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座椅和车辆悬架系统
本技术涉及减震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座椅和车辆悬架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悬架系统主要包括高度调节和阻尼力调节两个控制系统,这两个控制系统是相互独立的体系,分别具备相应的控制机构。在手动调节方式中,需要同时按压两个按钮实现两个控制系统的同步调节,操作不便。在电控方式中,比较常用的是基于CDC阻尼器(CDC,ContinuousDampingControl)的悬架控制系统,该悬架控制系统首先利用传感器采集信息,并将采集到的信息发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同时计算出空气弹簧气囊内的空气压力和阻尼器的阻尼力,并将计算出的控制信号同时发送至空气弹簧和CDC阻尼器,控制空气弹簧和CDC阻尼器同时进行相应操作,从而实现悬架系统的高度调节和阻尼力调节。虽然这种悬架控制系统可以很好地提升悬架系统的稳定性和舒适性,但是该悬架控制系统中的电子元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易受到安装位置的限制,使得控制精度不够精确且安装维护不便;另外,电子元件在线路布局上容易受到悬架系统自身空间的限制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包括调节阀,所述调节阀包括并列设置且相互连通的阻尼阀和高度阀,所述阻尼阀和/或所述高度阀与气源连接,所述阻尼阀与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连接,所述高度阀与空气弹簧连接;/n所述高度阀包括第一圆筒和至少一个可滑动地布置在所述第一圆筒中的高度控制杆,通过所述高度控制杆和所述第一圆筒相对于彼此的相对位移,使得所述空气弹簧与气源或者大气之间产生气体流动连接,实现空气弹簧的充气或放气;/n所述阻尼阀包括第二圆筒和至少一个可滑动地布置在所述第二圆筒中的阻尼力控制杆,通过所述阻尼力控制杆和所述第二圆筒相对于彼此的相对位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包括调节阀,所述调节阀包括并列设置且相互连通的阻尼阀和高度阀,所述阻尼阀和/或所述高度阀与气源连接,所述阻尼阀与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连接,所述高度阀与空气弹簧连接;
所述高度阀包括第一圆筒和至少一个可滑动地布置在所述第一圆筒中的高度控制杆,通过所述高度控制杆和所述第一圆筒相对于彼此的相对位移,使得所述空气弹簧与气源或者大气之间产生气体流动连接,实现空气弹簧的充气或放气;
所述阻尼阀包括第二圆筒和至少一个可滑动地布置在所述第二圆筒中的阻尼力控制杆,通过所述阻尼力控制杆和所述第二圆筒相对于彼此的相对位移,使得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与气源和大气之间产生气体流动连接,从而气驱动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执行相应操作以控制所述阻尼元件输出相应的阻尼力,实现所述阻尼元件阻尼力大小的调节;
其中,所述高度控制杆和所述阻尼力控制杆同步驱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阀的工作行程由所述阻尼阀的工作行程和所述高度阀的工作行程确定,所述阻尼阀的工作行程和所述高度阀的工作行程相对应,所述调节阀的工作行程至少包括三个位移阈值范围,其中,第二位移阈值范围包含第一位移阈值范围,第三位移阈值范围包含所述第二位移阈值范围;
所述调节阀的工作行程在所述第一位移阈值范围内,所述高度阀控制所述空气弹簧既不充气也不放气,且所述阻尼阀不气驱动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执行相应操作,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为预设的基本阻尼力;
所述调节阀的工作行程在所述第一位移阈值范围与所述第二位移阈值范围之间,所述高度阀控制空气弹簧充气或者放气,且所述阻尼阀不气驱动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执行相应操作,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为预设的基本阻尼力;
所述调节阀的工作行程在所述第二位移阈值范围与所述第三位移阈值范围之间,所述高度阀控制空气弹簧充气或者放气,且所述阻尼阀气驱动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与气源和大气之间产生气体流动连接,从而气驱动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执行相应操作以控制所述阻尼元件输出相应的阻尼力。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圆筒包括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和第一排气口;
所述第一圆筒包括第三进气口、第三出气口、第四出气口和第二排气口;
所述第一进气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第三出气口连接,所述第一出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连接;所述第二出气口分别与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和所述第一排气口连接;所述第三进气口与所述第三出气口连接,所述第四出气口与空气弹簧连接口连接;所述第一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分别与大气连接;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或所述第三进气口与气源连接;所述高度控制杆与所述阻尼力控制杆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位移阈值范围与所述第二位移阈值范围之间,通过所述高度控制杆和所述第一圆筒相对于彼此的相对位移,使得所述第四出气口与所述第三进气口或所述第二排气口之间产生气体流动连接,实现空气弹簧充气或者放气;
在所述第二位移阈值范围与所述第三位移阈值范围之间,通过所述阻尼力控制杆和所述第二圆筒相对于彼此的相对位移,使得所述第二出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一排气口产生气体流动连接,或者,所述第二出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和所述第一排气口产生气体流动连接,气驱动所述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以控制所述阻尼元件输出相应的阻尼力,实现阻尼元件阻尼力大小的调节;且通过所述高度控制杆和所述第一圆筒相对于彼此的相对位移,使得所述第四出气口与所述第三进气口或所述第二排气口之间产生气体流动连接,实现空气弹簧充气或者放气。
5.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筒与所述高度控制杆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密封元件,从而在所述第一圆筒与所述高度控制杆之间形成彼此分离连续的至少三个气体腔室。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气体腔室与所述气源和所述阻尼阀连接;
第二气体腔室与空气弹簧连接口连接;
第三气体腔室与大气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控制杆包括至少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的末端,所述第一部分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直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部分的纵轴线与所述第一部分的纵轴线相互重合或平行,所述第一部分的横截面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的横截面的面积差用于承载气体压力。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部分具有端部区域,所述端部区域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纵向轴线倾斜的倒角。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其中,当所述端部区域越过所述第一气体腔室与所述第二气体腔室之间的第一密封元件时,所述第一气体腔室与第二气体腔室之间产生气体流动连接,实现所述空气弹簧充气;
当所述端部区域越过所述第二气体腔室与所述第三气体腔室之间的第二密封元件时,所述第二气体腔室与第三气体腔室之间产生气体流动连接,实现所述空气弹簧放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部分具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端部区域连接的第一轴向凹槽。
12.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圆筒与所述阻尼力控制杆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密封元件,从而在所述第二圆筒与所述阻尼力控制杆之间形成彼此分离连续的至少三个气体腔室。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四气体腔室与所述气源连接,所述第四气体腔室与第六气体腔室连接;
第五气体腔室分别与阻尼元件的阻尼力调节装置和大气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调节阻尼力和高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力控制杆依次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三部分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国,张晓锋,于曼华,张加,冯永江,
申请(专利权)人:安路普北京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