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调节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0280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30 23: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应用于家电设备的流量调节组件,包括外壳体、阀芯、流量测量元件,外壳体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壳体部、第二壳体部,流量调节组件还包括驱动电机,该驱动电机与阀芯传动连接,该流量调节组件的端盖与所述外壳体之间相对密封固定,第一壳体部具有阀口部,该阀芯可相对该阀口部转动,能够调节该阀口部的通流面积,所述流量测量元件相对于所述外壳体转动设置,该流量测量元件位于第二壳体部内所形成的容纳腔内,该容纳腔与外壳体的进口及出口相连通,通过外壳体一体结构将阀芯、流量测量元件集成在一体,结构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流量调节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家电设备的流量调节组件。
技术介绍
目前申请人了解到的液体加热方式有静态液体加热方式,静态液体加热方式,一般采用加热管对容器内所盛放液体进行加热,一般情况下,电加热管需要对整个容器内液体进行加热,液体的流量变化关系到加热温度,如何调节控制流量变化是目前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相对简单且可测得流量变化的流量调节组件。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流量调节组件,所述流量调节组件包括外壳体、阀芯、流量测量元件,外壳体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壳体部、第二壳体部,所述流量调节组件还包括驱动电机,该驱动电机与所述阀芯传动连接,该流量调节组件的端盖与所述外壳体之间相对密封固定,所述第一壳体部具有阀口部,该阀芯可相对该阀口部转动,能够调节该阀口部的通流面积,所述流量测量元件相对于所述外壳体转动设置,该流量测量元件位于所述第二壳体部内所形成的容纳腔内,该容纳腔与所述外壳体的进口及出口相连通。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中通过外壳体一体结构将阀芯、流量测量元件集成在一体,结构相对简单,其中流量测量元件位于外壳体内转动,即可测得流量变化。附图说明图1至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至图5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加热管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白,下面将参照附图并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专利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请参考图1至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加热装置100可应用需要对水进行加热的场合,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管组1,加热管组包括外壳11和加热管12,外壳位于加热管的外周侧,加热管内嵌设有加热元件,加热元件与该加热管外的导电部电性连接,加热管组形成加热腔体,该加热腔体的第一加热区域101形成于加热管的外壁与外壳的内壁之间,该加热腔体的第二加热区域102形成于加热管的内部空间,该加热管一端的第一开口120与所述第一加热区域连通,该加热管另一端的第二开口121与加热管组的进口连通,第一加热区域与加热管组的出口连通,也就是说介质先进入加热管加热、在进入加热管12与外壳11之间的夹层区域进行流通,有利于介质二次加热、也有利于介质混合均匀后流出出口,减少冷热不均匀的可能;加热管组具有靠近进口设置的导热元件13,导热元件与加热装置的控制板的功率元件接触设置,当功率元件发热时,该导热元件能够传导其热量到加热管组内,有利于减少功率元件发热损耗。作为替代方式,该加热管另一端的第二开口121与加热装置的出口连通,也就是说先经过加热管外的第一加热区域、再进入加热管内的第二加热区域,经加热管加热后直接流出出口,相对可实现较为快速地加热;加热管外壁包括至少一个导流凸部122和至少一个导流凹槽123,和/或外壳内壁包括至少一个导流凸部和至少一个导流凹槽,如此相对增加扰流效果、加长加热路径,且有利于温度稳定性,加热元件被嵌设在内绝缘性较好,且导热效果不受影响。本实施例中上述外壳内壁的导流凸部的至少部分连续延伸成形,沿加热管组的轴向方向,导流凹槽与导流凸部交错设置,从而外壳的内壁形成螺旋流道,相对增加加热路径;加热管外侧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凹槽部,该凹槽部能够为该加热管镶嵌成形后便于脱模。加热装置的第一端盖部111包括进口通道,该进口通道与第二开口连通,该第一端盖部与导热元件13固定设置,且两者之间密封设置,使得导热元件能够热接触到加热装置内的介质,便于吸热。