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构件、换热器和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30290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0:56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构件,包括:主管路,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节点、第一单向阀、第二节点、第一换热管组、第三节点、第二换热管组、第四节点;其中,第一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为从第一节点向第二节点;第一旁通管路,通过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与主管路的第一部分管段并联,且设置有导通方向为从第三节点向第一节点的第二单向阀;第二旁通管路,通过第二节点和第四节点与主管路的第二部分管段并联,且设置有导通方向为从第四节点向第二节点的第三单向阀。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换热构件,可同时满足制冷和制热模式下空调器对换热器内冷媒流通路径的需求。本申请同时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构件、换热器和空调器
本申请涉及换热器
,例如涉及换热构件、换热器和空调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空调换热器在进行分流时,一般采用分流管或分流器对换热器整体进行分流。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目前,采用分流管或分流器对换热器进行整体分流的分流方式,换热器内的流路路径固定,空调在运行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时,冷媒的流路相同。然而,当一种分流方式满足制冷模式运行时,往往不利于制热模式的运行,因为制冷模式一般需要增长冷媒流路的路径,但是,路径增长导致空调系统压力损失增大,降低制热模式的能效。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构件、换热器和空调器,以解决目前的分流方式导致换热器的冷媒路径固定,不能同时满足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对冷媒路径的需求的技术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构件包括:主管路,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节点、第一单向阀、第二节点、第一换热管组、第三节点、第二换热管组、第四节点;其中,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为从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第一旁通管路,通过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与所述主管路的第一部分管段并联,且设置有导通方向为从所述第三节点向第一节点的第二单向阀;第二旁通管路,通过所述第二节点和第四节点与所述主管路的第二部分管段并联,且设置有导通方向为从所述第四节点向第二节点的第三单向阀。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包括一个以上前述任一项所述的换热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如前述的换热构件。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构件,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构件,通过第一旁通管路和第二旁通管路与主管路进行并联,以及对三个单向阀的位置和导通方向的限定,使换热构件具有不同的流通路径,可同时满足制冷和制热模式下空调器对换热器内冷媒流通路径的需求。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附图说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换热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在运行制冷模式时,换热构件内冷媒的流动路径示意图;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在运行制热模式时,换热构件内冷媒的流动路径示意图。附图标记:1:主管路;101:第一节点;102:第二节点;103:第三节点;104:第四节点;111:第一换热管;112:第二换热管;113:第三换热管;114:第四换热管;115:过冷管;121:第一单向阀;122:第二单向阀;123:第三单向阀;2:第一旁通管路;3:第二旁通管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本文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被用来将一个元素与另一个元素区分开来,而不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元素之间存在任何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实际上第一元素也能够被称为第二元素,反之亦然。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结构、装置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结构、装置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结构、装置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本文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换热构件包括:主管路,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节点、第一单向阀、第二节点、第一换热管组、第三节点、第二换热管组、第四节点;其中,第一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为从第一节点向第二节点;第一旁通管路,通过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与主管路的第一部分管段并联,且设置有导通方向为从第三节点向第一节点的第二单向阀;第二旁通管路,通过第二节点和第四节点与主管路的第二部分管段并联,且设置有导通方向为从第四节点向第二节点的第三单向阀。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构件,通过第一旁通管路和第二旁通管路与主管路并联位置的限定,以及对三个单向阀的位置和导通方向的限定,使换热构件具有不同的流通路径,可同时满足制冷和制热模式下空调器对换热器内冷媒流通路径的需求。如图1所示主管路1上设置有第一节点101、第二节点102、第三节点103和第四节点104。可选地,第一节点101、第二节点102、第三节点103和第四节点104用于限定第一旁通管路2和第二旁通管路3与主管路1的连接位置,对第一节点101、第二节点102、第三节点103和第四节点104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可以为主管路1上的与第一旁通管路2和第二旁通管路3的连接口。主管路1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节点101、第一单向阀121、第二节点102、第一换热管组、第三节点103、第二换热管组、第四节点104。此处的“串联”可以理解为:当冷媒从换热构件的第一节点101流入,从第四节点104流出时,冷媒依次流经第一节点101、第一单向阀121、第二节点102、第一换热管组、第三节点103、第二换热管组、第四节点104。当冷媒从换热构件的第四节点104流入,从第一节点101流出时,由于第一旁通管路2、第二旁通管路3、第二单向阀122和第三单向阀123的限制,冷媒的流经路径改变。第一旁通管路2通过第一节点101和第三节点103与主管路1的第一部分管段并联。可以理解的是,主管路1的第一部分管段包括第一单向阀121和第一换热管组,第一旁通管路2通过第一节点101和第三节点103与主管路1连接,且与主管路1的第一部分管段形成并联的连通方式。第二旁通管路3通过第二节点102和第四节点104与主管路1的第二部分管段并联。可以理解的是,主管路1的第二部分管段包括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二换热管组,第二旁通管路3通过第二节点102和第四节点104与主管路1连接,并于主管路1的第二部分管段形成并联的连通方式。可以看出,主管路1的第一部分管段和第二部分管段有部分重叠。可选地,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构件作为空调器的室外换热器时,可在制冷和制热模式下自动形成不同的冷媒流通路径,同时满足了制冷和制热模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主管路,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节点、第一单向阀、第二节点、第一换热管组、第三节点、第二换热管组、第四节点;其中,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为从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n第一旁通管路,通过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与所述主管路的第一部分管段并联,且设置有导通方向为从所述第三节点向第一节点的第二单向阀;/n第二旁通管路,通过所述第二节点和第四节点与所述主管路的第二部分管段并联,且设置有导通方向为从所述第四节点向第二节点的第三单向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管路,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节点、第一单向阀、第二节点、第一换热管组、第三节点、第二换热管组、第四节点;其中,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为从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
第一旁通管路,通过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与所述主管路的第一部分管段并联,且设置有导通方向为从所述第三节点向第一节点的第二单向阀;
第二旁通管路,通过所述第二节点和第四节点与所述主管路的第二部分管段并联,且设置有导通方向为从所述第四节点向第二节点的第三单向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包括至少一个换热管;
所述第二换热管组包括至少一个换热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的换热管的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组的换热管的数量。


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涛李伟肖克强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