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芯极耳缓冲结构和动力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82802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7: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芯极耳缓冲结构和动力电池,电芯极耳缓冲结构包括:电芯组、支架和汇流排,电芯组由多个电芯依次排列组成,所述电芯具有极耳;所述支架设有若干与所述极耳一一对应的第一开口,所述极耳穿过所述第一开口后与所述汇流排焊接;所述支架的面向所述汇流排的一面设有突出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与所述汇流排抵接,在所述支架与汇流排之间形成缓冲间隙,所述支架上设有卡钩,所述汇流排的背离所述弹性件的一侧通过所述卡钩进行卡扣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弹性件对电芯主体由于热胀冷缩等原因产生的应力起到承载和传递作用,避免了这些应力直接作用到薄弱的极耳以及极耳与汇流排的焊接点,具有很好的缓冲效果。

Buffer structure and power battery of cell e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芯极耳缓冲结构和动力电池
本技术属于动力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电芯极耳缓冲结构和动力电池。
技术介绍
动力电池是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来源的电源,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的结构主要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内的电芯组,电芯组由多个单体电芯组成,各电芯的极耳通过汇流排按照串并联方式进行组合连接,连接的首尾末端统一将动力输出。动力电池的成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尤其是软包动力电池,由于软包动力电池具有安全性能好、重量轻、容量大、内阻小等优点,目前各大电池厂都在研发软包电芯,而软包电池的成组结构设计比较复杂,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也相对较多,特别是软包电芯的极耳,极耳本身机械性能比较薄弱,极耳与汇流排连接的地方要承受由于焊接或热胀冷缩或电信膨胀等原因产生的应力,动力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经受振动或外部冲击,更是会影响极耳的串并联结构的稳定性,因此需要设计缓冲结构。如图1a、1b所示,现有技术中,极耳的缓冲结构通常是:将极耳m进行如图1a所示的弯折,或将极耳n进行如图1b所示的冲凸,都是使极耳末端的一部分弯曲,这样在受到应力作用时能够依靠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芯极耳缓冲结构,包括:/n电芯组,由多个电芯依次排列组成,所述电芯具有极耳;/n支架和汇流排,所述支架设有若干与所述极耳一一对应的第一开口,所述极耳穿过所述第一开口后与所述汇流排焊接;/n其特征在于,/n所述支架的面向所述汇流排的一面设有突出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与所述汇流排抵接,在所述支架与汇流排之间形成缓冲间隙,/n所述支架上设有卡钩,所述汇流排的背离所述弹性件的一侧通过所述卡钩进行卡扣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极耳缓冲结构,包括:
电芯组,由多个电芯依次排列组成,所述电芯具有极耳;
支架和汇流排,所述支架设有若干与所述极耳一一对应的第一开口,所述极耳穿过所述第一开口后与所述汇流排焊接;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的面向所述汇流排的一面设有突出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与所述汇流排抵接,在所述支架与汇流排之间形成缓冲间隙,
所述支架上设有卡钩,所述汇流排的背离所述弹性件的一侧通过所述卡钩进行卡扣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极耳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性臂,所述支架采用塑料材质制成,所述支架上设有第二开口,所述弹性臂由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缘向所述第二开口的中间延伸形成,所述弹性臂的末端突出于所述支架的面向所述汇流排的一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极耳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钩设于靠近所述汇流排的相对的两边,所述第二开口及弹性臂设于靠近所述汇流排的四角位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极耳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排上设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的位置一一对应,所述极耳依次穿过第一开口、第三开口后与所述汇流排焊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刚王会敏熊志江何勇驰唐俊伟颜健
申请(专利权)人:桑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