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双驱动无碳小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5076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08: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双驱动无碳小车,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前侧设置有传动机构一和传动机构二,所述传动机构二位于传动机构一的下方,所述底板的前侧贯穿设置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表面焊接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和底板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总数量为四个,所述安装槽内腔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螺纹柱,所述固定板和转动轴之间设置有减震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螺纹管的设置,将固定板和底板连接,螺纹的设置,保证了固定板和底板之间的稳定性,同时也方便使用者拆装检查,通过弹簧的设置,将无碳小车在行进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力通过弹性势能减缓,从而提高了该无碳小车的避震性能。

A new type of double drive carbon free c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双驱动无碳小车
本技术涉及无碳车
,具体为一种新型双驱动无碳小车。
技术介绍
无碳小车是以重力势能为唯一能量的、具有连续避障功能的三轮小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碳,小车采用的摆杆机构由传统的刚性杆改为柔性绳索,小车控制转弯更省力,躲避障碍物的周期更容易实现与控制,同时降低了整车重量。现有的双驱动无碳小车可以实现前进、后退、左右等运动,但是在无碳小车行驶过程中,对地面平整度要求非常高,在路不平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发生侧滑等现象,且无碳小车整体重量较小,遇到转弯或者碰撞时,震动力也容易导致小车出现侧滑,因而造成其使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双驱动无碳小车,具备稳定性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双驱动无碳小车可以实现前进、后退、左右等运动,但是在无碳小车行驶过程中,对地面平整度要求非常高,在路不平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发生侧滑等现象,且无碳小车整体重量较小,遇到转弯或者碰撞时,震动力也容易导致小车出现侧滑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双驱动无碳小车,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前侧设置有传动机构一和传动机构二,所述传动机构二位于传动机构一的下方,所述底板的前侧贯穿设置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表面焊接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和底板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总数量为四个,所述安装槽内腔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螺纹柱,所述固定板和转动轴之间设置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的总数量为四个,所述减震机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腔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活动板,两个活动板相背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一端贯穿至壳体的外侧,所述传动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管。优选的,所述传动机构一包括固定连接与底板前侧的两个阶梯轴,所述阶梯轴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转动杆一,所述转动杆一的表面通过轴承件与底板活动连接,两个转动杆一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大直齿轮。优选的,位于右侧转动杆一的长度大于位于左侧转动杆一的长度。优选的,所述传动机构二包括通过转轴件与底板活动连接的转动杆二,所述转动杆二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远离转动杆二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后轮,两个转动杆二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从动轮,所述从动轮与大直齿轮啮合。优选的,所述螺纹管表面的四周均开设有防滑槽。优选的,所述底板的前侧固定连接有碳纤维杆,所述碳纤维杆与转动轴之间通过曲柄传动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通过螺纹管的设置,将固定板和底板连接,螺纹的设置,保证了固定板和底板之间的稳定性,同时也方便使用者拆装检查,通过弹簧的设置,将无碳小车在行进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力通过弹性势能减缓,从而提高了该无碳小车的避震性能。2、本技术通过防滑槽的设置,增大了使用者手掌与螺纹管之间的摩擦力,使得使用者能够更稳定转动螺纹管。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俯视剖面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底板和固定板连接结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减震机构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固定板立体示意图。