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挤压铸造型腔表面强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670377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5: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挤压铸造型腔表面强化方法,首先对挤压铸造型腔表面进行探伤、烘烤和擦拭预处理,待强化区域进行喷砂粗化处理,使其露出均质的金属本色,表面粗糙度控制在Ra6‑8微米;采用热喷涂工艺,挤压铸造铸型表面制备梯度热喷涂涂层;采用抛磨盘对喷涂区域进行打磨处理,使最终的喷涂涂层厚度控制在100‑300微米,粗糙度Ra<0.4微米。经过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强化的挤压铸造型腔耐磨性得到提升,同时由于涂层的润滑脱黏效果,大幅减少铸造过程中脱模剂的使用,最终降低修模频率,降低生产成本。

A surface strengthening method of squeeze casting cav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挤压铸造型腔表面强化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挤压铸造型腔表面强化方法,属于机械制造和表面工程领域。
技术介绍
挤压铸造(又称液态模锻),是一种既具有铸造特点,又类似模锻的新兴金属成形工艺。它是将一定量的被铸金属液直接浇注入涂有润滑剂的型腔中,并持续施加机械静压力,利用金属铸造凝固成形时易流动和锻造技术使已凝固的硬壳产生塑性变形,使金属在压力下结晶凝固并强制消除因凝固收缩形成的缩孔缩松,以获得无铸造缺陷的液态模锻制件。根据压力作用形式的不同,挤压铸造可分为直接挤压铸造和间接挤压铸造两大类。直接挤压工艺类似于金属模锻,压力直接施加于液态金属的整个面上;间接挤压工艺与压铸接近,压力通过浇道间接作用于液态金属上。无论是直接挤压还是间接挤压铸造,都具有高压成形和凝固的工艺特点,对成形型腔表面耐磨性和脱附性提出更高要求。在实际应用中,采用型腔选材、热处理和时效,配合水性脱模剂的大量使用,能够较好的缓解型腔磨损问题,一定程度上延长型腔的使用寿命。但是,尽管采用了上述方法,挤压铸造型腔的修模频率让然偏高,影响产线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大量使用的水性脱模剂对产线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且增加了制造成本。热喷涂是一种表面强化技术,是表面工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我国重点推广的新技术项目。它是利用某种热源(如电弧、等离子喷涂或燃烧火焰等)将粉末状或丝状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加热到熔融或半熔融状态,然后以一定速度喷射到预处理过的基体表面,沉积而形成具有各种功能的表面涂层的一种技术。热喷涂技术的技术特点包括:1.基体材料不受限制,可以是金属和非金属,可以在各种基体材料上喷涂;2.可喷涂的涂层材料极为广泛,热喷涂技术可用来喷涂几乎所有的固体工程材料,如硬质合金、陶瓷、金属、石墨等;3.喷涂过程中基体材料温升小,不产生应力和变形;4.操作工艺灵活方便,不受工件形状限制,施工方便;5.涂层厚度可以从0.01至几毫米;6.涂层性能多种多样,可以形成耐磨、耐蚀、隔热、抗氧化、绝缘、导电、防辐射等具有各种特殊功能的涂层;7.适应性强及经济效益好等优点。将热喷涂技术应用在模具型腔表面由来已久,如引用专利1至引用专利4所述。引用专利1。中国专利:CN201310247777.3,汽车模具表面的热喷涂改质处理方法,公开了一种模具表面热喷涂强化方法,加工对象为冲压模具,喷涂材料为金属陶瓷类材料。引用专利2。中国专利:CN200810047136.2,热喷涂纳米复合陶瓷涂层塑料模具及其生产方法,公开了一种模具钢基体-粘结底层-纳米复合陶瓷涂层组成的表面强化方案。涂层的硬度高达HRC60-70,耐蚀性能优良。引用专利3。中国专利:CN201010138207.7,一种采用热喷涂工艺快速制作滚塑成型模具的方法。在获得快速原型的基础上,通过在其表面实施锡合金涂层,电镀镍层,然后喷涂自结合涂层,喷涂足够厚度的锌铝合金层,最后去除型腔内填充物,获得要求的滚塑加工成型模具。引用专利4。中国专利:CN97241594.7,等离子喷涂处理热作模,是在普通热作模具工作表面进行等离子喷涂处理形成保护层,其与工作表面结合牢固,且具有高温下抗氧化性、抗疲劳性和耐磨性和高硬度,使得模具使用寿命大大提高,且使用时不易产生粘结。喷涂材料为自溶性镍基Cr-B-Si合金粉末和其它耐磨合金的混合粉末。上述引用文献公开了利用热喷涂技术强化模具的技术方案,但未见针对挤压铸造型腔专门开发的模具表面热喷涂强化技术,并且在先技术的表面涂层并不是围绕挤压铸造成型的特殊工况——高压充型和凝固所特别开发的,因此在实际使用中,有益效果较为有限。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挤压铸造型腔表面强化方法,即通过热喷涂工艺在挤压铸造型腔表面制备耐磨润滑脱附涂层;所制备涂层的材料、厚度、表面粗糙度都是结合挤压铸造的特殊工况特殊设计的。相较于未使用本专利技术方法的挤压铸造型腔,本专利技术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模具表面耐磨、润滑和脱附性能,大幅减少铸造过程中脱模剂的使用,最终降低修模频率,改善产线环境,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挤压铸造型腔表面强化方法,其优点在于能够明显提升挤压铸造型腔耐磨性、表面润滑和脱黏效果,大幅减少铸造过程中脱模剂的使用,最终降低修模频率,降低生产成本。