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纳米气泡曝气器及曝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77002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13: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纳米气泡曝气器及曝气系统,所述曝气器包括曝气盘盘体,所述盘体与曝气管相连通,所述盘体由颗粒状无机填充材料烧结或压制而成,呈多孔状结构,所述盘体表面固定连接设置有气流分散层,所述气流分散层远离所述盘体的一面设置有微孔膜。其中,所述盘体、气流分散层以及微孔膜中所含间隙或开孔大小依次减小。通过设置多层次的气流分散结构,使得由曝气管流出的气体能够更加充分均匀地扩展为多股小气流,进而在水体中形成更为微小的气泡,使得气体与水体的接触更为充分。

A micro nano bubble aerator and aera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纳米气泡曝气器及曝气系统
本技术涉及水处理器件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微纳米气泡曝气器及曝气系统。
技术介绍
曝气是使空气与水强制接触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将空气中的氧溶解于水中,或者将水中不需要的气体和挥发性物质放逐到空气中。在市政污水处理过程中,利用微生物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是目前污水处理常见的手段。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这就意味着需要向待处理的污水中尽可能多的溶解氧气,曝气便成为了最佳的选择。现有的曝气器,如专利公告号为CN102424470A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河道水污染治理的曝气盘及曝气装置,其主要结构包括支架、固定在所述支架上的至少三根处于同一平面的环形软管以及一根与所有环形软管连通的输气管,所述的环形软管的管壁上设有曝气孔。现有的多数曝气器均与上述结构相似。上述方案在实践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曝气器产生的气泡过大,不能与污水充分地混合溶解,理论上曝气器产生的气泡应当越小越好。其次,便是上述曝气器由于其直接将曝气孔设置于软管管壁上,沉降后的污泥容易堵塞曝气孔。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实际运用中曝气器产生的气泡体积过大这一问题,本技术目的一在于提出一种微纳米气泡曝气器,其能够提供微纳米级别体积的气泡,便于空气溶解于水中,基于上述曝气器结构,本技术目的二在于提出一种曝气系统,其通过与外部的气流输送等装置相配合,能够实现曝气器长时间的稳定工作,具体方案如下:一种微纳米气泡曝气器,包括曝气盘盘体,所述盘体与曝气管相连通,所述盘体由颗粒状无机填充材料烧结或压制而成,呈多孔状结构,所述盘体表面固定连接设置有气流分散层,所述气流分散层远离所述盘体的一面设置有微孔膜;其中,所述盘体、气流分散层以及微孔膜中所含间隙或开孔大小依次减小。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进入到曝气盘中的气体首先在盘体内部被分散成多股分散的气流,上述气流沿着盘体内部烧结形成的间隙流动,后经气流分散层进一步分散为多股更细的气流,经过二次分散的气流再次经过微孔膜转换为更为细小的气流进入到水体中,最终,在水体中形成体积大小为微米甚至纳米的气泡,使得气体与水体能够发生更为充分地接触。进一步的,所述气流分散层与所述盘体一体设置或设置为至少一层;所述气流分散层内部靠近所述盘体一侧的间隙或开孔大小大于其远离所述盘体的一侧;所述气流分散层各部位的气通量呈相同设置。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气流分散层的存在并不会阻碍气流的扩散,并且能够将较大的气流细分为更多较小的气流。进一步的,所述盘体由刚玉或碳化硅烧结或压制而成。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既可以保证曝气盘的结构强度,又可以保证曝气盘内部充满间隙。进一步的,所述气流分散层包括纤维网布,所述微孔膜包括多孔有机膜;或所述气流分散层与所述微孔膜呈一体设置,采用致密皮层,内呈海绵结构或脂状孔结构。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得曝气器能够被快速的制造,又能够保证曝气器的使用效果,经由盘体溢出的气体能够在气流分散层中做进一步的细分扩散。进一步的,所述曝气管的出气端分岔且分布于所述盘体内;或呈阿基米德圆盘状设置于所述盘体内。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从曝气管流出到曝气盘中的气流更为均匀,最终使得由曝气盘流出的气流也更为均匀地进入到气流分散层中。进一步的,所述曝气盘上表面设置为平板状或中间高四周低的圆弧面状。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水体下落到曝气盘顶部的杂质不易在曝气盘顶部聚集,避免微孔膜被堵塞。进一步的,所述盘体中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与所述曝气管相连通;所述盘体上有机膜距离所述空腔内壁的距离呈相同设置。