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土建工程建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制墩身及预制墩身安装方法。预制墩身包括预制节段和型钢骨架,预制墩身包括底节墩身、多个节段墩身和顶节墩身;型钢骨架的一端用于与承台相连接,型钢骨架的另一端沿第一方向延伸;底节墩身、多个节段墩身和顶节墩身顺次堆叠于承台上,并与型钢骨架相连接。型钢骨架作为预制墩身的抗弯构件,同时型钢骨架也作为辅助完成底节墩身、节段墩身和顶节墩身的安装连接,提高预制墩身的安装精度的劲性骨架。从而在安装预制墩身时,能够逐节将多个预制节段吊装至预定的安装位置,从下至上顺次堆叠在一起,使预制墩身的安装更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预制墩身及预制墩身安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土建工程建造
,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制墩身及预制墩身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对于较高或较大的跨径桥梁的墩身,根据受力需要,一般采用群桩基础和实体矩形墩身,并采用承台联结。对于截面积大、高度高的墩身,由于浇筑、运输和安装能力限制,无法整体制造、一次安装,只能采用节段预制、现场拼装工艺。目前,预制节段的现场连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采用灌浆套筒连接,但对安装精度要求高,造价高;另一种方法是采用预应力钢绞线连接,但预应力钢束穿束难度大,且抗震性能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墩身及预制墩身安装方法,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预制墩身安装不方便的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预制墩身,包括预制节段和型钢骨架;所述预制节段包括顶节墩身、底节墩身和节段墩身;所述型钢骨架的一端用于与承台相连接,所述型钢骨架的另一端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节段墩身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底节墩身、多个所述节段墩身和所述顶节墩身沿第一方向顺次堆叠于所述承台上,并与所述型钢骨架相连接。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制节段形成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预留通孔,所述型钢骨架通过所述预留通孔穿过所述预制节段。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预制节段上的所述预留通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预留通孔沿所述预制节段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型钢骨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型钢骨架与多个所述预留通孔一一对应。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混凝土层;所述预留通孔与对应的型钢骨架之间填充有所述混凝土层,以使所述预制节段与所述型钢骨架相连接。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顶节墩身和所述节段墩身朝向所述承台的一端形成剪力槽;所述底节墩身和所述节段墩身远离所述承台的一端形成与所述剪力键相适配的剪力键。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环氧胶层;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预制节段之间设置于所述环氧胶层。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型钢骨架均包括多个节段型钢;多个所述节段型钢沿所述第一方向顺次相连接。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制节段均为空心墩身。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节墩身的高度不超过2m,所述节段墩身和所述顶节墩身的高度为3.5-5m。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预制墩身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00、将第一节预制节段吊装至预定安装位置,从第一节预制节段的预留通孔内插入型钢骨架,并使型钢骨架的下端与承台相连接;在第一节预制节段的上表面涂抹环氧胶;步骤200、逐节将预制节段吊装至预定位置,并将预制节段顺着型钢挂架下放;并在完成一节预制节段的安装后,在预制节段的上表面涂抹环氧胶;步骤300、当型钢骨架的长度不能满足下一节的预制节段的安装需要时,在型钢骨架的上方续接一段型钢骨架,并在已安装的节段墩身的预留通孔内灌注混凝土;步骤400、重复上述步骤200和步骤300,直至完成最后一节的预制节段的安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预制墩身,包括预制节段和型钢骨架,预制墩身包括底节墩身、多个节段墩身和顶节墩身;型钢骨架的一端用于与预制墩身的承台相连接,型钢骨架的另一端沿第一方向(竖直方向)延伸;节段墩身的数量为多个,底节墩身、多个节段墩身和顶节墩身顺次堆叠于承台上,并与型钢骨架相连接。型钢骨架作为预制墩身的抗弯构件,同时型钢骨架也作为辅助完成底节墩身、节段墩身和顶节墩身的安装连接,提高预制墩身的安装精度的劲性骨架。从而在安装时,能够逐节将多个预制节段吊装至预定的安装位置,从下至上顺次堆叠在一起,并通过型钢骨架连接成一个整体固定安装于承台上,共同承台外部的作用力,并使预制墩身的安装更方便。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预制墩身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第一节预制节段吊装至预定安装位置,从第一节预制节段的预留通孔内插入型钢骨架,并使型钢骨架的下端与承台相连接;在第一节预制节段的上表面涂抹环氧胶;下一步,逐节将预制节段吊装至预定位置,并将预制节段顺着型钢挂架下放;并在完成一节预制节段的安装后,在预制节段的上表面涂抹环氧胶;下一步,当型钢骨架的长度不能满足下一节的预制节段的安装需要时,在型钢骨架的上方续接一段型钢骨架,并在已安装的节段墩身的预留通孔内灌注混凝土;下一步,重复上述步骤200和步骤300,直至完成最后一节的预制节段的安装。通过本申请的预制墩身的安装方法,能够快速方便地完成预制墩身的安装。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制墩身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底节墩身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节段墩身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顶节墩身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心结构的预制节段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制墩身安装方法的流程示意图。附图标记:1-型钢骨架,2-预制节段,21-底节墩身,22-节段墩身,23-顶节墩身,3-剪力键,4-剪力槽,5-预留通孔,6-承台。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通”、“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制墩身,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节段和型钢骨架;/n所述预制节段包括顶节墩身、底节墩身和节段墩身;/n所述型钢骨架的一端用于与承台相连接,所述型钢骨架的另一端沿第一方向延伸;/n所述节段墩身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底节墩身、多个所述节段墩身和所述顶节墩身沿所述第一方向顺次堆叠于所述承台上,并与所述型钢骨架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墩身,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节段和型钢骨架;
所述预制节段包括顶节墩身、底节墩身和节段墩身;
所述型钢骨架的一端用于与承台相连接,所述型钢骨架的另一端沿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节段墩身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底节墩身、多个所述节段墩身和所述顶节墩身沿所述第一方向顺次堆叠于所述承台上,并与所述型钢骨架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墩身,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节段形成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预留通孔,所述型钢骨架通过所述预留通孔穿过所述预制节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墩身,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预制节段上的所述预留通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预留通孔沿所述预制节段的周向间隔分布;
所述型钢骨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型钢骨架与多个所述预留通孔一一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墩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混凝土层;
所述预留通孔与对应的所述型钢骨架之间填充有所述混凝土层,以使所述预制节段与所述型钢骨架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墩身,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节墩身和所述节段墩身朝向所述承台的一端形成剪力槽;
所述底节墩身和所述节段墩身远离所述承台的一端形成与所述剪力槽相适配的剪力键。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向阳,王昌将,李磊,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