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首先,对型腔表面进行前处理,去除表面油脂,获得特定的表面粗糙度;随后,制备多种金属混合粉末,这些粉末具有特定的成分、含量和粒度;然后,采用热喷涂工艺,将上述金属混合粉末依次铺设在挤压铸造型腔工作表面,形成梯度涂层;最后,对梯度涂层进行打磨,降低其表面粗糙度。上述技术方案尤其适用于铝合金、铝镁合金等轻合金的挤压铸造成型型腔。上述技术方案的热喷涂梯度涂层的结构由:底部结合层、中部承载层、顶部损耗层,以及分布在梯度涂层表面的伸缩微柱四部分组成。伸缩微柱在型腔高温状态下(对应充型阶段),体积为伸长状态,此时梯度涂层表面没有间隙,能够很好的承载铸造压力,同时快速导热。伸缩微柱在型腔底温状态下(对应凝固阶段),体积为缩小状态,此时在梯度涂层表面产生微小的间隙,使得型腔-成形件直接的实际接触面积减小,两者间依附力随之降低,利于成形件的脱模过程。制备底部结合层、中部承载层和顶部损耗层的热喷涂粉末粒度10-250微米。伸缩微柱通过热喷涂工艺制备在顶部损耗层之上,粉末粒度50-250微米。附图说明图1是涂层加工方法工艺路线图。图2是热喷涂梯度涂层结构横截面示意图。图3是微单元固体润滑颗粒伸长状态横截面示意图。图4是微单元固体润滑颗粒缩小状态横截面示意图。图中,1,铸型基体;2,底部结合层;3,中部承载层;4,顶部损耗层;5,伸缩微柱;6,铸型基体微单元;7,伸长状态固体润滑颗粒;8,缩小状态固体润滑颗粒;9,微小缝隙。具体实施方式下文结合
技术实现思路
提供具体的实施例。实施例一:630吨铝合金挤压铸造型腔表面强化本实施例是铝合金挤压铸造成形,挤压铸造机最大合模压力为630吨,铝液最大成形压力约170MPa,对应产品重量为4-7kg,产品投影面积范围300-450cm2。铸型所用钢基体材料为H13,成形铝合金牌号为A356。如图1所示,实施例一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型腔表面喷涂前处理。步骤二,型腔表面喷砂处理。步骤三,混合金属粉末制备。制备三种金属粉末用于后续热喷涂加工。金属粉末一是60%镍Ni和40%铝Al的混合粉末,粉末粒度45-90微米,用于喷涂形成底部结合层。金属粉末二是碳化钨-钴混合粉末(WC-Co),钴元素质量分数为17-20%,用于喷涂形成中部承载层和顶部损耗层。金属粉末三是金属钼颗粒(Mo),粉末粒度50-250微米,用于在顶部损耗层之上,制备伸缩微柱。步骤四,热喷涂加工梯度涂层。底部结合层厚度20-100微米;中部承载层厚度50-250微米;顶部损耗层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挤压铸造型腔表面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挤压铸造型腔表面加工能够兼顾承载和热冲击的梯度涂层;所述梯度涂层包括底部结合层2、中部承载层3和顶部损耗层4,顶部损耗层表面布置有伸缩微柱5;所述伸缩微柱5具有伸长状态和缩小状态;伸缩微柱5处在缩小状态,梯度涂层表面产生微小缝隙9,使得型腔-成形件实际接触面积减小,两者间依附力随之降低,利于成形铸件的脱模和落料;伸缩微柱5处在伸长状态,梯度涂层表面没有微小缝隙,能够很好的承载挤压铸造压力,同时快速导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挤压铸造型腔表面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挤压铸造型腔表面加工能够兼顾承载和热冲击的梯度涂层;所述梯度涂层包括底部结合层2、中部承载层3和顶部损耗层4,顶部损耗层表面布置有伸缩微柱5;所述伸缩微柱5具有伸长状态和缩小状态;伸缩微柱5处在缩小状态,梯度涂层表面产生微小缝隙9,使得型腔-成形件实际接触面积减小,两者间依附力随之降低,利于成形铸件的脱模和落料;伸缩微柱5处在伸长状态,梯度涂层表面没有微小缝隙,能够很好的承载挤压铸造压力,同时快速导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挤压铸造型腔表面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微柱5伸长状态和缩小状态的转换受挤压铸造型腔表面温度调控。


3.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一种挤压铸造型腔表面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度涂层包括底部结合层2、中部承载层3、顶部损耗层4及其表面布置的伸缩微柱5是通过热喷涂工艺制备在挤压铸造铸型表面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挤压铸造型腔表面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底部结合层2的喷涂厚度为20-100微米,热喷涂粉末类型为Ni-Al混合粉末,粉末粒度45-90微米;
中部承载层3的喷涂厚度为50-250微米,热喷涂粉末类型为WC-Co混合粉末,粉末粒度20-70微米;
顶部损耗层4的喷涂厚度为50-250微米,热喷涂粉末类型为WC-Co混合粉末,粉末粒度20-70微米;
伸缩微柱5的喷涂厚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正阳许善新苏小平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三基铸造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