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暖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7603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18: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暖器结构,包含:一第一发热件,包含一第一载体及一第一导电层,其中:该第一载体,形成一导风筒,在该导风筒的内表面形成一导风空间;该第一导电层,均匀附着于该载体的内表面,该第一导电层通电后发热,以加热该导风空间中的空气;一风扇组,用以将通过该导风空间的空气吹送至环境空间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借由均匀附着在该第一载体上的该第一导电层均匀加热该导风空间中的空气,以将该导风空间中被加热的空气吹散至环境空间中,使环境空间能被均匀加热。

Structure of electric hea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暖器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暖器结构,尤其是指一种具有第一发热件及风扇,且第一发热件与风扇间形成导风空间,由风扇将第一发热件加热的空气吹散至空气中,达到暖房效果的电暖器结构。
技术介绍
请参见图11,常用的电暖器90包含多个发热件91,其中各发热件91为多层的复合式结构,并在复合式结构中添加导热油,通过对导热油加热来提供暖房效果,但此种发热件91具有升、降温速度慢、功率太高、高耗电等问题无法克服。以现有电暖器所采用的发热件91而言,各发热件91可被加热到70℃~80℃,需慢慢加热,故加热时间长,较为耗能;同时,为了要维持第一发热件的工作温度,电暖器90须持续提供较高的能量来保持发热件91的恒定温度;当电暖器90停止使用时,由于各发热件91散热速度慢,须等热能散出后才能降温至安全温度,若不慎触碰到容易烫伤。综上所述,现有的电暖器有着1.高耗能,2.加热时间长,3.散热慢,4.容易被烫伤等问题存在。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电暖器存在高耗能、加热时间长等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电暖器结构,借由第一发热件及风扇所形成导风空间,通过风扇将第一发热件加热的空气吹散至空气中,能减少耗能且缩短加热时间,达到暖房效果。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电暖器结构包含:一第一发热件,包含一第一载体及一第一导电层,其中:该第一载体形成一导风筒,在该导风筒的内表面形成一导风空间;该第一导电层均匀附着于该第一载体的内表面,该第一导电层通电后发热,以加热通过该导风空间中的空气;一风扇组,用以将该导风空间中被加热的空气吹散至环境空间中。更进一步,该导风筒为一圆筒。更进一步,该导风筒为一三角筒。更进一步,该风扇组包含一支架及一风扇,其中该导风筒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一导风口;在该支架的中间形成一容置空间;该风扇设于该容置空间中,使该风扇的出风面朝向两导风口。更进一步,该支架朝向该两导风口的其中一面形成一承载面,该导风筒的其中一端设于该承载面,并以黏合的方式固定在该承载面上。更进一步,在该导风空间进一步设有一个以上第二发热件,该第二发热件立于该承载面上,且包含一载体及一第二导电层,该第二导电层设置于该第二载体的至少一表面。更进一步,在该导风空间中包含两第二发热件,该两发热件交叉设置且立于该承载面上。更进一步,该载体为非导电的导热陶瓷板,或是阻抗高于该第一导电层的导电基板。本技术另提供一种电暖器结构,包含:两第一发热件,互相平行相向设置,且各第一发热件包含一第一载体及一第一导电层,其中:该第一导电层均匀附着于该第一载体的其中一表面,该第一导电层通电后发热;一个以上风扇组,设于该两第一发热件沿宽度方向的其中一端;该两第一发热件与该一个以上风扇组形成一导风筒,在该导风筒中形成一导风空间;其中,该第一导电层加热通过该导风空间中的空气,该一个以上风扇组用以将该导风空间中被加热的空气吹散至环境空间中。更进一步,该一个以上风扇组分别包含一支架及一风扇,在该支架的中间形成一容置空间;该风扇设于该容置空间中。更进一步,该支架的其中一面形成一承载面,该导风筒的其中一端设于该承载面,并以黏合的方式固定在该承载面上。更进一步,在该导风空间进一步设有一个以上第二发热件,该第二发热件立于该承载面上,且包含一载体及一第二导电层,该第二导电层设置于该第二载体的至少一表面。更进一步,各第二发热件间隔排列且立于该承载面上。更进一步,该载体为非导电的导热陶瓷板,或是阻抗高于该第一导电层的导电基板。借由上述组件,本技术的增进功效如下所述:1.该第一发热件是整面发热,该第一导电层、该载体等分层之间的热交换面积大,热转换效率较高,能提高能量转换率。同时,由于热交换面积大,该第一发热件加热、冷却的速度快,因此不需要通过另外加装的蒸发器或散热鳍片的辅助散热,依然可提高热转换效率。2.该第一导电层可平均通电使该第一导电层能被平均加热,提高发热的效率。同时,由于该第一导电层能平均地附着在该载体,使该第一导电层本身的电阻均匀分布在该载体上,更能均匀地加热在该导风空间中的空气,再由该风扇组将加热后的空气均匀吹散至房间等环境空间中,使环境空间能快速且均匀地提高温度,在寒冷的天气中提供更佳的舒适感。3.由于该第一发热件仅在表面发热,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大,使该第一发热件加热、冷却的速度快,在该电暖器结构停止运作后能快速降温,避免人员意外触碰而烫伤。4.本技术更可进一步结合排列于地板与墙壁间的墙角,或是依房间设计的需求排列于天花板与墙壁之间的墙角,皆能达到均匀加热环境空间的温度,不但设置的自由度高,其外观简约,亦能当作装潢艺术。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立体外观示意图。