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雾化喷嘴及团聚除尘用喷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66244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4: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流雾化喷嘴,包括喷头和雾化座,喷头上开设有多个喷孔,雾化座内设有气体流道、液体流道以及与喷头内腔连通的冲击雾化道,气体流道与液体流道均与冲击雾化道连通,雾化座上连接有与气体流道连通的气管以及与液体流道连通的液管。另外还涉及一种团聚除尘用喷枪,包括枪体,枪体上布置有至少一个如上的双流雾化喷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双流雾化喷嘴设置雾化座以及在雾化座内形成冲击雾化道,压缩空气与液体介质在冲击雾化道内混合,使得液体介质被冲击雾化,两种流体介质在喷头内腔中进一步混合均匀,能有效地提高该双流雾化喷嘴的雾化效果及团聚除尘用喷枪的团聚除尘效果。

Double flow atomizing nozzle and spray gun for agglomerating and dedust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流雾化喷嘴及团聚除尘用喷枪
本技术涉及一种双流雾化喷嘴及采用该双流雾化喷嘴的团聚除尘用喷枪。
技术介绍
双流雾化喷嘴利用压缩空气的喷散作用来使液体雾化的,此装置特殊的内部结构设计能使液体和气体均匀混合,产生微细液滴尺寸的喷雾或粗液滴喷雾。通常,通过增加气体压力或降低液体压力可得到更加微细的液滴喷雾,从而导致较高的气体流动率和液体流率比。现有的双流雾化喷嘴大多使压缩空气与液体在喷头的空腔内混合实现液体的雾化,这种结构的雾化喷嘴雾化效果相对较差,往往需要通过增加气体压力以加强雾化效果,导致能耗的增高以及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一种双流雾化喷嘴及采用该双流雾化喷嘴的团聚除尘用喷枪,至少可解决现有技术的部分缺陷。本技术实施例涉及一种双流雾化喷嘴,包括喷头,所述喷头上开设有多个喷孔,还包括雾化座,所述雾化座内设有气体流道、液体流道以及与所述喷头内腔连通的冲击雾化道,所述气体流道与所述液体流道均与冲击雾化道连通,所述雾化座上连接有与所述气体流道连通的气管以及与所述液体流道连通的液管。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冲击雾化道与所述液体流道正对导通为直线介质流道。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直线介质流道与所述喷头同轴设置。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气体流道有多个并且均匀间隔环绕所述直线介质流道布置。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气体流道与所述直线介质流道之间具有一夹角。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喷头的雾化角在10°~40°范围内。本技术实施例涉及一种团聚除尘用喷枪,包括枪体,所述枪体上布置有至少一个如上所述的双流雾化喷嘴。本技术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双流雾化喷嘴,设置雾化座以及在雾化座内形成冲击雾化道,压缩空气与液体介质在冲击雾化道内混合,使得液体介质被冲击雾化,两种流体介质在喷头内腔中进一步混合均匀,能有效地提高该双流雾化喷嘴的雾化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双流雾化喷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团聚除尘用喷枪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如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双流雾化喷嘴,包括喷头101,所述喷头101上开设有多个喷孔102;上述喷头101优选为半球形结构,各喷孔102优选在该喷头101上环形布置,喷孔环优选为与喷头101同轴,在进一步优选的结构中,如图1,喷孔环靠近该喷头101的底面设置;当然,其它结构的喷头101及喷孔102布局方式也适用于本实施例中,此处不作一一详述。上述喷头101的雾化角优选为在10°~40°范围内,尤其适用于团聚液除尘领域,除尘效果较佳。如图1,上述双流雾化喷嘴还包括雾化座103,所述雾化座103内设有气体流道106、液体流道105以及与所述喷头101内腔连通的冲击雾化道104,所述气体流道106与所述液体流道105均与冲击雾化道104连通,所述雾化座103上连接有与所述气体流道106连通的气管108以及与所述液体流道105连通的液管107。