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微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9327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12:1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包括:垫片部,粘贴于皮肤;基板部,配置在所述垫片部;多个插入片,配置在所述基板部;其中,所述基板部形成有多层,并且配置在所述垫片部。

High density microneed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高密度微针
本专利技术涉及插入于皮肤向身体传递在医学、药学或者美容方面有效的成分的高密度微针。
技术介绍
药物传递系统(drugdeliverysystem;DDS)是指利用各种物理化学性技术将具有药理活性的物质传递于细胞、组织,脏器和器官等的一系列技术。作为药物传递系统最常使用的是用口服摄取药物的口服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将药物传递于人体某一部分的透皮类型的方式等。其中,用金属材料的注射器针头在患者的皮肤穿孔传递液态药物的方式,即利用注射器的药物传递方式从以前开始就已经广泛使用了。然而,利用注射器的药物传递方式在给患者注射药物时伴随着疼痛,而且还存在因为重复接种的繁琐和因为注射器管理疏忽导致再使用注射器针头引起患者感染的缺点。另外,以上的方式要求掌握注射器使用知识的接种专业人员,因此也存在患者无法自己利用注射器注射药物的缺点。据此,最近为了改善利用注射的药物传递方式正在制作并使用比笔形注射器小很多的微型尺寸的透皮类型微针。微针作为在角质层物理性穿孔传递药物的系统,在1998年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普劳施尼茨团队利用半导体工艺技术用硅元件制作微针阵列传递药物的应用可能性,由此开始正在活跃地进行许多研究,而且不仅是硅,还基于金属、高分子、玻璃及陶瓷等各种材料制作各种尺寸和形状。另外,微针用于向体内穿度药物、疫苗等活性物质、检测人体中的分析物质以及活检(biopsy),除此之外也以将皮肤美容物质或者药物注入于皮肤组织内或者从皮肤内部提取诸如血液的体液为目的使用。据此,微针可局部性地持续注射药物,在插入于皮肤时可将疼痛感最小化,因此近来微针可以说是在各种领域使用率剧增非常快的药物传递方式之一。然而,现有的微针具有无法将药物通过皮肤的角质层迅速扩散到体内的结构性形状。据此,如图7所示,现有的微针10包括基板部1和针2,所述基板部1放置在于粘贴片(未示出)的状态下附着在皮肤上,所述针2在该基板部1上凸出插入到皮肤,而且形成针2在基板部1上间隔预定间距排列多个行列的简单结构,因此存在通过透皮扩散药物的效率低的缺点。据此,为了提高药物传递速度,最近正在持续开发化学性增强剂(enhancer)、离子电渗疗法(iontophoresis)、电穿孔法(electroporation)、利用超声波及热元件加强透皮传递药物的方法,然而这些只是使微针的制造工艺变得复杂,不仅如此还存在提高制造成本的缺点,另外根据药物类型不适合的情况很多,并且还存引起皮肤副作用的问题。然后,微针10的基板部1通常是利用模具(mold)制作而成。通过模具方式制作的基板部1在后续工艺受到加压器的加压,此时在基板部1形成的多个针2受到加压器的加压,可在基板部1上折弯凸出。然而,现有的微针10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多个针2在基板部1上相互间隔预定间距配置,因此需在加压器安装结构复杂的活动模具,即在活动模具配置有分别与多个针2相对应接触的加压片。然后,存在如下的问题:在用安装有如上所述的活动模具的加压器加压多个针2时,基板部1的位于多个针2之间的部位受到加压片的影响而变形或者受损。尤其是,存在如下的问题:为了将药物有效传递至皮下,在基板部1上增加针2的个数时,由于针2之间的间隔非常精密反而基板部1的配置在多个针2之间的部位受到加压片的影响而变形或者受损。据此,本申请人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作为相关的现有技术文献,有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14-0105686号的“用于刺激身体疼痛部位或者穴位的微针贴片”等。
技术实现思路
(要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用于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使有利于人体的活性成分可迅速渗透及扩散到皮肤内的高密度针。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插入于皮肤预定部位的针的个数及针之间的密集程度比现有的微针显著增加的微针。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不使用加压器的成型方式也可形成针的微针。(解决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包括:垫片部,粘贴于皮肤;基板部,配置在所述垫片部;多个插入片,配置在所述基板部;其中,所述基板部形成有多层,并且可配置在所述垫片部。另外,所述基板部可通过卷曲或者折弯带状的板的方式形成多层。另外,可配置多个所述插入片,多个所述插入片在所述板的宽度方向的一侧沿着所述板的长度方向间隔预定间距。另外,所述插入片与形成所述板的面可配置在相同的平面上。另外,所述基板部形成圆形或者多边形的形状,并且可配置在所述垫片部。另外,在所述板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可配置有装载药物或者活性成分的多个装载槽。另外,在所述垫片部可配置插入所述基板部的安装槽。另外,所述基板部或者所述插入片可用可吸收金属形成。另外,所述生物可吸收金属可包含镁、钙、锌、铁中的至少一种成分。(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高密度微针通过形成多层的基板部的结构,在已设定的垫片部的区域可相互密集地配置多个插入片,因此可向使用者体内集中传递并扩散装载于插入片的药物或者活性成分。另外,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多功能型高密度微针不要求将插入片以垂直方向竖立设置在基板部上的单独的工艺,因此可防止基板部或者插入片受到加压器的加压片的加压而变形或者受损的现象,最终将加工工艺简单化,可降低高密度微针的制造成本。另外,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高密度微针无需利用加压器的活动模具也可提供具有多个微针的高密度微针,因此也可节省工艺成本,降低微针的整体制造成本。另外,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高密度微针除了向体内传递药物或者活性成分以外,还传递生物可吸收金属含有的成分(镁、钙、锌、铁等),可将矿物质等有益的成分直接供应给使用者。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高密度微针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示出构成图1的基板部的带状的板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卷曲图2的带状的板形成圆形的基板部的模样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折弯图2的带状的板形成四边形的基板部的模样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在图2的带状的板形成多个装载槽的模样的图。图6是具有圆形或者四边形形状的基板部的高密度微针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现有的微针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与附图一同参照详细后述的实施例,将明确本专利技术的优点、特征及达成方法。然而,本专利技术不限于在以下公开的实施例,而是可实现相互不同的形状,但是本实施例只是使本专利技术的公开更加完整,并且是为了将专利技术的范畴告知本专利技术所属
具有常规知识的人而提供的,本专利技术只定义在权利要求项的范围内。以下,参照图1至图5,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高密度微针。在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过程中,为了清楚的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要点,省略针对相关的公知功能或者结构的具体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高密度微针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示出构成图1的基板部的带状的板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卷曲图2的带状的板形成圆形的基板部的模样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折弯图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密度微针,包括:/n垫片部,粘贴于皮肤;基板部,配置在所述垫片部;多个插入片,配置在所述基板部;其中,所述基板部形成有多层,并且配置在所述垫片部。/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211 KR 10-2017-01695051.一种高密度微针,包括:
垫片部,粘贴于皮肤;基板部,配置在所述垫片部;多个插入片,配置在所述基板部;其中,所述基板部形成有多层,并且配置在所述垫片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微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部通过卷曲或者折弯带状的板的方式形成多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密度微针,其特征在于,
配置多个所述插入片,多个所述插入片在所述板的宽度方向的一侧沿着所述板的长度方向间隔预定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密度微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片与形成所述板的面配置在相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晟伦
申请(专利权)人:实验室和人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