图2:本技术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立体外观示意图。图3:本技术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立体外观示意图。图4:本技术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立体外观仰视示意图。图5:本技术的第三较佳实施例俯视平面示意图。图6:本技术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第一应用示意图。图7:本技术的第四较佳实施例应用示意图。图8:本技术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第二应用示意图。图9:本技术的第五较佳实施例立体外观示意图。图10:本技术的第六较佳实施例立体外观示意图。图11:常用的电暖器外观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配合图式及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请参见图1,本技术为一种电暖器结构,包含一个以上的第一发热件10及一个以上的风扇组20。该一个以上的第一发热件10包含一第一载体11及一第一导电层13,其中,该第一载体11用以承载该第一导电层13,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载体11可为非导电的导热陶瓷板,或是阻抗高于该第一导电层13的导电基板。该第一导电层13设置于该第一载体11的其中一表面,其中该第一导电层13可以均匀附着于该第一载体11的其中一表面上,使该第一导电层13平均且完整地披覆于该第一载体11上。该第一载体11本身可形成一导风筒,在该导风筒的内表面形成一导风空间11A,且该导风筒的上下两端可分别形成一导风口13A;该第一导电层13均匀附着在该导风筒的内表面上。该第一导电层13可加热通过该导风空间11A的空气。在本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导风筒可为一圆筒。该一个以上的风扇组20用以将通过该导风空间11A并由该第一导电层13加热的空气吹送至空间环境,其中该一个以上的风扇组20可设置于该导风筒的其中一导风口13A,其中该风扇组20包含一支架21及一风扇23,在该支架21的中间形成一容置空间;该风扇23设于该容置空间中,使该风扇23的出风面朝向该两导风口13A,该风扇23通电而旋转时能使该导风空间11A的空气流动产生风力。该支架21的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暖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n一第一发热件,包含一第一载体及一第一导电层,其中:该第一载体形成一导风筒,在该导风筒的内表面形成一导风空间;该第一导电层均匀附着于该第一载体的内表面,该第一导电层通电后发热,以加热通过该导风空间中的空气;/n一风扇组,用以将该导风空间中被加热的空气吹散至环境空间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暖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发热件,包含一第一载体及一第一导电层,其中:该第一载体形成一导风筒,在该导风筒的内表面形成一导风空间;该第一导电层均匀附着于该第一载体的内表面,该第一导电层通电后发热,以加热通过该导风空间中的空气;
一风扇组,用以将该导风空间中被加热的空气吹散至环境空间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暖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导风筒为一圆筒。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暖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导风筒为一三角筒。


4.如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暖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导风筒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一导风口;该风扇组包含一支架及一风扇,在该支架的中间形成一容置空间;该风扇设于该容置空间中,使该风扇的出风面朝向两导风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暖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支架朝向该两导风口的其中一面形成一承载面,该导风筒的其中一端设于该承载面,并以黏合的方式固定在该承载面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暖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该导风空间进一步设有一个以上第二发热件,该第二发热件立于该承载面上,且包含一载体及一第二导电层,该第二导电层设置于该第二载体的至少一表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暖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该导风空间中包含两第二发热件,该两第二发热件交叉设置且立于该承载面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暖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载体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忠宪许诏智
申请(专利权)人:东翰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