加热装置具有位于第一端盖部与导热元件一侧的密封圈,实现加热装置的部分对外密封,该导热元件另一侧与功率元件直接接触或通过导热层间接接触而进行热传导,该传热结构较为简单直接,某些程度上来讲,可以将功率元件2上的热量传导给介质,有利于余热或废热利用。加热装置的温度检测元件的感温部分伸入进口通道,加热管的第二开口同侧的端部与第一端盖部之间密封设置,能够减少外漏,进行温度检测,提供给控制器。而该温度检测元件21的控制端与导热元件均连接到同一控制板,加热管的第二开口同侧的端部与第一端盖部之间密封设置,实现绝缘隔离,防止介质泄露对电器件的损害。而另一方面外壳11内壁可不设置扰流结构,该外壳为一体结构,有利于流体加热后顺利流出;或者如上另一方案更进一步,外壳11包括一体注塑成形的第一壳112、一体注塑成形的第二壳113,且该第一壳一体成形导流凸部的一部分、导流凹槽的一部分,该第二壳一体成形有导流凸部的又一部分、导流凹槽的又一部分,该第一壳、第二壳一体连接成整体,从而该外壳的内壁成形有连续的流道,第一加热区域形成于导流凸部与所述加热管的外壁之间,导流凸部与所述加热管的外壁之间的距离小于2mm或1mm或者小于0.6mm或者小于0.5mm,间隙较小,能够充分加热经过加热组件的流体,实现流体的流动式加热,加热区域的如上间隙保证流经的液体充分热接触,有利于更好吸收将加热膜结构提供的热量较好地传递到加热腔体,从而有利于提升加热效率。更具体地,导流凸部包括根基部和凸出端,凸出端自所述根基部向外延伸,且凸出端与外壳的内壁相对设置,该凸出端与外壳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小于0.4mm,从而相对减少间隙的同时允许相对流量的流体通过,有利于提升加热效率,当导流凸部以螺旋状结构自外壳的一端连续延伸至加热管的另一端,所形成的连续扰流流道,减少流体阻力且能够充分加热过流的流体。当然,加热管12与外壳11均设置导流凸部而形成导流结构也是可以的,加热腔体形成于加热管的外壁与外壳的内壁之间,两者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2mm或1mm或0.6mm或0.5mm或者0.4mm等,具体地,间隙定义为导流凸部与相对侧内壁或外壁之间的垂直距离,比如两者设置导流凸部的位置相互错开,能够流体尽量通过导流凹槽的深度流过而不是只通过间隙,也就是使得流体从设置导流凹槽的位置顺利流过而充分吸热。第一壳112与第二壳123焊接连接,加热管12的第二开口侧的端部与加热装置的第一端盖部密封连接,外壳的一端与该第一端盖部之间密封设置,该外壳的另一端与加热装置的第二端盖部之间密封设置,防止介质在第一加热区域与第二加热区域之间流通时发生泄露。加热管12包括与加热元件镶嵌成型的绝缘壳,加热元件为导电金属片或者导电金属丝;绝缘壳包覆在导电金属片或导电金属丝的外侧,导电部露出绝缘壳,该导电部与加热装置的接线或接线片焊接固定,如此可使得加热元件稳固地定位,被嵌设在内绝缘性较好,且导热效果不受影响。具体地加热管包括与加热元件镶嵌成型为一体结构的陶瓷壳,加热元件为导电金属片或者导电金属丝;陶瓷壳包覆在所述导电金属片或导电金属丝的外侧,导电部露出所述陶瓷壳,该导电部与加热装置的接线或接线片焊接固定,陶瓷壳的导热效果较好,且耐腐蚀性较好、且受热后不容易散发有害物质到加热流体内。有必要说明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流量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调节组件包括外壳体、阀芯、流量测量元件,外壳体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壳体部、第二壳体部,所述流量调节组件还包括驱动电机,该驱动电机与所述阀芯传动连接,该流量调节组件的端盖件与所述外壳体之间相对密封固定,所述第一壳体部具有阀口部,该阀芯可相对该阀口部转动,能够调节该阀口部的通流面积,所述流量测量元件相对于所述外壳体转动设置,该流量测量元件位于所述第二壳体部内所形成的容纳腔内,该容纳腔与所述外壳体的进口及出口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流量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调节组件包括外壳体、阀芯、流量测量元件,外壳体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壳体部、第二壳体部,所述流量调节组件还包括驱动电机,该驱动电机与所述阀芯传动连接,该流量调节组件的端盖件与所述外壳体之间相对密封固定,所述第一壳体部具有阀口部,该阀芯可相对该阀口部转动,能够调节该阀口部的通流面积,所述流量测量元件相对于所述外壳体转动设置,该流量测量元件位于所述第二壳体部内所形成的容纳腔内,该容纳腔与所述外壳体的进口及出口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量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测量元件通过相对所述外壳体的转动能够检测到所述流量调节组件所导通的工作介质的流量值,所述驱动电机位于该外壳体外,且该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部与所述阀芯机械连接而实现传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量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润诚智控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