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压型发动机的降噪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27146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增压型发动机的降噪装置,包括上隔音壳,所述上隔音壳底部连接有下隔音壳,且上隔音壳与下隔音壳之间安装有固定机构,所述下隔音壳内侧连接有缓震机构,且缓震机构顶端安装有夹紧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在夹紧机构的作用下,放置板开设有顶板同样的滑槽以及滑槽连接的滑块,且同时滑块顶端连接的卡杆,当发动机放在放置板时,则使得发动机的两侧壁所连接的插柱进入卡杆内的插槽内,且同时抵压卡杆通过滑块在滑槽内进行滑动,且滑块同时也抵压第二弹簧发生形变,此时将其上隔音壳内的顶板上滑块连接的套柱套接在卡柱上,从而使得顶板上套柱与之放置板上卡杆进行卡合,则能够保证发动机不会产生左右晃动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压型发动机的降噪装置
本技术涉及增压型发动机的降噪
,尤其涉及一种增压型发动机的降噪装置。
技术介绍
机械增压发动机,是直接利用引擎出力来驱动增压器,再将高密度空气送入汽缸内以提高引擎的输出功率的装置,机械增压器压缩机的驱动力来自引擎曲轴,一般都是利用皮带连接曲轴皮带轮,间接将曲轴运转的扭力带动增压器,达到增压目的。上述结构的增压发动机,绝大多数的发动机气管通过管路护板固定于汽车车身钣金上,发动机气管的一端进气,另一端出气,但是,发动机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气流的波动,往往造成发动机噪音很大。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专利CN208364269U公开了一种发动机降噪装置及发动机,但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发动机由于与车体连接,车体抖动必会造成发动机抖动,不具备对发动机进行有效缓震避免噪音发生的机构,而且不具备对发动机进行有效夹紧防止晃动的机构,并且不具备对发动机的上下隔音壳进行有效固定的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增压型发动机的降噪装置不具备对发动机进行有效缓震避免噪音发生的机构,而且不具备对发动机进行有效夹紧防止晃动的机构,并且不具备对发动机的上下隔音壳进行有效固定的机构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增压型发动机的降噪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增压型发动机的降噪装置,包括上隔音壳,所述上隔音壳底部连接有下隔音壳,且上隔音壳与下隔音壳之间安装有固定机构,所述下隔音壳内侧连接有缓震机构,且缓震机构顶端安装有夹紧机构,所述夹紧机构一侧连接有插柱。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固定机构内部包括有连接板,且连接板顶端固定安装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外侧螺纹连接有手拧螺栓。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连接板通过手拧螺栓与固定柱构成锁紧结构,且连接板的中轴线与固定柱的中轴线相重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缓震机构内部包括有放置板,且放置板底端固定连接有活动内杆,所述活动内杆外侧连接有固定外杆,且固定外杆内侧安装有第一弹簧。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放置板通过活动内杆、第一弹簧与固定外杆构成弹性结构,且活动内杆的横截面积比固定外杆的横截面积小。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夹紧机构内部包括有顶板,且顶板内部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侧滑动连接有滑块,且滑块底端固定连接有套柱,所述套柱内侧活动连接有卡杆,所述滑块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卡杆外壁开设有插槽。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套柱通过滑块、滑槽与顶板构成滑动结构,且套柱与卡杆之间为卡合连接。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中,在固定机构的作用下,上隔音壳两端所连接的连接板套接在下隔音壳两端连接的连接板顶端所连接的固定柱上,之后对其固定柱上进行锁紧手拧螺栓,从而实现上下隔音壳将其发动机进行固定罩住,通过两个上下隔音壳内壁的隔音抗热层进行有效的隔除发动机运作是所产生的噪音,同时通过该设置安装方便,固定效果好。