图中:1、底板;2、传动机构一;21、阶梯轴;22、转动杆一;23、大直齿轮;3、传动机构二;31、转动杆二;32、安装板;33、后轮;34、从动轮;4、固定板;5、转动轴;6、安装槽;7、减震机构;71、壳体;72、弹簧;73、活动板;74、传动杆;75、螺纹管;8、防滑槽;9、螺纹柱;10、碳纤维杆;11、导向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双驱动无碳小车,包括底板1,底板1的前侧设置有传动机构一2和传动机构二3,传动机构一2包括固定连接与底板1前侧的两个阶梯轴21,阶梯轴2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转动杆一22,转动杆一22的表面通过轴承件与底板1活动连接,两个转动杆一22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大直齿轮23,位于右侧转动杆一22的长度大于位于左侧转动杆一22的长度,传动机构二3包括通过转轴件与底板1活动连接的转动杆二31,转动杆二3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板32,安装板32远离转动杆二31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后轮33,两个转动杆二31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从动轮34,从动轮34与大直齿轮23啮合,传动机构二3位于传动机构一2的下方,底板1的前侧贯穿设置有转动轴5,底板1的前侧固定连接有碳纤维杆10,碳纤维杆10与转动轴5之间通过曲柄传动连接,转动轴5的表面焊接接有固定板4,固定板4和底板1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安装槽6,安装槽6的总数量为四个,安装槽6内腔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螺纹柱9,固定板4和转动轴5之间设置有减震机构7,减震机构7的总数量为四个,减震机构7包括壳体71,壳体71的内腔设置有弹簧72,弹簧72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活动板73,两个活动板73相背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传动杆74,传动杆74的一端贯穿至壳体71的外侧,传动杆74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管75,通过螺纹管75的设置,将固定板4和底板1连接,螺纹的设置,保证了固定板4和底板1之间的稳定性,同时也方便使用者拆装检查,螺纹管75表面的四周均开设有防滑槽8,通过防滑槽8的设置,增大了使用者手掌与螺纹管75之间的摩擦力,使得使用者能够更稳定转动螺纹管75。工作原理:本技术使用时,使用者通过将减震机构7放置与底板1和固定板4之间,然后旋转底部螺纹管75至固定板4上的62表面,即可完成减震机构7与固定板4的固定,然后旋转底部螺纹管75至底板1上的62表面,即完成了固定板4和底板1的拼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该无碳小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的震力,通过两个螺纹管75传递,经过传动杆74和活动板73对弹簧72进行挤压,通过弹簧72的弹性势能即可完成对震力的缓冲,从而达到了该无碳小车稳定性好的目的。综上所述:该新型双驱动无碳小车,通过螺纹管75的设置,将固定板4和底板1连接,螺纹的设置,保证了固定板4和底板1之间的稳定性,同时也方便使用者拆装检查,通过弹簧72的设置,将无碳小车在行进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力通过弹性势能减缓,从而提高了该无碳小车的避震性能,解决了现有的双驱动无碳小车可以实现前进、后退、左右等运动,但是在无碳小车行驶过程中,对地面平整度要求非常高,在路不平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发生侧滑等现象,且无碳小车整体重量较小,遇到转弯或者碰撞时,震动力也容易导致小车出现侧滑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双驱动无碳小车,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前侧设置有传动机构一(2)和传动机构二(3),所述传动机构二(3)位于传动机构一(2)的下方,所述底板(1)的前侧贯穿设置有转动轴(5),所述转动轴(5)的表面焊接接有固定板(4),所述固定板(4)和底板(1)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安装槽(6),所述安装槽(6)的总数量为四个,所述安装槽(6)内腔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螺纹柱(9),所述固定板(4)和转动轴(5)之间设置有减震机构(7),所述减震机构(7)的总数量为四个,所述减震机构(7)包括壳体(71),所述壳体(71)的内腔设置有弹簧(72),所述弹簧(72)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活动板(73),两个活动板(73)相背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传动杆(74),所述传动杆(74)的一端贯穿至壳体(71)的外侧,所述传动杆(74)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管(7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双驱动无碳小车,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前侧设置有传动机构一(2)和传动机构二(3),所述传动机构二(3)位于传动机构一(2)的下方,所述底板(1)的前侧贯穿设置有转动轴(5),所述转动轴(5)的表面焊接接有固定板(4),所述固定板(4)和底板(1)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安装槽(6),所述安装槽(6)的总数量为四个,所述安装槽(6)内腔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螺纹柱(9),所述固定板(4)和转动轴(5)之间设置有减震机构(7),所述减震机构(7)的总数量为四个,所述减震机构(7)包括壳体(71),所述壳体(71)的内腔设置有弹簧(72),所述弹簧(72)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活动板(73),两个活动板(73)相背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传动杆(74),所述传动杆(74)的一端贯穿至壳体(71)的外侧,所述传动杆(74)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管(7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双驱动无碳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一(2)包括固定连接与底板(1)前侧的两个阶梯轴(21),所述阶梯轴(2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转动杆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琪郭红利陈健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