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怀顺专利>正文

双排风眼椅形炼铅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8487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双排风眼椅形炼铅炉是在现有主要由炉缸、水套及炉体组成的铅鼓风炉的结构基础上,在水套上设置两排风眼,即上风眼和下风眼;炉体的内径大于水套的内径,其下部为椅形形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独特,结构合理。由于其在水套上设置上、下双排风眼,该上、下双排风眼的配合使用,可起到以下作用:燃烧多余的一氧化碳(CO),提高炉温,节约焦碳,增加产量;使中炉结、下炉结难以形成;烧掉锌蒸汽,使锌Zn成氧化锌(ZnQ)随烟尘排放;便于观察冶炼情况;由于将炉体设计为椅形形状,从而使上炉结不易形成。可连续冶炼一个月不用打炉结,在0.5m↑[2]的小炉上使用,单位面积熔炼50-60吨/m↑[2]日,焦率10-12%,渣含铅小于3%,达到1.5-2.5%。(*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炼铅鼓风炉
,主要涉及的是一种双排风眼椅形炼铅炉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的中小炼铅炉厂使用的铅鼓风炉(如图2所示)其炉体为直筒形,风眼为单排结构,这种冶炼炉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产量低、焦比大、渣含铅高,特别是炉结形成块,一般在24小时就会在风眼的上部形成中炉结;在三天左右就会在渣和铅的内平面间形成下炉结;还会在位于炉体内风口上两米左右形成上炉结。炉结是铅鼓风炉最常见的故障,炉结对鼓风炉熔炼危害很大,它使炉子有效容积缩小,阻碍炉气上升和炉料下降,以致使正常的熔炼制度遭到破坏,造成送风困难,引起炉顶“上火”和“喷风”,严重时甚至出现下料终止,造成“死炉”。为此,铅鼓风炉基本上每天都要打炉结,最多不能超过三天,否则无法冶炼,不仅影响生产,增加生产成本,而且劳动强度大,给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皮里港式双排风眼椅形炉全加在水套上,不能按小炉的尺寸比例缩小,无法直接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即由此产生,提出一种双排风眼椅形炼铅炉,从而可在中小炼铅炉上使用,并可延长炉结的形成时间,提高单产量,降低劳动强度,使焦比、渣含量降低。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在现有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排风眼椅形炼铅炉,包括炉缸(1)、水套(5)及炉体(8)构成,炉缸(1)设置在水套(5)的下部,其上设有出铅口(2)、出渣口(3)、冰筒口(9)及安全口(10),炉体(8)设置在水套(5)的上部,在水套(5)上设有风眼及板闸(7),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8)的内径大于水套(5)的内径,其下部为椅形形状;设置在水套(5)上的风眼为两排,即上风眼(6)和下风眼(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怀顺
申请(专利权)人:王怀顺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