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车侧防护门自动开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1917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0: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台车侧防护门自动开启结构,其包括台车、转接台、侧门体、联动轮和联动滑杆,所述联动滑杆包括引入开启部、持续开启部和释放闭合部,所述联动轮对应联动滑杆的位置设置在侧门体的正面上。在台车快对接转接台时,联动滑杆的引入开启部与联动轮相适配,联动轮在引入开启部的提升作用下联动侧门体逐渐上行,直至联动轮滑至联动滑杆的持续开启部时,实现完全打开侧门体的目的,这时,台车快也恰好与转接台相对接;产品输送完毕后,台车驶离,联动轮滑至联动滑杆的释放闭合部,在释放闭合部的释放下侧门体逐渐下行,实现将产品出口封闭的目的,整个打开与闭合工序能自动实现,省时省力,操作简单、方便,工作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台车侧防护门自动开启结构
本技术涉及台车侧防护门开启
,具体涉及一种台车侧防护门自动开启结构。
技术介绍
物流台车,简称台车,又叫载货台车、笼车或周转车,是一种安装有四只脚轮的运送与储存物料的单元移动集装设备。常用于大型超市的物流配送或工厂工序间的物流周转。物流台车是物流业,生产业搬运利器,可使生产线空间尽其运作。为对物品的安全起到保护作用,一般在台车上加设有防护门。需要对台车上的物品转移时,先要由操作工人手工打开防护门,然后再将台车与转接台进行对接,然后物品在台车输送线的输送作用下转移至转接台上。转移完毕后,将台车驶离转接台,最后再由操作工人手工将防护门关闭;整个开关防护门的工序均需要操作工人手动去控制,操作麻烦,工作效率低,而且在对接前,需要预先打开防护门,这时,台车再移动去与转接台进行对接,然而在移动过程中,物品容易因移动时所产生的振动而从台车掉出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在对接时能自动打开侧防护门的台车侧防护门自动开启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台车侧防护门自动开启结构,其包括台车、转接台、侧门体、联动轮和联动滑杆,所述台车的侧壁对应产品出口处上垂直设有两支杆,两支杆相对的内壁上设有沿支杆长边走向延伸的滑槽,所述侧门体的背面两侧对称设有轨轮,该轨轮的外周面上径向凸起形成卡入所述滑槽的凸环;所述台车对应产品出口的底面设有定位托板,所述联动滑杆对应所述台车的产品出口位置设置在转接台上,该联动滑杆的前端倾斜向下延伸形成引入开启部,中部水平延伸形成持续开启部,尾端倾斜向下延伸形成释放闭合部,所述联动轮对应联动滑杆的位置设置在侧门体的正面上。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联动滑杆的前端倾斜角度为145~155度,所述联动滑杆的尾端倾斜角度为125~135度;所述联动滑杆的前端倾斜角度大些,能顺畅打开侧门体,避免出现卡死现象;所述联动滑杆的尾端倾斜角度较小,使得侧门体能迅速闭合,提升工作效率。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联动轮位于侧门体的顶边中间位置,联动施力均匀,提升开闭动作的稳定性。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顶边中间位置设有安装孔,该安装孔上固定有转轴,所述联动轮通过两轴承设置在该转轴上,易于装配安装。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侧门体的背面两侧边固定有安装条,该安装条的两端位置各设有一装配孔,该装配孔上固定有转轴,所述联动轮通过两轴承设置在该转轴上,易于装配安装。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对应所述台车和转接台配合时的行走轨迹于地面上设有导向装置,并在所述台车的侧壁上设有与该导向装置相适配的导向板。加设有导向装置,能对所述台车的行走轨迹进行限位,实现台车与转接台快速对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向装置包括支架、滑座和滑轨,所述滑座设有支架上,该滑座上设有长槽,两条滑轨并排设置在该长槽上,且两条滑轨之间形成对所述导向板进行导向限位的导向槽。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长槽的端部开口呈扩大状,有效提升导向效果。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两条滑轨相对的内侧壁上排列设有多个导轮,有效减少摩擦力,确保导向板能顺畅滑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在台车快对接转接台时,联动滑杆的引入开启部与联动轮相适配,联动轮在引入开启部的提升作用下联动侧门体逐渐上行,直至联动轮滑至联动滑杆的持续开启部时,实现完全打开侧门体的目的,这时,台车快也恰好与转接台相对接;产品输送完毕后,台车驶离,联动轮滑至联动滑杆的释放闭合部,在释放闭合部的释放下侧门体逐渐下行,实现将产品出口封闭的目的,整个打开与闭合工序能自动实现,省时省力,操作简单、方便,有效提升工作效率,而且整体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工作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利于广泛推广应用。