2、本技术中,在缓震机构的作用下,放置板底端连接的三个活动内杆能够通过固定外杆内部的第一弹簧与之下隔音壳之间发生弹性作用,则使得放置在放置板上发动机本体能够起到缓震的作用,避免发动机在运作时的抖动现象产生噪音,通过缓震能够避免发动机内部的组件松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3、本技术中,在夹紧机构的作用下,放置板开设有顶板同样的滑槽以及滑槽连接的滑块,且同时滑块顶端连接的卡杆,当发动机放在放置板时,则使得发动机的两侧壁所连接的插柱进入卡杆内的插槽内,且同时抵压卡杆通过滑块在滑槽内进行滑动,且滑块同时也抵压第二弹簧发生形变,此时将其上隔音壳内的顶板上滑块连接的套柱套接在卡柱上,从而使得顶板上套柱与之放置板上卡杆进行卡合,则能够保证发动机不会产生左右晃动现象,且夹紧效果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一种增压型发动机的降噪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一种增压型发动机的降噪装置展开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缓震机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例说明:1、上隔音壳;2、下隔音壳;3、固定机构;301、连接板;302、固定柱;303、手拧螺栓;4、缓震机构;401、放置板;402、活动内杆;403、固定外杆;404、第一弹簧;5、夹紧机构;501、顶板;502、滑槽;503、滑块;504、套柱;505、卡杆;506、第二弹簧;507、插槽;6、插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照图1-5,一种增压型发动机的降噪装置,包括上隔音壳1、下隔音壳2、固定机构3、连接板301、固定柱302、手拧螺栓303、缓震机构4、放置板401、活动内杆402、固定外杆403、第一弹簧404、夹紧机构5、顶板501、滑槽502、滑块503、套柱504、卡杆505、第二弹簧506、插槽507和插柱6,上隔音壳1底部连接有下隔音壳2,且上隔音壳1与下隔音壳2之间安装有固定机构3,固定机构3能够将其上隔音壳1与下隔音壳2之间进行固定连接,下隔音壳2内侧连接有缓震机构4,缓震机构4能够对其发动机启动时进行有效的缓震作用,且缓震机构4顶端安装有夹紧机构5,夹紧机构5一侧连接有插柱6。进一步的,固定机构3内部包括有连接板301,且连接板301顶端固定安装有固定柱302,固定柱302外侧螺纹连接有手拧螺栓303,上连接板301内部开设有卡孔,能够与之下连接板301上固定柱302进行卡合连接。进一步的,连接板301通过手拧螺栓303与固定柱302构成锁紧结构,且连接板301的中轴线与固定柱302的中轴线相重合,当上连接板301与之下连接板301卡合之后,则可以对其固定柱302外部锁紧手拧螺栓303。进一步的,缓震机构4内部包括有放置板401,且放置板401底端固定连接有活动内杆402,活动内杆402外侧连接有固定外杆403,且固定外杆403内侧安装有第一弹簧404,活动内杆402能够通过第一弹簧404与之固定外杆403之间发生弹性作用。进一步的,放置板401通过活动内杆402、第一弹簧404与固定外杆403构成弹性结构,且活动内杆402的横截面积比固定外杆403的横截面积小,放置板401能够通过三个固定外杆403内部第一弹簧404所连接的活动内杆402进行稳定支撑,避免放置板401上放置的发动机抖动。进一步的,夹紧机构5内部包括有顶板501,且顶板501内部开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压型发动机的降噪装置,包括上隔音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隔音壳(1)底部连接有下隔音壳(2),且上隔音壳(1)与下隔音壳(2)之间安装有固定机构(3),所述下隔音壳(2)内侧连接有缓震机构(4),且缓震机构(4)顶端安装有夹紧机构(5),所述夹紧机构(5)一侧连接有插柱(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压型发动机的降噪装置,包括上隔音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隔音壳(1)底部连接有下隔音壳(2),且上隔音壳(1)与下隔音壳(2)之间安装有固定机构(3),所述下隔音壳(2)内侧连接有缓震机构(4),且缓震机构(4)顶端安装有夹紧机构(5),所述夹紧机构(5)一侧连接有插柱(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压型发动机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3)内部包括有连接板(301),且连接板(301)顶端固定安装有固定柱(302),所述固定柱(302)外侧螺纹连接有手拧螺栓(3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增压型发动机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301)通过手拧螺栓(303)与固定柱(302)构成锁紧结构,且连接板(301)的中轴线与固定柱(302)的中轴线相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压型发动机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震机构(4)内部包括有放置板(401),且放置板(401)底端固定连接有活动内杆(402),所述活动内杆(4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爱冬仇飞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晓庄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