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次结构抗渗防漏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794075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0: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二次结构抗渗防漏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基面清理;S2、混凝土坎台砌筑;S3、上部砌体施工;所述混凝土坎台的施工过程包括:a、搭建钢筋混凝土框架;b、搭建浇注模板;c、浇注抗渗混凝土;d、抗渗混凝土初凝后拆卸浇注模板;e、洒水养护;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使混凝土坎台在浇注的过程中,混凝土坎台与基面的衔接处不易形成较大的缝隙,接触槽的设置增大了抗渗混凝土与基面的接触面积,抗渗混凝土成型过程中产生的侧向压力被切块板限位,模板不易变形,减少模板支架压实不足所引起的裂缝,抗渗混凝土硬化后不易产生裂缝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二次结构抗渗防漏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房屋建设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二次结构抗渗防漏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在房屋建设过程中,框架、剪力墙、框剪工程中的一些非承重的砌体,如构造柱,过梁、女儿墙、填充墙以及隔墙等一些在装饰前需要完成的部分,称为二次结构。如申请公布号为CN110451890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布了一种二次结构抗渗防漏施工方法,该专利技术针对防水层容易脱落,导致二次结构的抗渗效果下降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二次结构抗渗防漏施工方法,该技术方案如下:包括步骤:搭建钢筋框架;搭建浇注模板;浇注抗渗混凝土;抗渗混凝土初凝后拆卸浇注模板;洒水养护;使得混凝土十分密实,提高了混凝土结构的抗渗能力。但是,由于混凝土在凝结、固化过程中发生收缩,二次结构与基面的衔接处混凝土均容易形成较大缝隙,抗渗防漏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抗渗防漏效果较好的二次结构抗渗防漏施工方法。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二次结构抗渗防漏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基面清理;;S2、混凝土坎台砌筑;S3、上部砌体施工;所述混凝土坎台的施工过程包括:a、搭建钢筋混凝土框架;b、搭建浇注模板;c、浇注抗渗混凝土;d、抗渗混凝土初凝后拆卸浇注模板;e、洒水养护;所述基面清理过程中,在基面开有至少有三条相互平行的接触槽,并将混凝土坎台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放置于接触槽内,所述混凝土坎台包括钢筋混凝土框架,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包括两个相互平行且竖直设置的砌块板,所述砌块板嵌合于接触槽内,相对的两个砌块板之间浇注有抗渗混凝土。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混凝土坎台在浇注的过程中,混凝土坎台与基面的衔接处不易形成较大的缝隙,接触槽的设置增大了抗渗混凝土与基面的接触面积,抗渗混凝土成型过程中产生的侧向压力被切块板限位,模板不易变形,减少模板支架压实不足所引起的裂缝,抗渗混凝土硬化后不易产生裂缝;且当施工过程中,当出现拆模过早的施工问题后,抗渗混凝土在砌块板的限位下,抗渗混凝土不易因为自重或施工载荷的作用下产生变形。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相对的两个所述砌块板之间设有支撑组件,所述砌块板投影于接触槽上的宽度小于接触槽的宽度,两个所述砌块板相对的表面设有若干网纹状突起。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砌块板的一侧被接触槽限位且相对的两块砌块板因为支撑组件的原因进行限位,当浇注后的抗渗混凝土因为硬化后产生形变时被支撑组件以及接触槽限位,混凝土坎台不易发生形变,不易产生裂缝,且支撑组件位于相对的两个砌块板之间,起到加强混凝土坎台强度的作用;由于砌块板投影上的宽度小于接触槽的宽度,当工作人员对相对的两块砌块板之间进行抗渗混凝土的浇注时,一部分抗渗混凝土落入放置砌块板的接触槽内,混凝土坎台在成型的过程中,接触槽内的抗渗混凝土与砌块板之间相互接触并产生持续的作用力,砌块板受力均衡,不易使混凝土坎台形成裂缝,不易发生渗水的现象。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两个分别设于砌块板上的铰接座,所述铰接座位于两块砌块板相对的表面上,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两根相互铰接且远离铰接处的一端与铰接座铰接的支撑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工作人员在安装砌块板时,将砌块板垂直于基面放置于接触槽内,然后调节相互铰接的支撑组件之间的角度,使支撑组件始终对砌块板产生一个朝向外侧的作用力,砌块板与接触槽一端的内壁始终抵触,水分不易从砌块板与接触槽之间的连接处渗入。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若干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一端与支撑杆的铰接处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工作人员在浇注抗渗混凝土前将支撑组固定于接触槽内,在混凝土坎台成型过程中对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产生的形变力进行限制,混凝土坎台不易产生渗水的裂缝,工作人员在对支撑座进行固定的过程中,可以基面上钻孔后将支撑座固定在基座上,也可以通过混凝土的硬化,先将支撑座固定于接触槽内,方便支撑座在后期施工过程中支撑组件进行限位。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杆的铰接处伸出有一个固定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对砌块板进行限位的过程中,支撑组件对砌块板施力较为均匀,砌块板不易因为受力不均匀而产生裂缝。