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用雨伞脱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69353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4: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梯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梯用雨伞脱水装置,包括外筒和内筒,外筒设置于电梯轿厢壁,内筒设置于外筒的内腔中,外筒和内筒之间间隔形成第一夹腔,内筒具有雨伞容置腔,内筒的筒壁设有多个第一通风孔,第一夹腔通过第一通风孔与雨伞容置腔连通,第一夹腔中设有出风组件,内筒于底部设有出风开口,出风开口连通有出风通道,出风通道于电梯轿厢外侧设有出口,雨伞容置腔于内筒的顶部处形成雨伞放入口。其体积较小,对轿厢内部乘坐空间影响小,乘客可选择在电梯中处理湿漉雨伞,可保证大门雨蓬处行人快速通过,整体的对雨伞处理效果好。

An umbrella dehydration device for elev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梯用雨伞脱水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梯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梯用雨伞脱水装置。
技术介绍
在多雨的季节或区域,湿漉的雨伞会给电梯乘坐带来不便之处。尤其是在拥挤的写字楼电梯中,湿漉的雨伞与乘客接触、雨水滴落在轿厢地面上等,还会带来地面污染、容易滑倒的不利之处。现有的解决这种问题,一般是在写字楼的门口外,机械地或者人工地为每个携带雨伞的路人提供塑料袋,这种方式一是会带来大量的塑料污染,而且在有的写字楼门口雨蓬过于狭小而雨天中人流量又过于密集时,会在门口发生拥挤,即会减小门口行人通过速率,又会导致部分人着急通过而不处理湿漉的雨伞,带来诸多不便之处。目前在韩国已经运行一种雨伞水滴清除机,但该机器的外形体积较大,不适用放在狭小的空间使用,而且放在人流量大的门口时会造成拥挤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用雨伞脱水装置,其体积较小,对轿厢内部乘坐空间影响小,乘客可选择在电梯中处理湿漉雨伞,可保证大门雨蓬处行人快速通过,整体的对雨伞处理效果好。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梯用雨伞脱水装置,包括外筒和内筒,外筒设置于电梯轿厢壁,内筒设置于外筒的内腔中,外筒和内筒之间间隔形成第一夹腔,内筒具有雨伞容置腔,内筒的筒壁设有多个第一通风孔,第一夹腔通过第一通风孔与雨伞容置腔连通,第一夹腔中设有出风组件,内筒于底部设有出风开口,出风开口连通有出风通道,出风通道于电梯轿厢外侧设有出口,雨伞容置腔于内筒的顶部处形成雨伞放入口。进一步地,雨伞放入口设有可收合的夹合组件,夹合组件包括至少两片夹合板,夹合板的板面沿水平方向设置,所有夹合板被配置为相互收拢或散开,且夹合板于边缘处设有凹槽,所有夹合板的凹槽于收拢时形成限位口,限位口用于雨伞悬挂。进一步地,限位口呈圆形设置。进一步地,限位口配置为直径小于雨伞的伞柄直径、且大于伞杆直径。进一步地,设有感应组件,感应组件用于控制夹合板散开与收拢。进一步地,设有控制组件,控制组件与出风组件、感应组件分别连接。进一步地,电梯用雨伞脱水装置靠近电梯中扶手设置。进一步地,第一通风孔与雨伞放入雨伞容置腔中的伞面相对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内筒与外筒的设计,体积较小,整体装置安装在电梯轿厢壁较为方便,对轿厢内部乘坐空间影响小,携带未处理的湿漉雨伞的乘客可以靠边站,将雨伞放入内筒的雨伞容置腔中,实现雨伞与水滴的快速分离,该电梯用雨伞脱水装置可以与门口放置雨伞水滴清除机相互合作,针对写字楼门口雨蓬区域狭小的地方,可保证行人快速通过,最终在电梯中湿漉雨伞的整体处理效果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梯用雨伞脱水装置设置在轿厢壁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梯用雨伞脱水装置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标:10-电梯用雨伞脱水装置,100-外筒,110-第一夹腔,111-出风组件,200-内筒,210-雨伞容置腔,211-雨伞放入口,220-第一通风孔,230-出风开口,240-夹合组件,241-夹合板,241a-凹槽,241b-限位口,20-轿厢壁。