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介入后穿刺部位按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0377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30 2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心血管介入后穿刺部位按压装置,解决了传统人工按压止血操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和传统机械按压对过胖或皮肤松弛的病人进行按压时,压迫点容易位移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上下两个平板,两个平板之间连接有波纹管,下方平板的中心有与波纹管同中心的通孔,波纹管内有水囊,水囊的上端连接在上方平板上,水囊的下端穿过下方平板的通孔向下突出;下方平板的下缘面铰接有撑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构思新颖,通过设计了可以单手操作的具有弹性的按压装置,使医护人员可以轻松的对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定点按压,对于皮肤褶皱较多和肥胖人群,可以将穿刺部位皮肤展平后对穿刺部位进行精准按压,结构巧妙,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心血管介入后穿刺部位按压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护理领域,具体是心血管介入后穿刺部位按压装置。
技术介绍
心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医疗技术,在显影技术的帮助下,经过穿刺体表血管,借助某些医疗器械,将特定的心脏导管送到病变部位对病变组织进行诊断和治疗;这一系列的诊断和治疗大多需要对人体的动脉或离心脏较近的静脉进行穿刺,因此在穿刺手术后,需要对穿刺部位进行较长时间的按压,使穿刺部位止血,现有的按压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由人手进行按压,这种方法由于手指的面积较小,会产生按压不到穿刺部位导致出血的问题,且医护人员大多会指导陪护人员进行按压,导致按压不够干净卫生,另一种方法是一种放于病床上或病床边的按压设备,将按压设备上的按压物放置在病人穿刺部位上方,通过对按压物施以向下位移的力并使之对穿刺部位进行按压;这种按压设备占地较大,结构和操作都十分繁琐,不利于在穿刺手术后对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快速高效的按压止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出的心血管介入后穿刺部位按压装置,解决了传统人工按压止血操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和传统机械按压对过胖或皮肤松弛的病人进行按压时,压迫点容易位移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上下两个平板,两个平板之间有波纹管,波纹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上下两个平板上,下方平板的中心有与波纹管同中心的通孔,波纹管内有水囊,水囊的上端连接在上方平板上,水囊的下端可穿过下方平板的通孔向下突出;下方平板的下缘面铰接有撑板,在对撑板施以向下的力时,撑板向外打开,停止对撑板施力后,撑板恢复原状自然下垂。本技术构思新颖,通过设计了可以单手操作的具有弹性的按压装置,使医护人员可以轻松的对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定点按压,同时对于皮肤褶皱较多和肥胖人群,本技术可以将穿刺部位皮肤展平后对穿刺部位进行精准的按压,结构巧妙,使用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三维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主视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由附图1-2可知,本技术包括上下两个平板,两个平板之间有波纹管4,波纹管4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上下两个平板上,下方平板1的中心有与波纹管4同中心的通孔,波纹管4内有水囊2,水囊2的上端连接在上方平板3上,水囊2的下端可穿过下方平板1的通孔向下突出;下方平板1的下缘面铰接有撑板5,在对撑板5施以向下的力时,撑板5向外打开,停止对撑板5施力后,撑板5恢复原状自然下垂。为了保证在展开褶皱的皮肤时对其施以均匀的力,所述的下方平板1为三角形,撑板5有三个,三个撑板5分别用扭簧铰接在下方平板1的三个边缘处,在没有外力时,三个撑板5向外微微打开呈喇叭口状。为了在对穿刺部位进行按压时能够展平局部皮肤,同时不会将伤口撑大,所述的撑板5下端为圆柱状;撑板5下方与皮肤为弧面接触,减小了接触的摩擦力,避免对伤口进行二次伤害。为了加快止血速度,所述的水囊2内装有冷水;比人体温度低的水囊2可使穿刺部位镇静,加快止血速度,减少按压时间,避免按压时间过长造成病人血管形成血栓。为了使人工操作本按压装置时稳定的对穿刺部位施力,所述的上方平板3和下方平板1之间有压缩弹簧6,压缩弹簧6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上方平板3和下方平板1上,压缩弹簧6位于波纹管4外侧;当向下施力时,压缩弹簧6的阻力可使上方平板3匀速下移,不会施力过猛对病人造成损伤。为了方便人工操作,所述的上方平板3上端安装有握把7。为了使本装置可以多次使用同时保证干净卫生,每次穿刺部位按压完成后需要对本装置进行消毒,尤其是与病人皮肤直接接触的水囊2需要拆卸后全面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本技术在具体使用时,先对本技术进行全面的消毒,在心血管介入手术结束后,医护人员握紧握把7,将波纹管4的轴心对准穿刺部位放下,使三个撑板5的下端与病人的皮肤接触,再次确认波纹管4的轴线对准穿刺部位后,对本装置施以垂直向下的力,三个撑板5在外力的作用下将褶皱的皮肤展开推平,使穿刺部位的皮肤呈现较为平整的状态;撑板5打开的同时,下方平板1逐渐接近穿刺部位皮肤,水囊2在自身重力和上方平板3的向下挤压力下穿过下方平板1中心的通孔与穿刺部位接触,继续向下施力,水囊2与穿刺部位的接触由点接触按压变为面接触按压,逐渐推开褶皱的部位,在此过程中可进一步避免没有展平的这周皮肤影响按压效果。在具体使用时,可先对水囊2进行降温处理,使水囊2的温度较穿刺部位皮肤温度低,在进行按压时,水囊2可对穿刺部位施以降温、镇静的效果,加快按压止血的速度,降低按压止血的时间,防止病人血管由于长时间的按压造成血栓。值得注意的是,上方平板3和下方平板1可以是不同的形状,但其中心需要与水囊2和波纹管4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撑板5的下端要做成圆弧状,减小摩擦力,保证撑板5在展开推平穿刺部位皮肤时不会撑开或撑大伤口。本技术构思新颖,通过设计了可以单手操作的具有弹性的按压装置,使医护人员可以轻松的对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定点按压,同时对于皮肤褶皱较多和肥胖人群,本技术可以将穿刺部位皮肤展平后对穿刺部位进行精准的按压,结构巧妙,使用方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心血管介入后穿刺部位按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两个平板,两个平板之间有波纹管(4),波纹管(4)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上下两个平板上,下方平板(1)的中心有与波纹管(4)同中心的通孔,波纹管(4)内有水囊(2),水囊(2)的上端连接在上方平板(3)上,水囊(2)的下端可穿过下方平板(1)的通孔向下突出;下方平板(1)的下缘面铰接有撑板(5),在对撑板(5)施以向下的力时,撑板(5)向外打开,停止对撑板(5)施力后,撑板(5)恢复原状自然下垂。/n

【技术特征摘要】
1.心血管介入后穿刺部位按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两个平板,两个平板之间有波纹管(4),波纹管(4)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上下两个平板上,下方平板(1)的中心有与波纹管(4)同中心的通孔,波纹管(4)内有水囊(2),水囊(2)的上端连接在上方平板(3)上,水囊(2)的下端可穿过下方平板(1)的通孔向下突出;下方平板(1)的下缘面铰接有撑板(5),在对撑板(5)施以向下的力时,撑板(5)向外打开,停止对撑板(5)施力后,撑板(5)恢复原状自然下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血管介入后穿刺部位按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方平板(1)为三角形,撑板(5)有三个,三个撑板(5)分别用扭簧铰接在下方平板(1)的三个边缘处,在没有外力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利敏李健镖郭尚捷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