止动段,所述下连接段与所述定位杆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套筒与所述上连接段旋接,所述定位杆与所述下连接段旋接。在预制构件成型过程中定位套筒和定位杆的定位方法包括:步骤一,在模具的端部固定设置定位板,并且根据设计位置在定位板上开设定位孔;步骤二,将定位套筒和定位杆分别对应的固定连接在定位孔的位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预制构件包括受力筋定位步骤,在模具上设置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用于限定受力筋在模具上的精确位置,从定位件装配步骤可以看出,定位件包括定位杆和定位套筒,当受力筋的下刚性膨大头和受力筋的上刚性膨大头在模具内的精确限定后,定位杆和定位套筒在预制构件上的位置也得以精确限定。本专利技术中,预制构件包括混凝土送料步骤,混凝土用于固定受力筋,以避免受力筋在离开模具后发生位置改变。由于定位杆和第一连接组件设置在受力筋上,因此,在定位杆沿定位套筒滑动过程中,第一连接组件也随之发生横向移动。现有预制构件具有体积大、重量重的特点,因此,预制构件的安装工人在难以确定其中一块预制构件上的第一连接组件是否与其下方预制构件上第二连接组件对应的情况下,通过定位杆微调一块预制构件的横向位置,以实现一块预制构件上的第一连接组件插接在另一块预制构件的第二连接组件上。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放大导向段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一精准紧配段的径向尺寸,所述第一放大导向段用于控制定位杆在定位套筒上可以横向移动的距离。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预制构件的立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预制构件的俯视图;图3为图2中A-A处的剖视图(放大后);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定位套筒的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预制构件的俯视图;图7为图6中C-C处的剖视图(放大后);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中预制构件的俯视图;图9为图8中D-D处的剖视图(放大后);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中预制构件的的侧视图;图11为图10中E-E处的剖视图;图12为图11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参见图1,预制构件包括本体1、受力筋2、第一连接组件3和第二连接组件4,受力筋2设置在本体1上,第一连接组件3和第二连接组件4设置在受力筋2的两端。参见图2和图3,所述受力筋2包括纵筋21和横筋22,第二连接组件4和第一连接组件3设置在纵筋21的两端。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组件3包括插接杆和锁紧件,插接杆一端设置在受力筋2的一端,锁紧件外套在插接杆上且二者螺纹配合,第二连接组件4包括弹性元件、弹性卡片组件、垫圈和限位筒,限位筒设置在受力筋2的另一端,弹性元件、垫圈和弹性卡片组件设置在受力筋2内,弹性元件通过垫圈推动弹性卡片组件抵接限位筒。参见图3,纵筋21的下端设有下刚性膨大头212,下刚性膨大头212上设有下螺纹孔,插接杆的侧壁上具有可与下螺纹孔旋接的下外螺纹,以实现插接杆与下刚性膨大头212螺纹连接;所述锁紧件为外齿轮,外齿轮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插接杆的侧壁上还具有与内螺纹配合的中间外螺纹,外齿轮外壁上的第一齿牙与外部施力工具(例如齿轮)啮合连接,外部施力工具通过推动锁紧件周向旋转,以实现锁紧件与限位筒相抵。纵筋21的上端设有上刚性膨大头211,上刚性膨大头211上设有上螺纹孔,限位筒的侧壁上具有可与上螺纹孔旋接的上外螺纹,以实现限位筒与上刚性膨大头211螺纹连接;所述限位筒的外壁上设有环形齿圈,环形齿圈上的第二齿牙与外部施力工具啮合连接,外部施力工具通过推动限位筒周向旋转,以实现限位筒与纵筋21螺纹连接;所述弹性元件为螺旋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预制构件,包括本体和受力筋,所述受力筋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套筒和定位杆,所述定位套筒包括第一放大导向段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放大导向段内侧的第一精准紧配段,所述第一放大导向段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精准紧配段的径向尺寸,一块预制构件上的定位杆沿另一块预制构件位于定位套筒上的第一放大导向段滑入第一精准紧配段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预制构件,包括本体和受力筋,所述受力筋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套筒和定位杆,所述定位套筒包括第一放大导向段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放大导向段内侧的第一精准紧配段,所述第一放大导向段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精准紧配段的径向尺寸,一块预制构件上的定位杆沿另一块预制构件位于定位套筒上的第一放大导向段滑入第一精准紧配段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定位杆插入所述第一精准紧配段时,所述第一精准紧配段与所述定位杆的侧壁之间的间隙为0.05mm-20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杆包括第二放大导向段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放大导向段内侧的第二精准紧配段,所述第二放大导向段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精准紧配段的径向尺寸,一块预制构件位于定位杆上的第二放大导向段沿另一块预制构件位于定位套筒上的第一放大导向段滑入第一精准紧配段内,以使所述第二精准紧配段与所述第一精准紧配段对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套筒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精准紧配段内侧的第三放大导向段,所述第一精准紧配段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三放大导向段的径向尺寸。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制构件,其特征在于,一块预制构件位于定位杆上的第二精准紧配段与另一块预制构件位于定位套筒上的第一精准紧配段对应时,所述第三放大导向段与所述第二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兆弟,
申请(专利权)人:周兆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