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转角板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56101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2: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转角板构件。包括位于外侧的外叶板,外叶板的截面为L形且内部设有内筋网;在外叶板的内侧设有内保温层;内筋网由L形横向钢筋和平直纵向钢筋焊接得到,在内筋网上还设有多个玻璃纤维筋;在外叶板的顶部设有顶部第一吊环和顶部第二吊环,在外叶板的一侧边缘设有侧部第一吊环和侧部第二吊环;在位于一侧的外叶板与内保温层两者的中下部设有侧部窗口,在位于另一侧的外叶板与内保温层两者的顶部设有顶部缺口、底部设有底部缺口,在内筋网的内侧、顶部缺口的周围设有上部加强筋网,在内筋网的内侧、侧部窗口和底部缺口的周围设有下部加强筋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便于施工、占地面积小且表面平整。

A kind of corner plate component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转角板构件
本技术属于装配式建筑
,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转角板构件。
技术介绍
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称为装配式建筑。近年来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以及建筑理念的发展,装配式建筑以其诸多优点而得到了推广。1、大量的建筑部品由车间生产加工完成,现场大量的装配作业,比原始现浇作业大大减少;2、采用建筑、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理想状态是装修可随主体施工同步进行;3、设计的标准化和管理的信息化,构件越标准,生产效率越高,相应的构件成本就会下降,配合工厂的数字化管理,整个装配式建筑的性价比越来越高;4、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5、节能环保。随着技术的技术以及环保理念的加深,装配式建筑必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PCF板(Precastconcretefacadepanel)即预制外挂墙板,是装配式建筑中的重要部品之一,建筑施工中先布置好墙体内层的结构钢筋,之后在外侧布置安装PCF板,之后进行内层墙体的现场浇筑并在内外墙体之间设置保温层,浇筑成型后得到整体的建筑外墙,在浇筑施工的过程中,位于外侧的PCF板起到的是浇筑模板的作用,同时由于PCF板是在工厂内预制加工的,其外立面可以加工得十分整齐美观,这也提升了装配式建筑自身的美观效果。装配式建筑中较难以施工的位置是上述PCF板的转角转接处,现有的处理方式是在PCF板的交界处搭建结构钢筋并采用现浇工艺进行施工或者在转角处设置预制柱构件并将PCF板与预制柱构件连接。前一种方式下施工的难度大大提升,同时降低了施工的速度;后一种方式下,由于预制柱构件的结构尺寸通常大于PCF板的厚度,因此施工后较为占用面积而且导致墙体不平整。另一方面,上述施工方式难以在必要位置预留如排风管道、管线布线槽等结构,令装配式建筑后续的功能搭建存在不便(如后续开沟、挖槽、打孔等)。因此需要开发设计一种用于PDF板转角位置的预制结构件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施工、占地面积小且表面平整、具有管路布置功能的装配式建筑的转角板构件。本技术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转角板构件包括位于外侧的混凝土材质的外叶板,外叶板的截面为L形且内部设有内筋网;在外叶板的内侧设有发泡聚氨酯材质的内保温层,内保温层的截面为L形;内筋网由L形横向钢筋和平直纵向钢筋焊接得到,在内筋网上还设有多个玻璃纤维筋,各玻璃纤维筋的长度方向与所在内筋网的平面垂直,各玻璃纤维筋的外端位于外叶板内、内端位于内保温层内;在外叶板的顶部设有顶部第一吊环和顶部第二吊环,在外叶板的一侧边缘设有侧部第一吊环和侧部第二吊环;在位于一侧的外叶板与内保温层两者的中下部设有横向贯通的侧部窗口,在位于另一侧的外叶板与内保温层两者的顶部设有横向贯通的顶部缺口、底部设有横向贯通的底部缺口,内筋网上与侧部窗口、顶部缺口和底部缺口对应的部分通过切割去除,在内筋网的内侧、顶部缺口的周围设有上部加强筋网,在内筋网的内侧、侧部窗口和底部缺口的周围设有下部加强筋网。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简单合理的装配式建筑的转角板构件,通过提供一种预制的转角板构件,解决了现有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相邻两个转角位置的PCF板之间的连接问题。整个转角板构件自成单元,十分便于整体运输、吊装和安装施工。通过在内侧设置内保温层并在外叶板与内保温层之间设置多个玻璃纤维筋,令本转角板构件自身具备保温能力的同时保证了外叶板与内保温层之间连接的可靠性,避免在施工过程中以及装配式建筑存在的周期内发生脱离和脱落问题,保证了建筑的保温性能。通过在顶部和侧部设置多个吊环,令整个转角板构件便于进行吊装,多个吊点的设计令吊装过程更稳定,施工过程更可控。通过设置侧部窗口、顶部缺口和底部缺口,令本转角板构件能够作为功能单元与PCF板或者其它如预制建筑风道连接,为建筑提供功能设计(如排风管道、布线管道、水电煤气管路通道等)。由于本转角板构件是在工厂内预制成型的,与现场浇筑的方式相比,形成的外墙体表面光滑平整,占地面积更小。优选地:在外叶板顶部的外侧设有顶部外向槽口、底部的外侧设有底部嵌合凸棱,所述转角板构件在竖直方向码放时,上一外叶板的底部嵌合凸棱落入下一外叶板的顶部外向槽口。