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实现无创正压通气和气泡式传统氧疗切换的转换器,所述的转换器包括转换管本体;所述转换管本体的一端为面罩连接端;所述的转换管本体另一端为呼吸机管道连接端;所述的转换管本体由面罩连接端到呼吸机连接端依次设有平台型呼气阀连接口、侧孔呼气阀连接口、球阀、压力采样管接口;所述的呼吸机管道连接端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有呼吸机管道。其优点表现在:能实现无创正压通气和气泡式传统氧疗功能切换的转换器,通过该转换器可实现用同一个无创正压通气面罩分别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或气泡式传统氧疗两种治疗方式,从而避免了无创正压通气面罩和气泡式传统氧疗面罩的频繁切换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能实现无创正压通气和气泡式传统氧疗切换的转换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地说,是一种能实现无创正压通气和气泡式传统氧疗切换的转换器。
技术介绍
无创正压通气指通过鼻罩、口鼻面罩等无创的方式与患者相连接而进行的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根据机械通气指南要求和临床应用需要,为提高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中患者的耐受性和治疗效果,一般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6~8h后,需切换为气泡式传统氧疗2~3h,气泡式传统氧疗结束后,再转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因此,两种治疗方式需频繁切换。目前,无创正压通气和气泡式传统氧疗均主要通过面罩与患者相连接,然而,现用无创正压通气面罩和气泡式传统氧疗面罩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面罩。因此,在无创正压通气和气泡式传统氧疗的相互切换中,伴随着无创正压通气面罩和气泡式传统氧疗面罩的频繁切换,既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和面罩使用成本,又易因面罩切换中难以保证供氧而导致患者低氧,增加了医疗安全风险。现有面罩均不能解决上述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综上所述,亟需一种能实现无创正压通气和气泡式传统氧疗功能切换的转换器,通过该转换器可实现用同一个无创正压通气面罩分别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或气泡式传统氧疗两种治疗方式,从而避免了无创正压通气面罩和气泡式传统氧疗面罩的频繁切换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实现无创正压通气和气泡式传统氧疗功能切换的转换器,通过该转换器可实现用同一个无创正压通气面罩分别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或气泡式传统氧疗两种治疗方式,从而避免了无创正压通气面罩和气泡式传统氧疗面罩的频繁切换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能实现无创正压通气和气泡式传统氧疗切换的转换器,所述的转换器包括转换管本体;所述转换管本体的一端为面罩连接端;所述的转换管本体另一端为呼吸机管道连接端;所述的转换管本体由面罩连接端到呼吸机连接端依次设有平台型呼气阀连接口、侧孔呼气阀连接口、球阀、压力采样管接口;所述的呼吸机管道连接端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有呼吸机管道;所述的呼吸机管道上连接有呼吸机;所述平台型呼气阀连接口处设有平台型呼气阀;所述的侧孔呼气阀连接有侧孔呼气阀;所述的压力采样管接口连接有压力采样管。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球阀结构包括壳体、转动体、延伸杆、旋转手柄;所述的转动体中设通气道;所述的通气道贯穿转动体;所述的转动体装配在壳体内,且转动体的外周面与壳体内壁面为铰接的形式;所述的延伸杆一端固定连接转动体,另一端穿出壳体并连接旋转手柄;所述的旋转手柄控制整个球阀的闭合,当转动体的通气道的轴线与转换管本体的轴线同轴时,球阀打开;当转动体的通气道的轴线与转动管体之间的轴线相垂直时,球阀关闭。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转换器的面罩连接端还连接有弯形连接头;所述的弯形连接头一端连接有面罩,另一端和转换管本体建立连接;所述的面罩上还设有氧气连接口。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转换器由气泡传统氧疗切换为无创通气时,首先连接呼吸机管道,然后通过连接平台型呼气阀或维持侧孔呼气阀,然后开启呼吸机,最后打开球阀进行无创通气;当需切换为气泡时传统氧疗时,首先在氧气连接口输入氧气,然后打开侧孔呼气阀连接口,再关闭球阀,最后拆除呼吸机管道和压力采样管。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侧孔呼气阀连接口为鱼嘴形。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压力采样管接口设置有与压力采样管相配合的密封件。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平台型呼气阀连接口和侧孔呼气阀连接口均设有密封件。