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完全上进风式燃烧器,包括点火针和内环火盖,点火针包括保护壳和电极针,电极针的一端暴露于保护壳,电极针包括作为第一电极针和第二电极针,且第一电极针的长度短于第二电极针,组装状态下,第一电极针和第二电极针均竖向向上延伸后朝内环火盖方向弯折,两者的弯折部分别相对于内环火盖向相反的方向倾斜,并且,第一电极针的端部到内环火盖的距离小于第二电极针的端部到内环火盖的距离,第一电极针的端部与第二电极针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为两者之间的最短距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保证第一电极针优选向内环火盖放电,并且当燃烧器回路中因异物不通时可通过第二电极针回路导通,提高点火成功率,保证燃烧器的正常工作。
A fully up air burner and its integrated sto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完全上进风式燃烧器及应用该燃烧器的集成灶
本技术涉及燃气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完全上进风式燃烧器及应用该燃烧器的集成灶。
技术介绍
燃气燃烧器中一般均设置有点火针,通过点火针向燃烧器高压放电而形成火花来点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点火针一般包括电极和保护壳,电极包括放电端和传导端,保护壳包裹电极的传导端,而电极的放电端裸露在外。现有的用于燃气燃烧器的点火针一般设置一根电极,以该电极作为放电端而以燃气燃烧器的火盖作为接收端,存在着点火针通用性差,点火成功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点火成功率高的完全上进风式燃烧器。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完全上进风式燃烧器的集成灶。为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完全上进风式燃烧器,包括点火针和筒状的内环火盖,该内环火盖的侧壁上布设有内环火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火针包括保护壳和插设在保护壳中的电极针,该电极针的一端暴露于保护壳,该电极针包括作为放电端的第一电极针和能作为接收端的第二电极针,且第一电极针的长度短于第二电极针,组装状态下,第一电极针和第二电极针均竖向向上延伸后朝内环火盖方向弯折,且两者的弯折部分别相对于内环火盖向相反的方向倾斜,并且,第一电极针的端部到内环火盖的距离小于第二电极针的端部到内环火盖的距离,而第一电极针的端部与第二电极针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为两者之间的最短距离。作为优选,上述保护壳的顶面呈台阶状,上述第一电极针和第二电极针分别上下设置在该保护壳的顶面上,从而能避免在保护壳的顶面上形成积水,进而避免积水导致电极针根部放电。进一步,还包括基座和环形的外环火盖,基座具有中心腔和围设在该中心腔外周的环腔,该中心腔和环腔均顶部开口,而上述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分别盖设在中心腔和环腔中而分别形成内环混气腔和外环混气腔,上述环腔与中心腔之间留有环向间隙,该环形间隙中设置有以中心腔为中心的环形的罩体,该罩体上开设有供上述点火针插设的组装口,且上述各电极针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不超过保护壳的最大横截面。通过罩体上的组装口对点火针的上端进行定位,并且能使点火针由下至上穿过上述组装口。进一步,上述罩体的下方设置有喷嘴座,其包括圆盘状的座体,该底座上开设有安装孔,点火针的外形整体呈竖向延伸的长条状,其上端穿设在上述组装口中,而下端穿设在上述安装孔中。点火针的外形呈长条状能有效减少对各引射管进风的阻挡面积,从而减少点火针的设置对燃烧器引射性能的影响。进一步,上述保护壳的中部沿周向向外延伸而形成定位凸台,当电极针插设在座体上时,该定位凸台被支撑在该安装孔的孔沿上,从而能使点火针稳固地插设在座体上。进一步,上述定位凸块的底部具有向外凸起的加强块,从而能加强点火针的强度,避免在拆装燃烧器时碰断点火针。为解决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应用有如上所述的完全上进风式燃烧器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包括灶具和设置在该灶具下方的烹饪装置,上述灶具包括灶壳,该灶壳包括底盘和盖合在底盘开口上的面板,上述烹饪装置包括机壳,上述燃烧器嵌装在灶具的面板的装配口中。进一步,上述灶壳中设置有能与上述点火针配合的离子点火器,这样本实施例中的燃烧器无需另外设置热电偶,通过电子点火器与第一电极针的配合即能发挥热电偶的作用,从而使得燃烧器的结构更加简单,避免设置热电偶使得罩体下方的空间局促,进而对各引射管的引射性能造成影响。再进一步,所述机壳中还设置有水箱组件,上述离子点火针器位于该水箱组件的上方。通过水箱中的水对离子点火器进行降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中通过在点火针上设置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同时对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形态和相对位置进行设计,从而保证第一电极针优选向内环火盖放电,并且当燃烧器回路中因异物不通时可通过第二电极针回路导通,提高点火成功率,保证燃烧器的正常工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G部分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燃烧器的局部结构分解图;图5为图4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喷嘴座的局部结构分解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燃烧器的局部结构剖视图;图8为图7中H部分的放大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基座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点火针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11所示,一种完全上进风式燃烧器,其包括基座51,环形的外环火盖52、内环火盖53、外环引射管54、内环引射管55以及点火针56。