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曝气管中的气流进入到空腔中,而后在空腔中被均匀通入到盘体中所含的间隙内部,最终经由气流分散层或微孔膜进一步分散进入到水体中,保证曝气器表面气泡的均匀程度。基于上述微纳米气泡曝气器,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曝气系统,包括布设在液体底部的曝气管、与曝气管相连通并为其输送气体的泵体,还包括如前所述的微纳米气泡曝气器,所述曝气管与泵体之间设置有气体过滤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设置多层次的气流分散结构,使得由曝气管流出的气体能够更加充分均匀地扩展为多股小气流,进而在水体中形成更为微小的气泡,使得气体与水体的接触更为充分。附图说明图1为技术微纳米气泡曝气器的整体示意图;图2为气流分散层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曝气系统的整体示意图。附图标记:1、盘体;2、曝气管;3、气流分散层;4、纤维网布;5、微孔膜;6、泵体;7、初效过滤器;8、曝气器;9、空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一种微纳米气泡曝气器,如图1所示,包括曝气盘盘体1,所述盘体1与曝气管2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盘体1由颗粒状无机填充材料烧结或压制而成,曝气盘上表面设置为平板状或中间高四周低的圆弧面状,烧结或压制后的盘体1内部呈多孔状结构,经曝气管2进入到盘体1中的气流能够沿着盘体1内部的间隙流动,与此同时被分散为多股较小的气流。优选的,若曝气管2有伸入到盘体1中时,上述伸入到盘体1中的曝气管2的侧壁上分布有多个出气孔,使得气流可以从曝气管2开口一端的侧壁上较为均匀流出到盘体1中。经盘体1分散后的气流,其大小虽然被减小,但是其输出的气流大小并不十分均匀,由此在水体中生成的气泡大小也不均匀。为此,如图1和图2所示,在盘体1表面固定连接设置有气流分散层3,气流分散层3远离盘体1的一面设置有微孔膜5。上述微孔膜5由PVDF/PES/CPVC/PVC/PVB材料制成。其中,盘体1、气流分散层3以及微孔膜5中所含间隙或开孔大小依次减小。在实际生产使用中,上述气流分散层3也可以与盘体1中的颗粒状无机填充材料一体设置,即整体上上述曝气器包括盘体1和设置于盘体1上表面的微孔膜5。基于上述技术方案,进入到曝气盘中的气体首先在盘体1内部被分散成多股分散的气流,上述气流沿着盘体1内部烧结形成的间隙流动,后经气流分散层3进一步分散为多股更细的气流,经过二次分散的气流再次经过微孔膜5转换为更为细小的气流进入到水体中,最终,在水体中形成体积大小为微米甚至纳米的气泡,使得气体与水体能够发生更为充分地接触。由于微孔膜5上的空隙较小,所以水体中的颗粒物质也不易阻塞微孔。在本实施例中,气流分散层3设置为海绵结构或脂状孔结构,上述结构使得经由盘体1溢出的气体能够在气流分散层3中做进一步的细分扩散。在本实施例方案中,气流分散层3设置为至少一层。气流分散层3内部靠近盘体1一侧的间隙或开孔大小大于其远离盘体1的一侧,但整体上气流分散层3各部位的气通量呈相同设置。上述技术方案,目的在于使得气流分散层3的存在并不会阻碍气流的扩散,并且能够将较大的气流细分为更多较小的气流。在本实施例中,盘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纳米气泡曝气器,包括曝气盘盘体(1),所述盘体(1)与曝气管(2)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体(1)由颗粒状无机填充材料烧结或压制而成,呈多孔状结构,所述盘体(1)表面固定连接设置有气流分散层(3),所述气流分散层(3)远离所述盘体(1)的一面设置有微孔膜(5);/n其中,所述盘体(1)、气流分散层(3)以及微孔膜(5)中所含间隙或开孔大小依次减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纳米气泡曝气器,包括曝气盘盘体(1),所述盘体(1)与曝气管(2)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体(1)由颗粒状无机填充材料烧结或压制而成,呈多孔状结构,所述盘体(1)表面固定连接设置有气流分散层(3),所述气流分散层(3)远离所述盘体(1)的一面设置有微孔膜(5);
其中,所述盘体(1)、气流分散层(3)以及微孔膜(5)中所含间隙或开孔大小依次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米气泡曝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分散层(3)与所述盘体(1)一体设置或设置为至少一层;
所述气流分散层(3)内部靠近所述盘体(1)一侧的间隙或开孔大小大于其远离所述盘体(1)的一侧;
所述气流分散层(3)各部位的气通量呈相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米气泡曝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体(1)由刚玉或碳化硅烧结或压制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米气泡曝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分散层(3)包括纤维网布(4),所述微孔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礼国张维陈云逸陈亮刘遵天史嘉鑫胡煜青石建兵陆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丰又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