本技术优点在于:1、本技术的一种能实现无创正压通气和气泡式传统氧疗功能切换的转换器,通过转换器,可在无需摘取或更换通气面罩的情况下,可以在气泡式传统氧疗方式和无创正压通气之间切换。在切换过程中,因无需摘取通气面罩,可对病人进行持续供氧或断开时间间隔较小,对病人的影响较小,如可降低低氧血症发生的概率。另外,因无需摘取通气面罩,对于医护人员而言,降低了工作量。无需更换通气面罩,在一定程度上还降低了治疗费用。2、球阀用于控制转换器的打开或者闭合状态,也就是说,通过球阀便于切换成无创正压通气状态或者气泡式传统氧疗状态,操作方便。3、球阀的转动体的外周面与壳体内壁面为铰接的形式,通过铰接的形式,具有转动的自由度,方便控制。4、球阀上设有通气道,当转动体的通气道的轴线与转换管本体的轴线同轴时,球阀打开;当转动体的通气道的轴线与转动管体之间的轴线相垂直时,球阀关闭。该设计方式结构巧妙,具有良好的密封以及通气效果。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能实现无创正压通气和气泡式传统氧疗切换的转换器的主视方向示意图。附图2是球阀的平面局部放大示意图。附图3是球阀的拆卸状态局部结构示意图。附图4是转换器在球阀在连通状态下无创正压通气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5是转换器球阀在关闭状态下实现气泡式传统氧疗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1.转换器11.转换管本体12.面罩连接端13.呼吸机管道连接端14.平台型呼气阀连接口15.侧孔呼气阀连接口16.压力采样管接口17.球阀171.转动体172.壳体173.延伸杆174.旋转手柄175.通气道2.面罩21.氧气连接口3.弯头连接管4.呼吸机管道请参照图1,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能实现无创正压通气和气泡式传统氧疗切换的转换器1的主视方向示意图。所述的转换器1包括转换管本体11;所述转换管本体11的一端为面罩连接端12;所述的转换管本体11另一端为呼吸机管道连接端13;所述的转换管本体11由面罩连接端12到呼吸机连接端依次设有平台型呼气阀连接口14、侧孔呼气阀连接口15、球阀17、压力采样管接口16;所述的呼吸机管道连接端13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有呼吸机管道4;所述的呼吸机管道4上连接有呼吸机;所述平台型呼气阀连接口14处设有平台型呼气阀;所述的侧孔呼气阀连接有侧孔呼气阀;所述的压力采样管接口16连接有压力采样管;所述的侧孔呼气阀连接口15为鱼嘴形。请参照图2和图3,图2是球阀17的平面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是球阀17的拆卸状态局部结构示意图。所述的球阀17结构包括壳体172、转动体171、延伸杆173、旋转手柄174;所述的转动体171中设通气道175;所述的通气道175贯穿转动体171;所述的转动体171装配在壳体172内,且转动体171的外周面与壳体172内壁面为铰接的形式;所述的延伸杆173一端固定连接转动体171,另一端穿出壳体172并连接旋转手柄174;所述的旋转手柄174控制整个球阀17的闭合,当转动体171的通气道175的轴线与转换管本体11的轴线同轴时,球阀17打开;当转动体171的通气道175的轴线与转动管体之间的轴线相垂直时,球阀17关闭。请参照图4和图5,图4是转换器1在球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能实现无创正压通气和气泡式传统氧疗切换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换器包括转换管本体;所述转换管本体的一端为面罩连接端;所述的转换管本体另一端为呼吸机管道连接端;所述的转换管本体由面罩连接端到呼吸机连接端依次设有平台型呼气阀连接口、侧孔呼气阀连接口、球阀、压力采样管接口;所述的呼吸机管道连接端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有呼吸机管道;所述的呼吸机管道上连接有呼吸机;所述平台型呼气阀连接口处设有平台型呼气阀;所述的侧孔呼气阀连接有侧孔呼气阀;所述的压力采样管接口连接有压力采样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实现无创正压通气和气泡式传统氧疗切换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换器包括转换管本体;所述转换管本体的一端为面罩连接端;所述的转换管本体另一端为呼吸机管道连接端;所述的转换管本体由面罩连接端到呼吸机连接端依次设有平台型呼气阀连接口、侧孔呼气阀连接口、球阀、压力采样管接口;所述的呼吸机管道连接端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有呼吸机管道;所述的呼吸机管道上连接有呼吸机;所述平台型呼气阀连接口处设有平台型呼气阀;所述的侧孔呼气阀连接有侧孔呼气阀;所述的压力采样管接口连接有压力采样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球阀结构包括壳体、转动体、延伸杆、旋转手柄;所述的转动体中设通气道;所述的通气道贯穿转动体;所述的转动体装配在壳体内,且转动体的外周面与壳体内壁面为铰接的形式;所述的延伸杆一端固定连接转动体,另一端穿出壳体并连接旋转手柄;所述的旋转手柄控制整个球阀的闭合,当转动体的通气道的轴线与转换管本体的轴线同轴时,球阀打开;当转动体的通气道的轴线与转动管体之间的轴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钦,黄桃,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医科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