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梯用雨伞脱水装置10,包括外筒100和内筒200,外筒100设置于电梯轿厢壁20,内筒200设置于外筒100的内腔中,外筒100和内筒200之间间隔形成第一夹腔110,内筒200具有雨伞容置腔210,内筒200的筒壁设有多个第一通风孔220,第一夹腔110通过第一通风孔220与雨伞容置腔210连通,第一夹腔110中设有出风组件111,内筒200于底部设有出风开口230,出风开口230连通有出风通道,出风通道于电梯轿厢外侧设有出口,雨伞容置腔210于内筒200的顶部处形成雨伞放入口211。内筒200提供雨伞进入进行水滴分离处理的雨伞容置腔210,乘客直接将雨伞从内筒200顶端的雨伞放入口211放入雨伞容置腔210中。水滴分离的过程利用风能,通过外筒100和内筒200之间的第一夹腔110中的出风组件111作用,风经第一通风孔220进入雨伞容置腔210,吹扫携带水滴的雨伞的伞面,使得伞面与水滴分离,处理完毕后,使用者及时将雨伞抽走,以便下一位附近的乘客处理雨伞。吹扫雨伞的风经内筒200底部的出风开口230,沿预设的出风通道,排到电梯轿厢外面,以免风对轿厢内部空气环境的不利影响。内筒200与外筒100的设计,体积较小,整体装置安装在电梯轿厢壁20较为方便,对轿厢内部乘坐空间影响小,携带未处理的湿漉雨伞的乘客可以靠边站,将雨伞放入内筒200的雨伞容置腔210中,实现雨伞与水滴的快速分离,该电梯用雨伞脱水装置10可以与门口放置雨伞水滴清除机相互合作,针对写字楼门口雨蓬区域狭小的地方,可保证行人快速通过,最终在电梯中湿漉雨伞的整体处理效果好。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电梯用雨伞脱水装置10靠近电梯中扶手设置。在现有的轿厢中设置扶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用雨伞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n包括外筒和内筒,所述外筒设置于电梯轿厢壁,所述内筒设置于所述外筒的内腔中,所述外筒和所述内筒之间间隔形成第一夹腔;/n所述内筒具有雨伞容置腔,所述内筒的筒壁设有多个第一通风孔,所述第一夹腔通过所述第一通风孔与所述雨伞容置腔连通,所述第一夹腔中设有出风组件,所述内筒于底部设有出风开口,所述出风开口连通有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于电梯轿厢外侧设有出口;/n所述雨伞容置腔于所述内筒的顶部处形成雨伞放入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用雨伞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外筒和内筒,所述外筒设置于电梯轿厢壁,所述内筒设置于所述外筒的内腔中,所述外筒和所述内筒之间间隔形成第一夹腔;
所述内筒具有雨伞容置腔,所述内筒的筒壁设有多个第一通风孔,所述第一夹腔通过所述第一通风孔与所述雨伞容置腔连通,所述第一夹腔中设有出风组件,所述内筒于底部设有出风开口,所述出风开口连通有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于电梯轿厢外侧设有出口;
所述雨伞容置腔于所述内筒的顶部处形成雨伞放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雨伞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雨伞放入口设有可收合的夹合组件,所述夹合组件包括至少两片夹合板,所述夹合板的板面沿水平方向设置,所有所述夹合板被配置为相互收拢或散开,且所述夹合板于边缘处设有凹槽,所有所述夹合板的凹槽于收拢时形成限位口,所述限位口用于雨伞悬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虎廖友范林忠王文肖虎聂朝辉旦唐华邓山涛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康力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