该基座51具有中心腔511和围设在该中心腔511外周的环腔512,该中心腔511和环腔512均顶部开口,而上述内环火盖53和外环火盖52分别盖设在中心腔511和环腔512上而分别形成内环混气腔5110和外环混气腔5120,该内环混气腔5110和外环混气腔5120分别与上述内环引射管55和外环引射管54相连通。本实施例中,上述外环引射管54为两根,各外环引射管54分别与上述外环混气腔5120相通,且两根外环引射管54均横向相向设置,且两者的进气口128相互错开。设置有两个外环引射管54能提高外环火盖52的引射效率,两根外环引射管54均横向设置,从而能使各外环引射管54的出气口直接伸入外环混气腔5120中,减少外环引射管54中的混合气体在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保证外环引射管54的高效引射,两根外环引射管54的进气口128相互错开,从而能避免两者的相互干涉,进一步提高引射效率。上述外环混气腔5120的横截面大小沿周向呈递增递减交替变化,各外环引射管54的出气口分别处于外环混气腔5120的横截面的最大处,且两者的外环混气腔5120的横截面的递减方向均为顺时针或逆时针。这样从两根外环引射管54流出的两股气流能分别随外环混气腔5120的内部形状的变化沿同一个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流动并相互混流,从而增加引射效果。外环混气腔5120的横截面的交替变化可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为方便加工制造,优选地,上述环腔512的底面上形成有沿周向间隔交替的凸起5121和凹槽5122。进一步,各上述凹槽5122均由外向内倾斜且其宽度均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递减,与各凹槽5122邻设的凸起5121的高度沿与该凹槽5122相同方向递增,同时其宽度也同步递增,相邻的一对凹槽5122和凸起5121拼合成环腔512底面的一段圆弧段,从而能使两根外环引射管54流出的两股气流能分别在外环混气腔5120中沿同一个方向旋转流动,从而能使两股气流更好的相互促进,进一步增强引射效果。此外,外环混气腔5120的交替变化从一定程度上能缩小外环混气腔5120的容积,从而防止因外环混气腔5120的容积过大而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爆鸣现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完全上进风式燃烧器,包括点火针(56)和筒状的内环火盖(53),该内环火盖(53)的侧壁上布设有内环火孔(530),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火针(56)包括保护壳(560)和插设在保护壳(560)中的电极针,该电极针的一端暴露于保护壳(560),该电极针包括作为放电端的第一电极针(561)和能作为接收端的第二电极针(562),且第一电极针(561)的长度短于第二电极针(562),组装状态下,第一电极针(561)和第二电极针(562)均竖向向上延伸后朝内环火盖(53)方向弯折,且两者的弯折部分别相对于内环火盖(53)向相反的方向倾斜,并且,第一电极针(561)的端部到内环火盖(53)的距离小于第二电极针(562)的端部到内环火盖(53)的距离,而第一电极针(561)的端部与第二电极针(562)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为两者之间的最短距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完全上进风式燃烧器,包括点火针(56)和筒状的内环火盖(53),该内环火盖(53)的侧壁上布设有内环火孔(530),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火针(56)包括保护壳(560)和插设在保护壳(560)中的电极针,该电极针的一端暴露于保护壳(560),该电极针包括作为放电端的第一电极针(561)和能作为接收端的第二电极针(562),且第一电极针(561)的长度短于第二电极针(562),组装状态下,第一电极针(561)和第二电极针(562)均竖向向上延伸后朝内环火盖(53)方向弯折,且两者的弯折部分别相对于内环火盖(53)向相反的方向倾斜,并且,第一电极针(561)的端部到内环火盖(53)的距离小于第二电极针(562)的端部到内环火盖(53)的距离,而第一电极针(561)的端部与第二电极针(562)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为两者之间的最短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完全上进风式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壳(560)的顶面呈台阶状,上述第一电极针(561)和第二电极针(562)分别上下设置在该保护壳(560)的顶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完全上进风式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座(51)和环形的外环火盖(52),基座(51)具有中心腔(511)和围设在该中心腔(511)外周的环腔(512),该中心腔(511)和环腔(512)均顶部开口,而上述内环火盖(53)和外环火盖(52)分别盖设在中心腔(511)和环腔(512)上而分别形成内环混气腔(5110)和外环混气腔(5120),
上述环腔(512)与中心腔(511)之间留有环向间隙,该环形间隙中设置有以中心腔(511)为中心的环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帅东,严力峰,郑军妹,俞瑜,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