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支撑座上设有锁紧杆,所述锁紧杆与固定杆配合,所述锁紧杆与固定杆均为横截面为半圆型的长杆,均有一个设有螺纹段的半圆形弧形表面,锁紧杆与固定杆配合后,锁紧杆与固定杆的部分表面贴合且贴合处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锁紧杆与固定杆的贴合处套设有一个锁紧螺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支撑座与固定杆通过锁紧螺母固定连接,当浇注抗渗混凝土时,由于锁紧杆以及固定杆上的螺纹段的原因,两者与抗渗混凝土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抗渗混凝土与基面之间的连接强度较大,不易产生渗透裂缝。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放置有支撑座的接触槽内固定有止水条,止水条固定于该接触槽的侧壁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混凝土坎台与基面的接缝处产生裂缝时,水流到达止水条处被阻挡,混凝土坎台与基面的接触处不易发生渗水的现象。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搭建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将界面粘结剂涂抹在混凝土坎台的划线位置,并在划线区域中间的接触槽内粘结两条止水条,止水条位于接触槽的侧壁内;然后首先将支撑座固定于接触槽内,然后将砌块板放置在靠近划线区域外侧的接触槽内,并手动下压两个砌块板之间的支撑组件,当支撑组件将砌块板抵至竖直状态时,砌块板背离另一砌块板的端部与接触槽的侧壁抵接;然后通过锁紧螺母固定支撑组件;然后沿砌块板长度方向的两端搭建浇注模板,浇注模板固定后向浇注模板以及砌块板围成区域内浇注抗渗混凝土。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混凝土坎台在浇注的过程中,混凝土坎台与基面的衔接处不易形成较大的缝隙。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使混凝土坎台在浇注的过程中,混凝土坎台与基面的衔接处不易形成较大的缝隙,接触槽的设置增大了抗渗混凝土与基面的接触面积,抗渗混凝土成型过程中产生的侧向压力被切块板限位,模板不易变形,减少模板支架压实不足所引起的裂缝,抗渗混凝土硬化后不易产生裂缝;且当施工过程中,当出现拆模过早的施工问题后,抗渗混凝土在砌块板的限位下,抗渗混凝土不易因为自重或施工载荷的作用下产生变形;2.使工作人员在安装砌块板时,将砌块板垂直于基面放置于接触槽内,然后调节相互铰接的支撑组件之间的角度,使支撑组件始终对砌块板产生一个朝向外侧的作用力,砌块板与接触槽一端的内壁始终抵触,水分不易从砌块板与接触槽之间的连接处渗入;3.使混凝土坎台在浇注的过程中,混凝土坎台与基面的衔接处不易形成较大的缝隙。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基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二次结构抗渗防漏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基面(1)清理;S2、混凝土坎台砌筑;S3、上部砌体施工;/n所述混凝土坎台的施工过程包括:a、搭建钢筋混凝土框架;b、搭建浇注模板;c、浇注抗渗混凝土;d、抗渗混凝土初凝后拆卸浇注模板;e、洒水养护;所述基面(1)清理过程中,在基面(1)开有至少有三条相互平行的接触槽(2),并将混凝土坎台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放置于接触槽(2)内,所述混凝土坎台包括钢筋混凝土框架,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包括两个相互平行且竖直设置的砌块板(3),所述砌块板(3)嵌合于接触槽(2)内,相对的两个砌块板(3)之间浇注有抗渗混凝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次结构抗渗防漏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基面(1)清理;S2、混凝土坎台砌筑;S3、上部砌体施工;
所述混凝土坎台的施工过程包括:a、搭建钢筋混凝土框架;b、搭建浇注模板;c、浇注抗渗混凝土;d、抗渗混凝土初凝后拆卸浇注模板;e、洒水养护;所述基面(1)清理过程中,在基面(1)开有至少有三条相互平行的接触槽(2),并将混凝土坎台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放置于接触槽(2)内,所述混凝土坎台包括钢筋混凝土框架,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包括两个相互平行且竖直设置的砌块板(3),所述砌块板(3)嵌合于接触槽(2)内,相对的两个砌块板(3)之间浇注有抗渗混凝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结构抗渗防漏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相对的两个所述砌块板(3)之间设有支撑组件(4),所述砌块板(3)投影于接触槽(2)上的宽度小于接触槽(2)的宽度,两个所述砌块板(3)相对的表面设有若干网纹状突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结构抗渗防漏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4)包括两个分别设于砌块板(3)上的铰接座(41),所述铰接座(41)位于两块砌块板(3)相对的表面上,所述支撑组件(4)还包括两根相互铰接且远离铰接处的一端与铰接座(41)铰接的支撑杆(4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次结构抗渗防漏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4)还包括若干支撑座(43),所述支撑座(43)的一端与支撑杆(42)的铰接处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次结构抗渗防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奕青林吉利姚遂妹郑灿航林泽滨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盈德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