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台车与的联动滑杆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台车的侧门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转接台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中导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台车侧防护门自动开启结构,其包括台车1、转接台2、侧门体3、联动轮4和联动滑杆5,所述台车1的侧壁对应产品出口处上垂直设有两支杆6,两支杆6相对的内壁上设有沿支杆6长边走向延伸的滑槽61。所述侧门体3的背面两侧对称设有轨轮31,具体的,在所述侧门体3的背面两侧边固定有安装条32,该安装条32的两端位置各设有一装配孔,该装配孔上固定有转轴33,所述联动轮4通过两轴承34设置在该转轴33上,易于装配安装。所述轨轮31的外周面上径向凸起形成卡入所述滑槽61的凸环。轨轮31通过凸环卡入支杆6的滑槽61,配合效果好,运行稳定性高。在所述台车1对应产品出口的底面设有定位托板7,当侧门体3下行至闭合时,通过定位托板7对侧门体3进行承托。所述联动滑杆5对应所述台车1的产品出口位置设置在转接台2上,该联动滑杆5的前端倾斜向下延伸形成引入开启部51,中部水平延伸形成持续开启部52,尾端倾斜向下延伸形成释放闭合部53。具体的,参见图4,所述联动滑杆5的前端倾斜角度a为145~155度,所述联动滑杆5的尾端倾斜角度b为125~135度;所述联动滑杆5的前端倾斜角度大些,能顺畅打开侧门体3,避免出现卡死现象;所述联动滑杆5的尾端倾斜角度较小,使得侧门体3能迅速闭合,提升工作效率。所述联动轮4对应联动滑杆5的位置设置在侧门体3的正面上。较佳的,所述联动轮4位于侧门体3的顶边中间位置,联动施力均匀,提升开闭动作的稳定性。具体的,在所述顶边中间位置设有安装孔,该安装孔上固定有转轴41,所述联动轮4通过两轴承42设置在该转轴41上,易于装配安装。具体的,联动轮4上设有与所述轴承42相适配的安装腔,轴承42的外圈与安装腔的腔壁过盈配合。转轴41上轴承42的内圈过盈配合,实现安装的目的。较佳的,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5,还对应所述台车1和转接台2配合时的行走轨迹于地面上设有导向装置8,并在所述台车1的侧壁上设有与该导向装置8相适配的导向板9。加设有导向装置8,能对所述台车1的行走轨迹进行限位,实现台车1与转接台2快速对接。具体的,所述导向装置8包括支架81、滑座82和滑轨83,所述滑座82设有支架81上,该滑座82上设有长槽,两条滑轨83并排设置在该长槽上,且两条滑轨83之间形成对所述导向板9进行导向限位的导向槽。所述长槽的端部开口呈扩大状,有效提升导向效果。在两条滑轨83相对的内侧壁上排列设有多个导轮84,有效减少摩擦力,确保导向板9能顺畅滑动。工作时,通过AGV小车带动台车1向转接台2方向移动,在台车1快对接转接台2时,联动滑杆5的引入开启部51与联动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台车侧防护门自动开启结构,其包括台车、转接台和侧门体,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联动轮和联动滑杆,所述台车的侧壁对应产品出口处上垂直设有两支杆,两支杆相对的内壁上设有沿支杆长边走向延伸的滑槽,所述侧门体的背面两侧对称设有轨轮,该轨轮的外周面上径向凸起形成卡入所述滑槽的凸环;所述台车对应产品出口的底面设有定位托板,所述联动滑杆对应所述台车的产品出口位置设置在转接台上,该联动滑杆的前端倾斜向下延伸形成引入开启部,中部水平延伸形成持续开启部,尾端倾斜向下延伸形成释放闭合部,所述联动轮对应联动滑杆的位置设置在侧门体的正面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台车侧防护门自动开启结构,其包括台车、转接台和侧门体,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联动轮和联动滑杆,所述台车的侧壁对应产品出口处上垂直设有两支杆,两支杆相对的内壁上设有沿支杆长边走向延伸的滑槽,所述侧门体的背面两侧对称设有轨轮,该轨轮的外周面上径向凸起形成卡入所述滑槽的凸环;所述台车对应产品出口的底面设有定位托板,所述联动滑杆对应所述台车的产品出口位置设置在转接台上,该联动滑杆的前端倾斜向下延伸形成引入开启部,中部水平延伸形成持续开启部,尾端倾斜向下延伸形成释放闭合部,所述联动轮对应联动滑杆的位置设置在侧门体的正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台车侧防护门自动开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滑杆的前端倾斜角度为145~155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台车侧防护门自动开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滑杆的尾端倾斜角度为125~135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台车侧防护门自动开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轮位于侧门体的顶边中间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台车侧防护门自动开启结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新志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日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