可以理解地,上述冲击雾化道104出口与喷头101内腔连通;气体流道106出口和液体流道105出口均与冲击雾化道104连通,气体流道106入口与上述气管108连通,液体流道105入口与上述液管107连通。本实施例提供的双流雾化喷嘴,设置雾化座103以及在雾化座103内形成冲击雾化道104,压缩空气与液体介质在冲击雾化道104内混合,使得液体介质被冲击雾化,两种流体介质在喷头101内腔中进一步混合均匀,能有效地提高该双流雾化喷嘴的雾化效果。进一步优选地,如图1,所述冲击雾化道104与所述液体流道105正对导通为直线介质流道,保证液体介质的流体压力,已获得良好的雾化效果以及所需的雾化角;可以理解地,该直线介质流道为直线延伸式流道,贯通雾化座103的前后两端,其优选为是一体成型开设的流道。液体流道105位于该冲击雾化道104的远离喷头101的一侧。在进一步优选的结构中,如图1,所述直线介质流道与所述喷头101同轴设置,保证两种流体介质的均匀混合效果以及各喷孔102喷液量的均衡。进一步优化上述结构,如图1,所述气体流道106与所述直线介质流道之间具有一夹角,一般设置该气体流道106的入口端位于雾化座103的远离喷头101的一端;压缩空气倾斜地喷入冲击雾化道104内,即倾斜地冲击液体介质流,既能保证对液体介质的冲击雾化效果,又能提高与液体介质的混合均匀性,同时,压缩空气流向与液体介质流向有一定同向性,可以减少液体介质压力损失,而且,压缩空气压力损失较小,能保证雾化角的稳定。进一步优化上述结构,如图1,所述气体流道106有多个并且均匀间隔环绕所述直线介质流道布置,能保证对液体介质的充分冲击雾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气体流道106出口端位于该直线介质流道的同一横向截面上,即各气体流道106出口端与冲击雾化道104出口端之间的距离相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各气体流道106出口端相对于冲击雾化道104轴向错位布置,也即各气体流道106出口端与冲击雾化道104出口端之间的距离不同,冲击雾化效果较好,同时能有效地减少液体介质压力损失。实施例二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团聚除尘用喷枪,包括枪体200,所述枪体200上布置有至少一个上述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双流雾化喷嘴。实施例三本技术提供一种团聚除尘用喷枪,可作为上述实施例二所提供的团聚除尘用喷枪的优化。如图2,该喷枪包括一端插入烟道400内且悬空的枪体200,枪体200另一端位于烟道400外侧,位于烟道400外侧的枪体200外表面套设有套管301,套管301一端用于与烟道400外壁焊接,套管301另一端与安装在枪体200上的法兰盘303抵接,套管301内侧壁嵌套有可自转的滚珠环组,滚珠环组包括沿着套管301轴向布置的多个滚珠环,滚珠环的滚珠302沿着套管301的周向环形布置并且均与枪体200外壁接触,从而枪体200可滑动的安装在套管301内。由此可知,如图2所示,枪体200从烟道400外穿过烟道400壁进入到烟道400内,枪体200上的喷嘴位于烟道400内,对烟道400内的烟气进行喷洒达到团聚除尘的目的。枪体200上固定有法兰盘303,在枪体200插入前先在烟道400外壁上焊接套管301,然后插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流雾化喷嘴,包括喷头,所述喷头上开设有多个喷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雾化座,所述雾化座内设有气体流道、液体流道以及与所述喷头内腔连通的冲击雾化道,所述气体流道与所述液体流道均与冲击雾化道连通,所述雾化座上连接有与所述气体流道连通的气管以及与所述液体流道连通的液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流雾化喷嘴,包括喷头,所述喷头上开设有多个喷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雾化座,所述雾化座内设有气体流道、液体流道以及与所述喷头内腔连通的冲击雾化道,所述气体流道与所述液体流道均与冲击雾化道连通,所述雾化座上连接有与所述气体流道连通的气管以及与所述液体流道连通的液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流雾化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雾化道与所述液体流道正对导通为直线介质流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流雾化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介质流道与所述喷头同轴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慧李湧郭超王振华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天空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