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控式双腔气管导管转换器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医疗器具
,具体涉及一种可控式双腔气管导管转换器。
技术介绍
医护人员在对肺病患者进行治疗或手术时,经常需要对患者进行双腔气管插管,目前使用的双腔气管插管技术已经较为成熟,操作过程中需要使用到气管转换器接头,现有技术中的气管转换器接头是普通的Y型接头。其在实际使用时,还存在一些缺点,如双肺通气转单肺通气时,需要把双腔接头转换器断开,然后再连接需要通气的单肺,但是在实际时断开操作难度较大,容易导致接头松动甚至引起麻醉气体外泄,进而造成医疗事故,同时如果手术过程中单肺通气患者血氧含量较低时,则必须由单肺通气改为双肺通气,然而此时医护人员要时刻注意患者后通气肺部的复张量,以便于避免通气过多导致后通气肺部完全复张,进而影响手术者操作的情况发生,这样安全性较低的同时还会增加医护人员的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控式双腔气管导管转换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普通的Y型接头使用不便而导致的接头松动甚至引起麻醉气体外泄以及安全性较低的同时还会增加医护人员的负担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控式双腔气管导管转换器,包括上壳体、下壳体、第一出气管、第二出气管、第一调节机构和第二调节机构,所述上壳体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内腔相连通,所述下壳体下端分别设有第一出气管和第二出气管,所述第一出气管和下壳体内腔之间设有第一调节机构,所述第二出气管和下壳体内腔之间设有第二调节机构。 >进一步地,还包括开设在所述下壳体外壁面上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开设在所述第一出气管和下壳体连接处,所述第二滑槽开设在所述第二出气管和下壳体连接处,所述第一调节机构滑动设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二调节机构滑动设于所述第二滑槽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节机构包括第一滑动密封板、第一滑块和第一推动块,所述第一滑动密封板滑动设于所述第一出气管和下壳体内腔连接处,所述第一滑动密封板上端设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上端设有第一推动块,所述第一滑块滑动设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一推动块设于所述第一滑槽外。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调节机构包括第二滑动密封板、第二滑块和第二推动块,所述第二滑动密封板滑动设于所述第二出气管和下壳体内腔连接处,所述第二滑动密封板上端设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上端设有第二推动块,所述第二滑块滑动设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所述第二推动块设于所述第二滑槽外。进一步地,还包括密封滑槽,所述下壳体内壁设有密封滑槽,所述密封滑槽设于所述下壳体内壁,所述第一滑动密封板和第二滑动密封板均滑动设于所述密封滑槽内。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上端连接进气管。进一步地,还包括刻度条,所述刻度条设于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侧部。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均为矩形。本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通过在上壳体和下壳体内部设有气体通道,同时设置第一调节机构与第二调节机构,进而在可以较为方便的切换单肺供气状态与双肺供气状态,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操作简单方便,可以避免发生接头松动或者麻醉气体外泄的情况,实际使用效果更好;2、当手术过程中单肺通气患者血氧含量较低,需要由单肺通气改为双肺通气时,本技术利用第一调节机构和第二调节机构与刻度条配合,使得只有较少的氧气可以通过气体通道进入到第一出气管或第二出气管中,既可以有效提升患者血氧含量,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通气过多导致患者肺部完全复张的情况发生,防止影响手术者的操作,安全性较高,还可以降低医护人员的负担。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控式双腔气管导管转换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控式双腔气管导管转换器的下壳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控式双腔气管导管转换器的第二调节机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控式双腔气管导管转换器的第一调节机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壳体;2下壳体;3第一出气管;4第二出气管;5第一调节机构;501第一滑动密封板;502第一滑块;503第一推动块;6第二调节机构;601第二滑动密封板;602第二滑块;603第二推动块;7第一滑槽;8第二滑槽;9密封滑槽;10刻度条;11进气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相关技术问题,对现有的双腔气管导管进行控制,从而改进了现有的转换器。具体的,提供了一种可控式双腔气管导管转换器,如图1-4,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2、第一出气管3、第二出气管4、第一调节机构5和第二调节机构6,在此实施例中,可将上壳体1和下壳体2设计为矩形或其他规整的形状,方便操作和控制。具体的,上壳体1为一个矩形筒体结构,所述上壳体1上端连接进气管11,进气管11连接氧气供应。所述上壳体1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壳体2,所述上壳体1和下壳体2内腔相连通,因此,供应的氧气通过上壳体1进入到下壳体2内腔中,所述下壳体2下端分别设有第一出气管3和第二出气管4,从而进一步的,下壳体2内的氧气通过第一出气管3和第二出气管4通入到人体呼吸系统中。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出气管3和第二出气管4也设置为矩形筒体结构,且与下壳体2为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出气管3和下壳体2内腔之间设有第一调节机构5,所述第二出气管4和下壳体2内腔之间设有第二调节机构6。在此实施例中,第一调节机构5和第二调节机构6类似于阀门的作用,控制着氧气通入到第一调节机构5和第二调节机构6的量,从而达到控制双肺供气和单肺供气之间的切换。为了实现第一调节机构5和第二调节机构6对供气的控制,需要能够对其进行打开大小进行控制。进一步地,还包括开设在所述下壳体2外壁面上的第一滑槽7和第二滑槽8,所述第一滑槽7开设在所述第一出气管3和下壳体2连接处,第一出气管3和下壳体2连接处即是氧气由下壳体2内腔进入到第一出气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控式双腔气管导管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下壳体、第一出气管、第二出气管、第一调节机构和第二调节机构,所述上壳体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内腔相连通,所述下壳体下端分别设有第一出气管和第二出气管,所述第一出气管和下壳体内腔之间设有第一调节机构,所述第二出气管和下壳体内腔之间设有第二调节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控式双腔气管导管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下壳体、第一出气管、第二出气管、第一调节机构和第二调节机构,所述上壳体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内腔相连通,所述下壳体下端分别设有第一出气管和第二出气管,所述第一出气管和下壳体内腔之间设有第一调节机构,所述第二出气管和下壳体内腔之间设有第二调节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式双腔气管导管转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开设在所述下壳体外壁面上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开设在所述第一出气管和下壳体连接处,所述第二滑槽开设在所述第二出气管和下壳体连接处,所述第一调节机构滑动设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二调节机构滑动设于所述第二滑槽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控式双腔气管导管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机构包括第一滑动密封板、第一滑块和第一推动块,所述第一滑动密封板滑动设于所述第一出气管和下壳体内腔连接处,所述第一滑动密封板上端设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上端设有第一推动块,所述第一滑块滑动设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