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束缠绕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7676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18: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束缠绕式换热器,包括壳体和两个管箱,壳体的内部由第一空心管柱和第二空心管柱分隔为第一管束腔、第二管束腔和第三管束腔,第一管束腔、第二管束腔和第三管束腔的内部分别缠绕设置有第一换热管束、第二换热管束和第三换热管束,壳体的两端均通过管板与管箱的一端固定连接,两个管箱的内部均由第一隔离环和第二隔离环分隔为内空腔、中空腔和外空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管束缠绕式换热器,三个换热管束分别设置于三个管束腔内,相互分隔,换热工作相互不影响,三个换热管束充分利用壳体内部空间,提高工作效率,换热器结构简单合理,工作效率高。

A tube bundle wound heat exchan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束缠绕式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换热器,特别涉及一种管束缠绕式换热器,属于工业领域。
技术介绍
现有的换热器多是管壳式换热器,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一般采用光滑管作为传热元件,弓形折流板支撑管束,同时折流板又具有导流作用,可提高壳程流体的流速,迫使流体按照规定的路程多次横向通过管束,增强流体的湍动程度;壳程流体流动时在转折区及进出口附近涡流的滞留区都会形成流动和传热死区,从而降低了传热效率;壳程流体横向冲刷换热管束,造成较大的流动阻力,并且在大的雷诺数下换热管束发生流体诱导振动,而导致换热管泄漏而失效;由于管内外流体的温度不同,因而换热器的壳体与管束的温度也不同,如果两温差相差很大,换热器内将产生很大的热应力,导致管子弯曲、断裂,或从管板上拉脱;故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传热面积小,热交换效率低,体积大,而且耗能较大,浪费资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束缠绕式换热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传热面积小,热交换效率低,体积大,而且耗能较大,浪费资源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管束缠绕式换热器,包括壳体和两个管箱,所述壳体的内部由第一空心管柱和第二空心管柱分隔为第一管束腔、第二管束腔和第三管束腔,所述第一管束腔、第二管束腔和第三管束腔的内部分别缠绕设置有第一换热管束、第二换热管束和第三换热管束,所述壳体的两端均通过管板与管箱的一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管箱的内部均由第一隔离环和第二隔离环分隔为内空腔、中空腔和外空腔,其中一个所述管箱另一端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连通有三个管液入口和三个换热液入口,另一个所述管箱另一端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连通有三个换热液出口和三个管液出口。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壳体底部的四个边角均固定设置有支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三个所述管液入口分别通过管道穿过其中一个管箱与第一换热管束的一端、第二换热管束的一端和第三换热管束的一端固定连通,三个所述管液出口分别通过管道穿过另一个管箱与第一换热管束的另一端、第二换热管束的另一端和第三换热管束的另一端固定连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三个所述换热液入口分别与其中一个管箱的内空腔、中空腔和外空腔连通,三个所述换热液出口分别与另一个管箱的内空腔、中空腔和外空腔连通,两个所述管箱的内空腔、中空腔和外空腔分别与第一管束腔、第二管束腔和第三管束腔的两端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一种管束缠绕式换热器,三个换热管束分别设置于三个管束腔内,相互分隔,换热工作相互不影响,三个换热管束充分利用壳体内部空间,提高工作效率,换热器结构简单合理,工作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壳体;2、管箱;3、管液入口;4、管液出口;5、管板;6、换热液入口;7、换热液出口;8、支脚;9、第一管束腔;10、第二管束腔;11、第三管束腔;12、第一空心管柱;13、第二空心管柱;14、第一换热管束;15、第二换热管束;16、第三换热管束;17、内空腔;18、中空腔;19、外空腔;20、第一隔离环;21、第二隔离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管束缠绕式换热器,包括壳体1和两个管箱2,壳体1的内部由第一空心管柱12和第二空心管柱13分隔为第一管束腔9、第二管束腔10和第三管束腔11,第一管束腔9、第二管束腔10和第三管束腔11的内部分别缠绕设置有第一换热管束14、第二换热管束15和第三换热管束16,壳体1的两端均通过管板5与管箱2的一端固定连接,两个管箱2的内部均由第一隔离环20和第二隔离环21分隔为内空腔17、中空腔18和外空腔19,其中一个管箱2另一端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连通有三个管液入口3和三个换热液入口6,另一个管箱2另一端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连通有三个换热液出口7和三个管液出口4。优选的,壳体1底部的四个边角均固定设置有支脚8;三个管液入口3分别通过管道穿过其中一个管箱2与第一换热管束14的一端、第二换热管束15的一端和第三换热管束16的一端固定连通,三个管液出口4分别通过管道穿过另一个管箱2与第一换热管束14的另一端、第二换热管束15的另一端和第三换热管束16的另一端固定连通;三个换热液入口6分别与其中一个管箱2的内空腔17、中空腔18和外空腔19连通,三个换热液出口7分别与另一个管箱2的内空腔17、中空腔18和外空腔19连通,两个管箱2的内空腔17、中空腔18和外空腔19分别与第一管束腔9、第二管束腔10和第三管束腔11的两端连通。具体使用时,本技术一种管束缠绕式换热器,分别通过三个管液入口3向第一换热管束14、第二换热管束15和第三换热管束16注入管液,三个换热液入口6通过内空腔17、中空腔18和外空腔19向第一管束腔9、第二管束腔10和第三管束腔11内注入换热液,与第一换热管束14、第二换热管束15和第三换热管束16中的管液进行换热,第一换热管束14、第二换热管束15和第三换热管束16分别设置于第一管束腔9、第二管束腔10和第三管束腔11内部,三个换热管束进行分隔,换热工作相互不影响,三个换热管束充分利用壳体1内部空间,提高工作效率,使用后的管液和换热液从三个换热液出口7和三个管液出口4排出,结构简单合理,工作效率高。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束缠绕式换热器,包括壳体(1)和两个管箱(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由第一空心管柱(12)和第二空心管柱(13)分隔为第一管束腔(9)、第二管束腔(10)和第三管束腔(11),所述第一管束腔(9)、第二管束腔(10)和第三管束腔(11)的内部分别缠绕设置有第一换热管束(14)、第二换热管束(15)和第三换热管束(16),所述壳体(1)的两端均通过管板(5)与管箱(2)的一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管箱(2)的内部均由第一隔离环(20)和第二隔离环(21)分隔为内空腔(17)、中空腔(18)和外空腔(19),其中一个所述管箱(2)另一端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连通有三个管液入口(3)和三个换热液入口(6),另一个所述管箱(2)另一端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连通有三个换热液出口(7)和三个管液出口(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束缠绕式换热器,包括壳体(1)和两个管箱(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由第一空心管柱(12)和第二空心管柱(13)分隔为第一管束腔(9)、第二管束腔(10)和第三管束腔(11),所述第一管束腔(9)、第二管束腔(10)和第三管束腔(11)的内部分别缠绕设置有第一换热管束(14)、第二换热管束(15)和第三换热管束(16),所述壳体(1)的两端均通过管板(5)与管箱(2)的一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管箱(2)的内部均由第一隔离环(20)和第二隔离环(21)分隔为内空腔(17)、中空腔(18)和外空腔(19),其中一个所述管箱(2)另一端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连通有三个管液入口(3)和三个换热液入口(6),另一个所述管箱(2)另一端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连通有三个换热液出口(7)和三个管液出口(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束缠绕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底部的四个边角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浩王雨周向晖杜明
申请(专利权)人:抚顺欣和石化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