优选地:在外叶板的顶部设有多个顶部插杆,各顶部插杆的中心线均与外叶板的长度方向平行,在外叶板的底部设有多个底部插套,各底部插套的中心线分别与各顶部插杆的中心线共线。优选地:顶部插杆为圆钢段,下端与内筋网焊接固定;底部插套为上端封口的金属管段,截面为椭圆形,底部插套的上端与内筋网焊接固定。优选地:顶部第一吊环、顶部第二吊环、侧部第一吊环和侧部第二吊环四者均为“几”字形,各采用同一钢筋段弯折成型;顶部第一吊环和顶部第二吊环两者的下部、侧部第一吊环和侧部第二吊环两者的内部均与内筋网焊接固定。优选地:内筋网的L形横向钢筋采用同一钢筋段弯折制得,内筋网的L形横向钢筋位于外侧、平直纵向钢筋位于内侧。优选地:在所述转角板构件的两个板体上各设有多个平吊预埋件,平吊预埋件为带有内螺纹的套管,其中部与内筋网焊接固定、外端与外叶板的外立面平齐、内端与内保温层的内立面平齐,平吊预埋件的中心线与所在的内筋网的平面垂直。优选地:上部加强筋网包括上部L横筋和上部平直纵筋,上部加强筋网与顶部缺口对应的部分通过切割去除;下部加强筋网包括下部L横筋和下部平直纵筋,下部加强筋网与侧部窗口和底部缺口对应的部分通过切割去除。优选地:在所述转角板构件的两个板体上,外叶板的长度均大于内保温层的长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C-C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配筋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2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叶板;1-1、顶部外向槽口;1-2、底部嵌合凸棱;2、底部插套;3、侧部窗口;4、顶部第二吊环;5、顶部第一吊环;6、顶部插杆;7、玻璃纤维筋;8、平吊预埋件;9、内保温层;10、侧部第一吊环;11、侧部第二吊环;12、顶部缺口;13、底部缺口;14、内筋网;15、上部加强筋网;16、下部加强筋网。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请参见图1、图2和图5,本技术的装配式建筑的转角板构件包括位于外侧的混凝土材质的外叶板1,外叶板1的截面为L形且内部设有内筋网14;在外叶板1的内侧设有发泡聚氨酯材质的内保温层9,内保温层9的截面为L形。内筋网14作为外叶板1的内部结构骨架,外叶板1采用混凝土一体浇筑在内筋网14上成型。内筋网14由L形横向钢筋和平直纵向钢筋焊接得到。本实施例中,内筋网14的L形横向钢筋采用同一钢筋段弯折制得,内筋网14的L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转角板构件,其特征是:包括位于外侧的混凝土材质的外叶板(1),外叶板(1)的截面为L形且内部设有内筋网(14);在外叶板(1)的内侧设有发泡聚氨酯材质的内保温层(9),内保温层(9)的截面为L形;内筋网(14)由L形横向钢筋和平直纵向钢筋焊接得到,在内筋网(14)上还设有多个玻璃纤维筋(7),各玻璃纤维筋(7)的长度方向与所在内筋网(14)的平面垂直,各玻璃纤维筋(7)的外端位于外叶板(1)内、内端位于内保温层(9)内;在外叶板(1)的顶部设有顶部第一吊环(5)和顶部第二吊环(4),在外叶板(1)的一侧边缘设有侧部第一吊环(10)和侧部第二吊环(11);在位于一侧的外叶板(1)与内保温层(9)两者的中下部设有横向贯通的侧部窗口(3),在位于另一侧的外叶板(1)与内保温层(9)两者的顶部设有横向贯通的顶部缺口(12)、底部设有横向贯通的底部缺口(13),内筋网(14)上与侧部窗口(3)、顶部缺口(12)和底部缺口(13)对应的部分通过切割去除,在内筋网(14)的内侧、顶部缺口(12)的周围设有上部加强筋网(15),在内筋网(14)的内侧、侧部窗口(3)和底部缺口(13)的周围设有下部加强筋网(1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转角板构件,其特征是:包括位于外侧的混凝土材质的外叶板(1),外叶板(1)的截面为L形且内部设有内筋网(14);在外叶板(1)的内侧设有发泡聚氨酯材质的内保温层(9),内保温层(9)的截面为L形;内筋网(14)由L形横向钢筋和平直纵向钢筋焊接得到,在内筋网(14)上还设有多个玻璃纤维筋(7),各玻璃纤维筋(7)的长度方向与所在内筋网(14)的平面垂直,各玻璃纤维筋(7)的外端位于外叶板(1)内、内端位于内保温层(9)内;在外叶板(1)的顶部设有顶部第一吊环(5)和顶部第二吊环(4),在外叶板(1)的一侧边缘设有侧部第一吊环(10)和侧部第二吊环(11);在位于一侧的外叶板(1)与内保温层(9)两者的中下部设有横向贯通的侧部窗口(3),在位于另一侧的外叶板(1)与内保温层(9)两者的顶部设有横向贯通的顶部缺口(12)、底部设有横向贯通的底部缺口(13),内筋网(14)上与侧部窗口(3)、顶部缺口(12)和底部缺口(13)对应的部分通过切割去除,在内筋网(14)的内侧、顶部缺口(12)的周围设有上部加强筋网(15),在内筋网(14)的内侧、侧部窗口(3)和底部缺口(13)的周围设有下部加强筋网(1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的转角板构件,其特征是:在外叶板(1)顶部的外侧设有顶部外向槽口(1-1)、底部的外侧设有底部嵌合凸棱(1-2),所述转角板构件在竖直方向码放时,上一外叶板(1)的底部嵌合凸棱(1-2)落入下一外叶板(1)的顶部外向槽口(1-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的转角板构件,其特征是:在外叶板(1)的顶部设有多个顶部插杆(6),各顶部插杆(6)的中心线均与外叶板(1)的长度方向平行,在外叶板(1)的底部设有多个底部插套(2),各底部插套(2)的中心线分别与各顶部插杆(6)的中心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思明刘俊东范阿龙刘海豹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声远装配式建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