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730291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系统。该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竖直设置的集流部,所述集流部的第一流程侧壁上设有高度不同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有喷射器,所述喷射器的引射口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喷射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通过喷射器引射集流部中的气态冷媒或液态冷媒,使冷媒在集流管中循环,从而液态冷媒在换热器扁管中分配更均匀,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更充分发挥,相应整机制热性能也得到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系统
本技术属于换热器
,具体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微通道换热器就是通道当量直径在10-1000μm的换热器,由两根集流管、多条扁管及翅片组成,扁管内有数十条细微流道,扁管的两端与圆形集流管相连通。集流管一般竖直放置,集流管内设置水平隔板,将换热器流道分隔成数个流程。换热器用于蒸发器时,两相态冷媒从集流管下部进入,由于重力影响,在同一流程下液态冷媒分流是不均匀的,下部的扁管中液态冷媒相对较多,上部的扁管中液态冷媒相对较少甚至没有,这样就导致换热器性能不能充分发挥,制约了整机制热的性能。虽然现有技术中有在管壳式换热器的壳程上部加装喷射器,下部接引射管,由此在壳程和引射管之间形成循环回路,以此消除管外部空气富集膜对换热的影响,但该循环回路并不涉及液态冷媒分流的均匀性;还有在集流管内部分成可贯穿的两个空间,通过进口冷媒的带动作用,在集流管的内部形成冷媒循环,以此使液态冷媒分流均匀,但内部循环的动力仅依靠冷媒进口的吸引力可能不足,使得液态冷媒很难达到分流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系统,能使得液态冷媒分流均匀,换热器性能提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竖直设置的集流部,所述集流部的第一流程侧壁上设有高度不同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有喷射器,所述喷射器的引射口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喷射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口设在所述第一流程的上部,导出所述第一流程中的上部流体。优选地,所述第二开口设在所述第一流程的下部。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口设在所述第一流程的下部,导出所述第一流程中的下部流体。优选地,所述第二开口设在所述第一流程的上部。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优选地,所述制冷系统包括节流装置,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喷射器的进口连通。优选地,所述节流装置包括电子膨胀阀。优选地,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与所述集流部的第二流程连通;所述第二流程位于所述第一流程的上方。优选地,所述制冷系统包括空调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竖直设置的集流部,所述集流部的第一流程侧壁上设有高度不同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有喷射器,所述喷射器的引射口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喷射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通过喷射器引射集流部中的气态冷媒或液态冷媒,使冷媒在集流管中循环,从而液态冷媒在换热器扁管中分配更均匀,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更充分发挥,相应整机制热性能也得到提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制冷系统的压焓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制冷系统的压焓图。附图标记表示为:1、微通道换热器;11、扁管;12、集流部;121、第一流程;1211、第一开口;1212、第二开口;122、第二流程;2、压缩机;3、冷凝器;4、节流装置;5、喷射器。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参见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微通道换热器1所应用的两个制冷系统中,该微通道换热器1的结构为,微通道换热器1包括竖直设置的集流部12,所述集流部12的第一流程121侧壁上设有高度不同的第一开口1211和第二开口1212;所述微通道换热器1还包括有喷射器5,所述喷射器5的引射口与所述第一开口1211连通,所述喷射器5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开口1212连通。在集流部12的同一流程侧壁上设置两个开口,均与喷射器5连接,促使冷媒在集流部12的这一流程内循环流动,使得液态冷媒能在扁管11中分配均匀,从而充分发挥微通道换热器1的换热性能,提升了换热效率。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第一流程121上两个开口设置不同位置进行描述,以及不同开口方式所能达到的效果。实施例1如图1所示,集流部12的第一流程121中第一开口1211开设在第一流程121的上部,基于第一流程121内上部主要为气体冷媒,经喷射器5的引射口连通而导出,引入喷射器5中与喷射器5进口输入的冷媒混合,由喷射器5出口以及第二开口1212送入集流部12的第一流程121中。由于引射气体的作用,流体的循环使得集流管内冷媒流速加快,集流部12内的液态冷媒因此可克服重力而输送到更远处,使得顶部来不及进入扁管液态冷媒重新进入集流管参与冷媒分配,或使得液态冷媒更均匀进入扁管11,因此提高了换热器换热性能及系统的性能。优选地,第一流程121侧壁上的第二开口1212设在第一流程121的下部,与第一流程121内的液态冷媒所处位置导通;在喷射器5出口输出的混合冷媒高速进入第二开口1212,促使液态冷媒翻滚,方便气态冷媒携带液态冷媒输送至更远处。尤其是,控制引射系数来调节引射气流的流速,使得气态冷媒携带液态冷媒,输送至第一流程121最上部的扁管11的最低流速为引射气流的最佳流速。实施例2如图3所示,集流部12的第一流程121中,第一开口1211设在第一流程121的下部,基于重力作用,液态冷媒堆积在第一流程121的下部,经喷射器5的引射口连通而导出,送入喷射器5中,与喷射器5进口输入的冷媒混合,由喷射器5出口及第二开口1212送入集流部12的第一流程121中。由于第一开口1211连通的主要是液态冷媒,甚至可能是始终未进入扁管11中的液态冷媒,在引射的作用下,底部液态冷媒重新进入集流管12,重新分配进入扁管11而蒸发换热,使得液态冷媒分配更均匀,改善了换热器换热性能。优选地,第一流程121侧壁上的第二开口1212设在第一流程121的上部,与第一流程121内的两相态冷媒所处位置导通;在喷射器5出口输出的混合冷媒高速进入第二开口1212,促使液态冷媒由上部进入第一流程121内,能进行多次重新分配,从而使得冷媒在扁管11得到分布均匀,换热性能更好。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制冷系统实施例,包含上述微通道换热器1。该制冷系统还包括节流装置4、压缩机2和冷凝器3,节流装置4与喷射器5的进口连通。制冷系统循环中,冷媒经节流装置4,如电子膨胀阀节流后流进喷射器5,经降压加速成低压高速流体,由于喷射器5引射口连通的第一开口1211位于第一流程121中的上部位置,进而引射从换热器集流管上部出来的气态冷媒为主的两相态冷媒,在喷射器5内部混合扩压后排出喷射器5,排出喷射器5的两相态冷媒进入换热器集流管,由于引射的作用,使得换热器集流管的冷媒流速增加,其中的液态冷媒可以克服重力的作用输送到更远处,未进入扁管的液态冷媒可通过引射重新进入集流管参与分配,使得液态冷媒进入扁管11的分布更均匀,如此提高了换热器换热性能及系统的性能。如图3和4所示,本技术的另一个制冷系统实施例,包含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竖直设置的集流部(12),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部(12)的第一流程(121)侧壁上设有高度不同的第一开口(1211)和第二开口(1212);所述微通道换热器(1)还包括有喷射器(5),所述喷射器(5)的引射口与所述第一开口(1211)连通,所述喷射器(5)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开口(1212)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竖直设置的集流部(12),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部(12)的第一流程(121)侧壁上设有高度不同的第一开口(1211)和第二开口(1212);所述微通道换热器(1)还包括有喷射器(5),所述喷射器(5)的引射口与所述第一开口(1211)连通,所述喷射器(5)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开口(121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1211)设在所述第一流程(121)的上部,导出所述第一流程(121)中的上部流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1212)设在所述第一流程(121)的下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1211)设在所述第一流程(121)的下部,导出所述第一流程(121)中的下部流体。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东吴迎文杨瑞琦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